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遊記

兩千年行腳─聖嚴師父1998遊化行腳﹝四﹞

內觀中心演講默照

◎聖嚴師父

聖嚴師父在結束與達賴喇嘛的「漢藏佛教世紀對談」後,
隨後應邀前往美國麻省劍橋的內觀禪中心,
作了一場以「默照禪」為主題的公開演講。
再演講中,聖嚴師父對默照禪的源流、中國禪法、
中國禪宗的法門以及默照禪的修行方法,都有精闢的解說。

 五月十四日晚上七時半至九時半,向五十多位聽眾介紹我所了解的默照禪,分成四大段落:

 一、默照禪的源流: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所修的禪法,是次第禪觀,是與外道相通的有四禪八定,是以修「止」為主。所謂「禪定」,就是由修尋、伺、喜、樂、一心的五個禪支,而入初禪,然後逐次捨棄初禪而入二禪,捨棄二禪而入三禪,捨棄三禪入於四禪,是為色界定。可是,縱然再進入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未得解脫。因此而有第二種次第禪觀,那就是世尊發明的修七方便而入見道位的小乘初果。所謂七方便,就是五停心、四念住的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之後,就是見道位。五停心位是修「止」,四念住位以上主要是修「觀」,修止可得定,修觀可發慧,先止後觀由定發慧,或在修五停心之前,由修四聖種作為基礎,就是少欲知足的「戒」。這就是由修戒定慧而證無漏道,進解脫門,這時間的過程相當長,可是這就是由世間道而入無漏的聖道之所必修。也可說默照禪的源流就是止觀,由次第的止觀而演為頓悟的默照。

 二、在中國的華嚴宗第五祖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把禪法分為五等:

 1.外道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四禪八定。

 2.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上厭下而修四禪八定。

 3.小乘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四色四空及七方便行。就是從五停心到見道位,配合四念住修十六特勝,再配合四聖諦修十六心行而完成見道位。

 4.大乘禪:悟我法二空之理,亦修四色、四空,各種禪支,唯以悟理不同,而異於小乘。亦可修中道的空觀、唯識觀,以及法界觀、念佛觀、般若三昧等百千三昧。

 5.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此心即佛,畢竟無異。此即《壇經》所說的「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只要能於當下的一念上除我法二執,便能見空性,就是明心見性,雖然未登佛位,但是亦悟眾生心就是佛心。即是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

 可見,出世間外道凡夫禪、出世間小乘禪,乃至大乘禪,都以四禪為基礎,所不同的是空慧的有無,但若有定而不見空慧,便不得解脫;若悟偏空,證小乘聖果;若悟二空,登大乘菩薩位。唯有如來禪不涉漸次,故不歷四禪,但於當下一念頓悟,便是即定即慧。臨濟宗用參話頭公案,即能助人一念頓悟。曹洞宗用默照,就是即定即慧、即止即觀;默,在因位是止,在果位是定;照,在因位是觀,在果位是慧;默照同時,便成定慧不二。

 三、中國禪宗的法門,就是止觀同時定慧均等。在《維摩經》主張的不二法門,就是把相對的二元論,化為絕對的實在論。《六祖壇經》不僅說即定即慧,也說不思善、不思惡,甚至於舉出三十六項相對的觀念,彼此互融。因此,六祖惠能之下的歷代祖師,不斷地教人體會「當下即是」;那就是把凡和聖、染和淨,乃至於大和小、遠和近等差別觀念,全部放下,不起分別執著之時,就能見到眾生與佛相同的自性。雖然禪宗也教人打坐、看經、拜佛,但是歷代祖師們開悟的經驗,多半不是在打坐的時候,而是在平常生活裡得到;那就是即止即觀、即定即慧、默照同時。

 因此,臨濟宗教人看話頭、參公案,並非讓你入定,而是要你發慧;從疑情到疑團,當疑團粉碎時,就會親見空性,也就是無我的佛性。默照禪就是要用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工夫,也就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覺所說:「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狀況,那就是定慧不二的悟境。重要的是,到達默照同時,又沒有「我」執的程度時,才是悟境現前。

 四、默照禪的修行方法,分為五個層次:1.放鬆身心,2.觀照全身,3.觀照環境,4.內外無限,5.常寂常照。在這五個層次中,要經常提醒自己身心內外都有,而「我」沒有。至於詳細的修行方法,我是配合南傳內觀禪四念住的方法為基礎來講,所以讓勞瑞以及聽眾們覺得相當受用。

 五月十五日,星期五。上午九時,勞瑞要求我給他一次小參。進入他的小參室,他要我確定一下他的經驗,和默照禪的功能和現象,是否相同或是相應。他首先告訴我,他在韓國寺院住過一年多,修行話頭禪,總是不得要領,然後到了緬甸,跟一位長老比丘修行數年之後,覺得內觀法門對他相當有用。回到美國就開始傳授內觀禪法,也就是用呼吸入門而進入四念住的毗婆舍那(Vipassana)。但是,他所得到的經驗結果,又跟傳統的內觀禪不太相同,因此問我,這是否跟默照的經驗相同;那就是體驗呼吸,最後知道呼吸還在,但是已經不再數呼吸,沒有身體的感覺,好像是進入一個非常明朗無限的空境。

 我當時給他指出:真正默照禪的悟境,是在無限的空明之中,一切皆無,也可以一切都有,就是沒有能觀的 「我 」、所觀的 「境 」。如果還有一個空曠、無限、明朗的我的感受,那不是真正的默照。

 他又問我第二個問題,如果是在無限的空曠明朗之中,不再有身心世界,那算不算是默照。我說那是 「定 」,而不是 「慧 」,所以是在默而沒有照,而且,那裡面明明還有個 「我 」。如果說,在空曠無限之中,自己的身心世界和身體所處的環境,清楚的存在,但是沒有欣厭,無我我所;既不以為我在無限之中,也不覺得這無限之中有我或無我,那就是默照的悟境,真的是無我。

 他聽了之後,非常感謝我的開示。因為能夠讓他發現,只有少數幾次的體驗是無我,而多次的體驗是有我的。這一點,對修持中國臨濟禪的人也好,默照禪的人也好,應該非常清楚才對,否則若不是進入世間定,就是還沒有入定,只是一種安靜的覺受,根本不是悟境。對於修持毗婆舍那內觀禪法的人,也應該是非常清楚,因為他們所修四念住的基礎認識,就是觀身、受、心、法的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不過學問的認識和修行的證量是有很大差距的,從觀念上知道無常、空、無我,不一定在體驗上能實證無常、空、無我。(待續)

法鼓雜誌 116期 1999/8/15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