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讀經談心

心不動 眼界就會無限廣大

─禪坐會讀書會紀實

◎鍾美鳳

 什麼是「見性不動」?又如何做到呢。在四月二十四日的禪坐會讀書會中,果醒法師首先問大家:「人在看東西時是用眼看,還是用心看?」法師指出,如果沒有用心,就無法做到「見性不動」,就像我們在傾聽的時候,若無法用「心」聽,是無法產生同理心的,這是由於我們有煩惱,所以看到的「性」是動的。

 在《楞嚴經》中,提到眾生「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為什麼我們常常看不到事物的整體?法師以開車為例來說明,就像有的人在路上開車,只看到加油站或是路邊攤。那是因為我們心動的時候,只看到動的部分;如果心不動的話,那麼看到的將是無限的寬廣。

 心一直以注意「動」為境界,就像站在原地繞圈子一樣,偶然停下來時,所看到的外境依然在動,以為外境確實在動,所以就又跟著動個不停。

 心不動,身體會不會動?

 身體動的時候,其實心是很微細的在動,就像打坐時如果一直注意氣,氣就會被心帶動。所以身體動的時候,心其實已經在動。

 那麼佛陀的身體在動,是我們看到佛陀在動,還是佛陀自己在動?舍利弗、目犍連尊者離開人間時,佛陀哭了,佛陀之所以哭當然不是真的認為他們已經離開人間,而是佛陀要示現眾生相。

 對於心動與身動的相應,胡健財菩薩則分享了他的體悟。他表示,身體儘管動,心仍可充滿法喜,真實的心應該有真實的反應。孔子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因應外界的變動,只要是合乎情理的反應,就是和諧的。我們應該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心,不勉強不壓抑,只要與慈悲智慧相應,該哭則哭,該笑則笑就對了。

 果醒法師表示,我們能掌控的身體範圍其實很小,就像生病時,腿爛了、嘴巴爛了,但是我們卻無法丟掉它;就像癌症病人,到臨終時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同時,我們的心也無法隨時隨地掌控自己的情緒。然而雖然我們常常不能掌控自己的身心,但卻在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掌控別人,也受到別人的掌控。

 那麼我們能不能控制念頭呢?

 念頭無所來也無所去,是無生的,然而念頭浮起的相卻是存在的,彷彿無法掌控相不浮起。

 那我們能掌控的是哪個部分呢?

 朱菩薩表示,因緣很重要,一個人修行較淺,越容易受外界影響;修行越深,對自己的念頭越清楚,就越能自主。而我們在不同年齡層,處在不同的環境,能掌控的情況也各自不同。

 林菩薩表示,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當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思考的基礎來自於過去讀書、各種經驗的累積,而這些書、這些經驗,是許許多多的人所提供的。念頭是一種反應,自因緣法生出。人與人是互相依存的,並沒有具體的「我」存在。

 胡菩薩則表示,身體因為是報身,所以無法由自己掌控,但是我們可以用它來做更多的事。至於是否能掌握念頭,就看自己有沒有發願要斷除貪瞋癡,修戒定慧,漸漸的就沒有人我的對立。當達到無我的境界,就沒有掌控的問題了。

 果醒法師最後做結論表示,外在所有的因緣會影響自心當下的因緣,自心當下的因緣也會影響外在所有的因緣,兩者之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互動。沒有修行,身口意的反應無法自主,有了修行最多能做到控制身口,意仍然無法掌控。而對自己能掌控時,也就比較能掌控別人。

法鼓雜誌115期 1999/7/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