福慧•般若

 《禪修心得》

素寫禪七

◎郭惠芯

           今夏,唯一能排出參加禪修活動的時間竟遇上了「中階禪七」,本來有些猶豫,看著「中階」兩字不敢報名;儘管學佛十餘年,參加過多次的初階、悅眾禪七,但發現自己缺點越來越多,懈怠有餘精進不足,總覺得在修行的路上甚至還稱不上為初級的幼稚生,若是驟然躐等學習,徒然損人不利己,辜負了師父、常住及自己。但好不容易同時安排出一週休假的同修說:「既然只有這段時間挪得出來,就不要逃避失敗,管它低階高階,就是要打七」。

           我一聽,豁然開朗,放下了無謂的猶豫與擔心--其實是怯弱、不敢承擔的情緒變形。

清明風光中展禪期

          這是第一次來到三義環保教育中心,早就聽聞此地的硬體設計和管理流程全是環保理念的實踐,為了熟悉環境,從禪堂、齋堂、寮房一直看到浴廁、洗衣晾衣場,果真無一處有多餘閒置品,農禪寺、法鼓山上的設備儉約質樸已是特色,此地用具顯然更為精簡,洗衣台上置著搓衣用的大石頭,更具古風。所有屋內的必要配置都與人素面相照,連禪堂內的盆栽,也是冷傲霜雪的松樹;一百多套以胚布縫製的坐墊和浦團已整齊排放在黑褐的原木地板上,青銅佛像閉目無言,佛龕上沒有任何供品,僅有的一個臥香爐也未見香煙繚繞。毋需多言,這毫無累贅牽絆的環境已經向人昭示--「利刀斬斷糾葛,自有清明風光」,禪期彷彿早已開始。

             很久未在禪七裡「看見」師父了。幾年前,師父到屏東關懷,問大眾:「屏東和台北,哪裡離師父比較遠?」--我便省察到:「只有依法而行,依教而學,才算真正親近師父。」之後,便不擔心是否能夠親見師父了。透過電視螢幕,師父一天開示四回,殷殷教導止觀法門,像一個溫暖的慈母,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次舉手投足,莫不在牽引蹣跚學步的禪眾,提醒我們照顧足下,並留意校準禪修的方向,他不斷的提醒:「耐心地處處著力,反覆於止的練習;警醒地覺照,提高自覺的觀慧;緊跟著以空觀捨!捨!捨。」

              影片應是在寒冬裡拍攝,師父身著黑褐色袈裟,頭戴同色毛線帽,端坐在土黃色的藤椅上,畫面中除了右手邊小茶几上置一鋼杯,再無餘物,儘管衣色黯淡,總感覺師父的身影曖曖含光,亮人眼目。影片是舊的,師父是老的,有幾段甚至可以聽出疲憊沙啞,但那清涼的法音卻又帶來無盡喜悅的新觸發。光就這般明與暗、涼與暖、新與舊的並呈,就為我示現了變化無常的教導。

從容自在好修行

              無論哪一次的禪期,師父都會叮嚀提醒不可妄求開悟,開悟是耐心精進修行後水到渠成的結果,不是一個憑空生長高懸枝頭或唾手可得的甜美果實。師父說,曾有躁進的學員央求道:「師父呀!我不愛漸修,請給我頓悟法門。」師父說:「沒問題,我說的全是頓悟法門--」大家警醒地豎起了耳朵,師父頓了頓,智者的微笑閃爍在唇邊:「不過,要慢慢來。」

             最後兩天,師父更進一步教導我們不可忽略了中國大乘佛法特出的「菩薩行」,修學佛法的目的在對治煩惱,但也要悲憫救濟他人的煩惱;並不要一心只追求來世的他方淨土,更要發願努力建設人間此地為淨土。就這麼一天一天的,我像一隻自知魯鈍的烏龜,慢慢地、耐心地在止觀的方法中一再的練習,讚歎師父開示的一層一層推高、推廣,最後又盤旋而下,要禪眾守五戒、做回向,好似又複習了一套完整的「解脫之道」。就像一個有緣盡覽武林大觀的孩子,知道自己還在「蹲馬步」的基礎功階段,但也看見揮灑自如的俠者走在從容但不放逸的路上,每一步履都留下穩定優美的足印。師父不也告訴我們:「建立修行的觀念,一步一步踩出自己的腳印」嗎?

             不算計日子,時間依樣流逝,禪七結束了。儘管明白:禪期是加溫,平時每天則要持續保溫,但我更知道自己是個還不夠精密的保溫爐,耗損總超過積累,不過,我會持續研修,增強爐具的功能。
背著行李等待南返的車子,回頭再看看三義環保教育中心,七天中行住坐臥一切安好,卻沒有不捨離情,嗯!我喜歡這樣不沾不滯的潔淨情緒--這,也是一種心靈環保吧!

法鼓雜誌130期 2000/10/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