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法鼓山十週年回顧﹝四﹞

《口述法鼓山歷史》

跟隨師父的腳步前進

◎戚肩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透過朋友的接引,我在一九八七年(民國七十六年)時見到聖嚴師父。由於當時我太太還不是佛教徒,所以,並不贊成我去見師父,但我還是決定先了解師父的背景再來判斷。

心悅誠服的接受任務

 見面時,我從師父的言談舉止中發現,師父學問淵博,而且無論是佛學或世學,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令人信服的見地,所謂「人情練達即學問」,雖然初次見面,卻讓我馬上心悅誠服的皈依了。瞭解了師父的理念,以及為淨化社會所付出的心力,如演講、辦活動、辦教育....,我同修也被師父這種為理念而奉獻的精神所感動,而且,後來我同修也皈依了。

 之後,師父多次向我表示,希望能來協助他推動一些工作,雖然我已皈依了,但對於來寺院幫忙,仍有些猶豫了,其實我是要更瞭解師父。

 於是,除了大量閱讀師父的著作,另一方面我也對師父從軍的背景特別感興趣,所以就向相關單位做進一步了解。當看了他的背景和經歷後,對他的苦學精神,以及在軍中勤學的表現,令我由衷讚歎,尤其他堅強的毅力,可說是超乎常人,更讓我感動與敬佩,這也讓我心悅誠服的接受了師父所賦予的任務。

 民國七十八年我擔任師父的「高級顧問」,為剛剛草創的法鼓山提供一些意見與經驗,也同時擔任中華佛學研究所秘書長一職,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制定佛研所的行政管理規章,並建立教育行政制度。在方甯書及李志夫兩位先生,以及工作同仁協助下,約二年時間完成了卅六種規章制度。

 接任秘書長一職後,師父即交辦協助游祥洲博士籌備第一屆國際學術會議的任務。

 雖然是第一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但由於中華佛研所和聖嚴師父在國際上已有相當的知名度,所以並不難邀請到國際知名學者。行政作業,佛研所全體工作人員便是最佳的幕僚支援系統,雖然當時專職人員只有幾位,但是法鼓山的義工菩薩不但素質相當高,而且非常具有向心力,而我也運用在軍中的一些組織方法,為籌備大會分工,所以彼此間也發揮了很好的效率。之後,我也主辦了三次的國際學術會議的籌備,現在檔案已經建立了,可說完全制度化了,今後佛研所可在行政體系下自行辦理。

朝既定方向邁進

 法鼓山發展的腳步相當快速,尤其為落實社會整體關懷,必須舉辦多樣化的社會關懷活動,為了讓活動的舉辦都能夠有更完整的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法鼓山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設立。

 草創初期的基金會,雖然只有四、五位專職菩薩,設在農禪寺的辦公空間也很小,但許多義工菩薩在師父號召下,紛紛加入義工團,奉獻時間、體力和智慧,而基金會也為義工菩薩們做好教育訓練,落實師父所說的關懷、照顧、感恩;所以,不但讓活動得以推動,也提供義工一個奉獻的機會,體驗佛法及修行的因緣。

 隨著日益擴大的組織規模,更為了法鼓山發展的需要,位在農禪寺內的辦公空間已不敷使用,民國八十五年基金會搬到位於承德路的辦公室,我正式擔任基金會秘書長一職,將基金會定位為法鼓山體系中行政幕僚的整體支援工作。

 十多年來與師父的接觸,我發現師父除了苦學的毅力、淵博的知識,以及實修實證的功夫令人敬佩之外,師父寬廣的心量、前瞻性的思慮,以及永遠以感恩心對待大眾,是最令我敬佩的。例如,為了培養優秀的佛學人才,以及對教育的重視和落實,興辦中華佛研所、法鼓大學,儘管困難重重、挫折不斷,師父總能以無比的毅力堅持奮鬥不懈。

 現在,法鼓山已屆滿十週年,在師父的領導下,以及大家同心同願的奉獻,雖然大部份已上軌道,並獲得主管單位教育部的好評,但是,我們仍應不斷的前進和努力,因為,師父有非常遠大的悲願要實踐,例如:三大教育的推動,四環、四安等運動的實踐,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世界,在師父指引下要做出更多的奉獻,我雖然年事已高,仍願追隨大家,積極奮鬥,朝既定方向邁進,這都是身為弟子的我們應該積極努力的目標。

法鼓雜誌 114期 1999/6/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