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報導

記聖嚴師父台南關懷行

在南台灣共圓法鼓夢

◎劉素雲

酷熱的七月、炙熱的艷陽,
卻抵擋不了南台灣信眾歡迎聖嚴師父蒞臨關懷的熱情
七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
經過了新勸募會員授證、皈依祈福法會後,
師父的智慧法音,已在南台灣引起了熱烈的迴響;
而師父的殷殷期許與溫馨關懷,
更令當地法鼓人感動不已。

 七月二十五日在台南二中,由台南分院主辦了兩場活動:一是上午的祝福平安皈依祈福法會,近九百人皈依;一是下午南區信眾聯誼會,為兩百位新勸募會員授證。對每位法鼓人而言,都是值得欣喜的;多一個人皈依,這社會便多一份善的力量;多一位勸募會員,這世界便多一位推動法鼓山理念的鼓手;修行路上,多了相互提攜的善知識。

一個微笑,心靈自然相契

 祈福法會一開始,果舫法師引領信眾們唱誦〈大悲咒〉及《心經》,近二千人的聲音是莊嚴而和諧的;介紹問訊、拜佛時,菩薩們從容而莊嚴地示範每個動作,對新皈依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儀程。主持人孟聲琴師姊並機智地鼓勵新皈依者,當場報名參加八月二十八日的「皈依研習營」。

 聖嚴師父在開示中,澄清了一般人對皈依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師父說,皈依並不會失去自由,反而是在皈依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規範,而能不斷地提昇人品,進而受到他人的信賴;自己更能透過皈依的儀式,按部就班地一步步修行,走向成佛之道。

 佛法是教人把人做好,讓自己少一些困擾煩惱,也對他人少一些傷害、破壞,而成為兼具慈悲與智慧的人,並將佛法用來幫助家人、周遭人。師父也強調,皈依日是每個人另一個新的生日──涵養慈悲,增長智慧的開始。

 法會結束時,我偶見師父,感動流淚地向師父說:「師父,您的心量好大。」此時此刻,我深深地體會到:師父廣大的悲願心,師父透過著作、錄音帶、領導禪修、上課、演講、電視節目.....,善用生命的每分每秒去傳遞佛法的好處,而我們都是深受師父奉獻生命之利的人。

 下午一點半,溫馨而清亮的合唱聲揭開序幕:「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分擔分享,彼此的人生。」雖然分區而坐,心卻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臉上的慈善、喜悅是法鼓人共同的標誌;因為理念一致,一個微笑,心靈自然相契。

最莊嚴而豐富的感動

 在「心得分享」中,林正茂菩薩述說著同修的故事:胃的一再切割手術,反而顯出同修修學佛法的堅定,自己也因此而加入勸募行列,本著「勸人來學佛,募人來修行」的心念,一家一戶地走訪,招募會員,這種精神令人欽敬。陳阿杏菩薩一領到勸募會員表格便藏了起來,審慎地考慮三天,但一想到師父所擔負的志業,感念法鼓山的幫助,以「練習」的心念,終於勇敢地填寫表格。

 王清淵菩薩感恩禪修改善了他自小因鼻病而纏擾的身心,恢復健康,心念清楚,觀念、態度轉好。而王師兄的母親自八十六年起受著病痛折磨,甚至是切除膀胱、腎臟手術之苦。他的母親化苦難為智慧而不喊痛,而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母親往生,並以佛化奠祭完成葬禮。一路走來,王師兄充滿感恩,最後更以師父「盡形壽,獻生命」的精神鼓勵每個人積極地勸募,接引更多人與法鼓山結緣,建設眾生修行的道場,使眾生解脫自在。

 來自屏東的郭惠芯、吳明珠、吳惠卿、蔣麗卿等四位菩薩也一起分享心得,正如郭師姊所說的,不要再把師父當作面對困境的墊腳石,而是要讓自己有面對風浪的能力,我們需要法鼓山,幫助自己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迎向瞬息萬變的社會,使自己不迷失、不盲從。

 新勸募會員授證時,我特別坐到二樓最靠近舞台的地方,仔細看著師父的動作,每一次合掌、每一次遞證書的角度幾乎都一樣吧?我猜想師父的祝福辭是什麼?那臉上的喜悅是悠遠寬裕的吧?不論受證的會員是緊張、嚴肅、從容.....,抑是感動落淚,每個人都如此尊貴。此時很希望化作一部攝影機,清清楚楚地拍下師父及會員的表情、動作,那將是生命最莊嚴而豐富的感動。

共同來築夢踏實

 在一四二位勸募會授證將畢時,一位菩薩走上舞台,然後一批接一批,在主持人盛敏成、孟聲琴兩位菩薩的鼓舞下,當場加入勸募的有十八位,一時間,現場像爆米花綻開般的喜悅,掌聲熱烈持續著,令人格外的雀躍、感動、讚歎.....。儀式也由三十分鐘延長為一小時。

 師父在開示時,就肯定這樣的延長非常值得。他期勉每個人實踐法鼓山的精神、方針、方法,即由家人、周遭人做起,把所擁有的分享,發揮最大的力量助人;以智慧使自己少煩惱,用慈悲讓他人少傷害;將佛法生活化,修學佛法,並以佛法關懷每一個人,真正而具體地「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面對即將到來的公元二○○○年,師父對二百位新勸募會員也有特別的期許,希望大家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將佛法帶給有需要的人、善良的人,使勸募會員也能達到二○○○位。

 只要人人有心,法鼓山的理念,師父的期許都可達成。此時大雨(下午四時)正綿綿密密地落在每個角落,我們是否隨時隨地把握每一個因緣,把佛法帶給需要的人了?

 兩場活動,動員了多少人力?每個人也許忘了搬運的過程?忘了插花耗費的巧思與時間?忘了場地佈置的辛苦?忘了指揮交通、清洗洗手間、賣書的疲累?忘了報到程序的繁瑣惱人,以及穿高跟鞋站一上午的滋味?忘了.....,工作其實是無法切割的,每位義工也都是來學習的,事前的溝通、協調,正是為了彼此的默契、活動的圓滿。當人去樓空時,你我心中該保留的是什麼呢?

 「每個人心中一畝田,每個人心中一個夢」以法鼓山為田,以師父的志業夢,願每個法鼓人共同來築夢踏實。

法鼓雜誌 116期 1999/8/15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