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口述法鼓山歷史》

佛教文化新紀元

◎張元隆(法鼓文化總經理)

 我在大學唸書時就聽過師父的演講,但是印象並不是非常深刻。十年前我不經意的來到農禪寺,深深被農禪寺的道風吸引,尤其在看了《正信的佛教》之後,被師父博大精深的學養所懾服,當時我便知道:我找到了依止的師父與道場了!

 在這之前我已學佛相當一段時日,但在接觸農禪寺後,才讓我真正有回到家的感覺;並且在八十二年參加了農禪寺第一屆的菩薩戒,進而在八十四年經由果在法師的接引來到出版社工作。

用生命的黃金時光投入弘法大業

 其實在擔任法鼓文化總經理之前,我一直就很積極參與各項義工或共修活動。民國八十三年,我因地緣的關係,參與文山區的共修,並以初生之犢的傻勁,編了一本五線譜的《法器教學手冊》,後來由於我在國際資訊媒體集團的工作經驗,更進一步參與了「教育訓練小組」--目前基金會「教育訓練室」前身的工作,為義工菩薩們策劃各種專業訓練課程。

 也因為我在出版公司任職的經驗,所以順理成章加入了當時義工團的筆耕隊,與出版社有了更多的接觸;當時出版社主任果在法師,亟思在推廣管道上能有所突破,以使師父的著作法寶,能讓更多人閱讀到,接引更多人學佛,所以法師邀請我為出版社的專職菩薩分享書籍發行、行銷的經驗,幾次以後,甚至進一步邀請我加入出版社的行列。

 法師的邀請著實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我一向認為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計劃著五十歲退休後全心投入佛法的弘揚工作,但是,如今卻不得不慎重地思考:「既然學佛護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為什麼我不用生命的黃金時光來付出呢?」

 終於在經過一番深思後,我得到來自內心的答案,也取得了同修的全心支持,決定放下令人稱羨的高薪,進入法鼓山的出版社工作。

文化工作是教育的根本

 聖嚴師父提出的三大教育︱︱「大關懷教育、大普化教育、大學院教育」,這是建設人間淨土具體可行的方法,而文化工作正是推動這三大教育重要的管道;因為我們可以提供佛教

徒、非佛教徒接觸師父著作和佛法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佛學研究成果發行的管道,因此,我

覺得師父所提的「三大教育」工作可以在法鼓文化充分發揮。

 除了佛教徒外,社會大眾中多數的非佛教徒,更是我們最主要的推廣目標,為了落實這項經營方針,我先從修改出版社的名字著手。

 當初的出版社還稱為「東初出版社」,我發覺大多數人無法把它和法鼓山的印象連在一起,所以我在接任總經理後,就在八十四年十一月把東初出版社改為「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希望一看到法鼓文化就讓人想到法鼓山;並且還申請了公司的登記,為將來擴大營業的項目和觸角及跟上出版界的脈動預作準備。

 除此之外,也逐步擴大出版的項目和改變出版品的外貌,以更符合現代人的視覺習慣;並且積極將法鼓文化推到國際場合,參加各類的書展,包括世界第四大的「台北國際書展」。佛教出版社就在法鼓文化的帶動下,不僅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逐漸獲得出版業界的尊敬,再度成為出版業界的一支主流。

以文化出版為建設淨土努力

 八十六年是法鼓山「人間淨土年」,法鼓山舉辦了「第三屆中華佛學會議」,聖嚴師父也代表國家出席了在義大利舉行的「國際宗教領袖會議」。在這些國際交流中,我益發感受到佛法弘揚的重要,尤其看到許多藏傳和南傳佛教的研究學者,我相信台灣將有可能成為弘揚漢傳佛教的重鎮;法鼓文化站在這個重要時代的重要地點上,責任更是重大。

 從這場會議中,我也發覺台灣的媒體對這場佛教的會議相當重視,各大報紙、電視、廣播都有大幅的報導,這是佛教界值得可喜的事。而身為佛教對外「喉舌」的法鼓文化,也當以更積極、更專業化、立體化、普及化、多元化和國際化來推廣法鼓文化的書籍,希望讀者們能更親近佛法;所以有電子書、有聲書等產品的推出,網路、社區書店等的行銷方式,都是站在推廣佛法的角度而產生。我相信讓越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人間淨土就越容易達成。

佛教文化的佛命家

 文化出版本來就是經營艱鉅、競爭激烈的理想事業,但是我們有師父、僧團的指導,法鼓山的依靠,佛菩薩的加被,一定可以克服萬難不斷前進。因此如果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還是那麼少,那就表示我們得還不夠多、不夠好,還應該要繼續努力。

 回顧法鼓山十年,驀然發現,我除了感恩之外還是感恩。人間淨土在四眾佛子的努力下,一吋吋地正在建立當中,過去、現在、未來,雖然要作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師父已經為我們開拓出一條具體可行的成佛大道,一畝人人可以耕耘貢獻的人間福田,每一個人都是菩薩的示現,每一個因緣都應該感恩。

法鼓雜誌 119期 1999/11/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