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學佛以來的大轉捩

《四十二章經》讀書會心得報告 

                曾果昇

  五週的時間倏忽而過,加起來短短的十多個小時在時間的洪流中,就如虛空中的微塵般,但對我的學佛生命來說,卻是一次重大的轉捩。

斷愛離欲離苦見道

 《四十二章經》的內容雖少而淺顯,但幾已概括了佛教修行觀念與方法,其中很多章都談到愛與欲。佛陀開示眾生:愛與欲是煩惱源、苦惱根,唯有斷愛離欲,才得離苦見道;並且提醒眾生無常之真理,眾生應念念不離道,行亦不離道,言亦不離道,則得道之日可期。

 「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似是一切唯心的另解,而心亦如同身一般的虛幻,因緣生、因緣滅,所以仍不可依賴這個心;「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要從能堅持道心,去惡行善,到對眾生發起慈悲心,願度眾生,這其中的過程就如一人與萬人戰的艱難。而這裡的萬人是不是也可以等於自己呢?往往行道中最大的障礙都是來自於自己。

 如果能深入體會、感受《四十二章經》的內容,並且身體力行,即使是其中一章一句,也能得大受用。尤其我深為其中的譬喻所吸引,簡單卻又深入,令人印象深刻且容易理解,只是我根性愚鈍,經常要一遍又一遍的讀誦。

佛法薰修自我超越

 在讀書會中,指導老師許永河教授以提問題的方式來引發我們對生命較深入的自省,並提醒我們每個人對同一問題的答案不盡相同。藉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覺得可以更深入體驗、感受、反省生命,進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從中再重新去認識週遭的人、事,並且發現有些事物已不再是原來的風貌。

 許教授說:「平時我們經常以煩惱來惱害自己、傷害別人,如此對自己、對別人都不慈悲,透過更深入的自我認清及對生命本質的了解,可以提昇對自己與他人的慈悲心。」而我也相信,同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改變,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也會不同,但如果一直保持在佛法的薰修中,這樣的助道因緣,會讓每個人不斷自我提昇,不斷自我超越,如此人間淨土在每個人心中必有實現的一天。

全生命的體驗與奉獻

 由於自身愚鈍,常常在許教授提出問題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無法加以組織、思考。待我看到聖嚴師父所著的《四十二章經講錄》隨身經典第九十九頁的一段話,才頓然領悟,益加敬佩師父的智慧無涯,實非筆墨所能形容,那一段話是如此寫道:「有些信徒說,自己覺得佛法很好,可是每次和未信佛的人談論佛法都不能使對方感動;這表示我們無法將佛法表達得淋漓盡致,未用全生命去體驗。」

 的確,長久以來,我只考慮到自己;想自己要得到什麼,自己要知苦、離苦,自己要身邊的人盡如我意等,心量太侷限以致生命的體驗無法展開;縱然我常常在修行後,也會口念〈迴向偈〉祝願十方法界眾生,但境界一來時,同樣會對眾生起瞋念,這其中實在有些言行不一的矛盾。

 全生命的體驗,需要全生命的奉獻,像許教授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與智慧;像聖嚴師父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悲願而建立了法鼓山體系的弘法志業;像諸佛、菩薩願眾生離苦得樂、不捨眾生,願代眾生苦的大奉獻,卻能不求回報,這才是用生命在體驗。

  感恩佛、法、僧三寶,感恩累劫以來的父母、累世的冤親債主,感恩無量的同行善知識,感恩一切能讓我聽聞佛法的因緣。讓我此生對佛法有較一貫且系統性地學習,更得感恩許教授講授的「學佛五講」以及這一次的讀書會,雖然體會不算深刻,但對我的助益良多,堪稱學佛以來的一次大轉捩,最後願將我所得到的法益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同享。

法鼓雜誌120期 199912/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