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當佛法遇見E世代

陳月卿女士(以下簡稱陳):今天真的是超人氣組合。首先是不是請張學友、侯文詠先生先談談與佛法的因緣?

張學友先生(以下簡稱張):一九九三年時,在法國表演時看到《六祖壇經》,從此就開始看佛經,對佛法也產生了興趣。但是很慚愧的是,自己的行為沒有很符合戒律,所以一直不敢說自己是佛教徒。

侯文詠先生(以下簡稱侯):小時候跟著媽媽到處拜拜,長大之後,則將佛經當文學作品讀。直到前年,參加聖嚴師父主持的社會菁英禪三,師父開示時提到,所謂的佛,就是內心光明的自己,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這個觀念讓我對未來感到無限的希望和光明,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追求內心的清淨光明,每個人都是一位菩薩,都是未來佛。

聖嚴師父(以下簡稱師):其實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告訴世人什麼是佛教,只是說眾生應該用慈悲和智慧來過生活。宗教有不同的層面,第一類是愛和捨的宗教,就是叫人要愛己愛人,然後能夠捨、布施,這是一種相當健康的宗教;更進一步的就是自我內心體驗的宗教,亦即通過禪修及自我的反省,回歸自心本性,佛教最高的層次就是超越於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奉獻而奉獻,為了度眾生而度眾生,為了斷煩惱而斷煩惱,沒有要求得到什麼,這一種是最高層次的宗教。

對於佛法有一些不能證實的東西,例如前世今生或是因果的關聯。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強調不需在意這個問題,因為前世今生是非常渺茫的,而且佛說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這是錯綜複雜的關係,即使有神通的人也是看得很渺茫,因為過去世不只是一世,而是無量的過去世,沒有辦法看到根本、究竟是怎麼樣,所以我也不談這些問題。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發生,最重要的是當下的一刻。

 不過以另一種角度來說,前世今生還是有的,這對於許多的人,特別是至親的突然過世,往往無法承受,如果告訴他們亡者在世間的任務已了,到另一個世界,或者再投生到人間,說明人死後並不是就沒有了,還有機會再見面的,這對於一般的生者來講還是需要而有用的。

我也深信因果,因為把現在做好的話,就是種下未來的善因。我也相信觀念想法影響一切,所以我很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正面,但對於揮之不去的壞念頭怎麼辦?

如果完全沒有壞的念頭的話,已經是離欲的阿羅漢,這是聖人,不是凡夫。有壞念頭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如果完全沒有惡念,就無法分辨、體認什麼是善念,發現自己有壞念頭,就是一種工具、著力點,這個叫做善。

 另外,我也想請教兩位年輕人,生命中追求的是什麼?

踏實走出未來

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追求,小時候追求的可能是雪糕,十幾歲的時候希望找到女朋友,接著是追求財富以安定生活,現在快四十歲了,追求的目標已達到了,卻感到很空虛,「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是我現在在尋找和思考的問題。

我曾有五年的時間為癌症末期的人控制疼痛,這些朋友年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已離開人間,當時充滿了「做人是為了什麼?」的疑問。另外,我在三十歲出頭時,所寫的書即有六本同時在全國暢銷書前十名排名榜上的記錄,這雖然讓我一時成名,但同時也讓我體悟到人生追求的決不是名氣。

 我很感恩當時有這樣的體認,使得我可以繼續再往前走,雖然如此,也不免感到空虛,未來該怎麼辦?

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最好自己去體驗,自己走出來的路是最可靠的。人是從生命的過程之中漸漸地走過來,踏踏實實地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至於未來的目標往往都是空虛的,不知道會怎麼樣,但是從現在的立足點踏實地往前走,依自己的因緣順勢而為,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能夠有一點幫助而不傷害他人,並且使自己快樂,讓他人也快樂,這就是人生的目標吧!

 至於更遠的目標還是應該有,那就是每個人心中應有光明,光明也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所謂的光明就是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慈悲,對人多一些愛心,對自己少一些困擾。

安全感與危機意識

兩位會不會擔心有一天不紅了怎麼辦?會不會擔心失去、或害怕什麼?

若一旦連安全感都失去時,這是我害怕的,但如果只是唱片賣座起起落落,我知道這是正常現象,也就沒什麼好怕的,有很多事情就是會發生,我只能盡力去做。

其實說不紅了會不會煩惱,我覺得是有一點,可是還有更煩惱的,就是死亡。

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多數人都只期待成功,而能避免災難,其實這是彼此互相安慰,也是在互相欺騙,明明可能有問題發生,卻不願意承認,或希望它不要發生,這是一個危機。

 人人都應有危機意識,就是在得意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走到頂點就是下坡路,不可能是永遠的高峰,總會有起伏的,如果只能接受高峰的成功,不能夠面對走下坡的失意,這是很麻煩的,因此應居安思危,預防著災難的發生。所謂的安全感就是隨時未雨綢繆,做好預防的工作。

 而失敗可能發生,什麼時候發生?不知道,發生時即是自然現象,許多人年輕的時候跌倒一次、兩次,還能夠爬得起來,到了年紀稍微大一點以後,一跌倒就爬不起來了,就等著死了,這也是錯的。

 死亡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面對死亡問題,應該從了解生與死的現象開始,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不管是驟死或慢慢死亡,都應視為正常、自然的,否則往往面臨親人往生時就呼天搶地,痛苦不已。對死亡能夠做好心理準備,並不是要自殺、等死,而是不害怕死亡。生命是非常可貴的,但能隨時面對死亡,如果做好這樣子的準備,就沒什麼好怕的。

法鼓雜誌 124期 2000/04/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