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傳奇的苦學歷程 只為佛教與眾生

聖嚴師父與台大師生分享學思歷程

【秦就/台北報導】由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辦的「通識教育論壇系列」,四月十二日晚上,在該校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論壇,因為此次受邀對象是聖嚴師父,這是台灣大學有史以來第一次邀請宗教界人士主講。雖然定位為台大校內的活動,但師父倍嚐艱辛且富傳奇色彩的學思歷程吸引了校內外人士前往聽講,場面壯觀,連走道上都坐滿了人。

 該系列論壇內容定名為《我的學思歷程》,所邀請對象皆為社會各界菁英,包括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院士李亦園、胡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等知名人士,師父能名列其中,足見社會對師父的肯定,尤其師父在求學歷程中未受過正規教育,後來竟獲以學位取得困難著名的日本文學博士學位,更突顯此一歷程的殊勝性及師父和其他受邀對象比較起來的特殊性。

 論壇一開始,師父便回憶當年留日回國,因為宗教身分,無法進入校園,三十年後,終於經由台大共同教育委員會的邀請,得以進入台大演講,一方面說明了台灣社會日益開放,另一方面也足見社會已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與正面的肯定。為使在場聽眾吸收容易,師父演講內容條理分明,主要分四個子題:一、我的求學過程。二、我的研究。三、我的學以致用。四、我所關心的事。

 由於聖嚴師父不但是國內外知名的宗教家,而且是國際間知名的宗教學者,這也使台大師生對這位具有傳奇性求學過程的法師充滿高度的興趣。師父簡述他的出家因緣說:因為國家動亂,一直都沒有機會讀書。那一段時間看到的是各項戰役的拉鋸及江南大水災,因而感到人命的脆弱。十三歲出家後,以前看到的各種人間苦難都用佛經的方法得到抒解,所以他感到「佛法是那麼好,可是知道的人是那麼的少」。

 師父表示以前佛教常被誤以為是迷信的宗教,為了打破一般人的誤解,所以他走上學術之路。在日本期間指導教授阪本先生的:「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是影響師父一生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句話。回到台灣在文化、東吳大學擔任教授後,即開始重視本土與現代的課題,而至今未放棄研究的師父,其研究的基本態度為:「古為今用,溫故知新──將文化遺產用於現代。立足中華,放眼世界──本土化、國際化」。在中華佛研所舉辦的幾次國際會議主題都是以「從傳統到現代」為主軸,他認為學問以對現代人有用是最重要。

 師父提到於十年前成立法鼓山,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雖然看似富裕,人卻仍感到痛苦,所以人心的觀念還待釐清。而改變人心可以用禪法,法師舉例:有一次一政黨高層人物來向師父請教,在參加三天的禪修後,讓他改變了很多觀念,從此他變得「很積極,但少了一分痛苦;很努力,但少了一分負擔」。

 論壇結束前,特別開放現場發問問題,對於青年學子最感興趣的生涯規劃,師父表示:「一生之中沒有一定要完成的事,但時時都在完成之中,盡最大的努力完成現在能完成的」,師父活在當下的精神,令全場聽眾動容。

 為使演講內容生動活潑,師父在演講中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例如他六歲時才會講話,九歲時才開蒙,讀四書、背書讓他覺得無聊,於是開始逃學,有一次爬樹還從樹上摔了下來,脊椎因此彎掉。法師著作等身,但生動流利的文筆和在軍中看許多雜書有關,不管西洋或古典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社會科學等書都看,他感謝當時市立圖書館,巡迴圖書車到軍營,一星期看十幾本書,一年多把圖書館的書大都看完。師父退伍後再度出家,並決心把佛教義理念通,在山上閉關時,一天雖只吃一餐,但有《大藏經》相伴,亦不覺苦,師父有感於當時出家人常被批評不清淨,於是開始研究律學,研究的成果寫成《戒律學綱要》,這本書至今在大陸、台灣仍受到相當重視。此後著作一部接著一部,而這些著作也奠定師父到日本留學的契機。

 師父雖然沒有正式文憑,但憑著優質的著作,得以參加立正大學的考試。提到當時的恩師阪本幸男先生時,師父俏皮地說:他上課時經常謙稱這一段不懂、那一段不懂而反問恩師的看法,可說是與恩師間教學相長的難忘經驗。

 關於學以致用,師父表示,從他因東初老人往生,回台後應中國文化學院校長張其昀先生之邀從事佛學教育的工作,在中華學術院擔任所長期間,由於師資缺乏,許多科目都由師父任課,有些課程法師自謙沒把握,但「因為我不懂,所以你們要懂」這一點則是從日本老師處學得的,應用這方法在教學上,果然當時很多學生後來都有所成就。佛研所現在的教授許多是當時的學生。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後,論壇在師生熱烈的問答後圓滿結束。 

 
法鼓雜誌 125期/ 2000/05/15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