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法鼓山災後人心重建運動專題報導

專案七 平安鐘

敲響平安的鐘聲

 在捷運台北車站水景舞台區的中央,一座平安鐘的影鐘懸空而掛,鐘的上方直接納受明亮的天光,是整條地下街風景中唯一自然光普照的景點。雖然位處人潮會集之處,卻經常可見佇足的人群,散落在水池四周。他們或許凝望,或許沉思,或許交談,但都顯得寧靜詳和許多。

 這一處吸引人們留步的景點,是法鼓山在震災發生之後,協同台北市政府及捷運局共同設置的平安鐘影鐘,主要的衷心是希望結合跨宗教人士共同為台灣人民祈福,並且借取在不同宗教中同樣具有特殊意義的鐘的形象,傳達一股安定與祥和的力量。

 類似這種以公共藝術為媒介,記錄並回應人類遭逢重大事故的經歷,在國外時常可見,最近的例子即是日本阪神大地震經驗中的「不死鳥」之作。那是創作者藉不死之鳥,隱喻浴火重生的生命毅力,激勵全體日本民眾重新站起來,走出大震的悲情。

 除了這一座暫時陳設的平安鐘影鐘之外,座落於北市東區頂好商圈的平安鐘廣場,也將於九二一周年當日揭幕。平安鐘由藝術家王俠軍設計製作,結合了名建築師姚仁喜的環境設計,共同合作的這一方景點,深具人文特質及藝術美感。整體作品以突出大地的鐘面、合掌的雙手、一百零八顆琉璃乳釘及羅列的樹群,交織成一處追思與緬懷的清淨桃花源。如同是台灣人心的共鳴器,平安鐘將永遠迴盪著人人祈求平安的共同心聲。

法鼓雜誌 129期 2000/09/15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