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

找到了學佛的門

─皈依關懷組「學佛行儀」的過程

◎吳鄧蘭

 多年前與同事閒聊,當她得知我居住北投時,臉上出現既驚喜又羨慕的神情,直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原因是農禪寺在北投。這是「農禪寺」這名字第一次深刻的印在我腦海中。真愧慚的是,每天在上下班途中,我總會看到大業路口農禪寺的標示牌,從未想進去一探究竟,而我同事卻從遠在台北的南區一路尋覓過來。

短短一段路卻摸索了十年

 今年的六月,父親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離開我們。父親生前雖未皈依三寶,但每天都念佛,也常觀看電視上弘法的節目,所以家人一致贊同以佛教儀式來幫他辦理後事。但是,此時卻發覺自己對於佛事全然不懂。

 就在求助無門時朋友適時送我一本聖嚴師父的《學佛群疑》,其中有多篇這方面的敘述,讓我對佛事有個初步了解,並且也請了幾位蓮友為幫父親助念,親友們也用心參與助念。

 每次助念之後,家人都能化哀傷為法喜充滿,因為生前待人慈悲寬厚、不與人爭的父親,能很尊嚴的在平靜中往生,且在彌留之際,家人又為其助念,實在是有福報。而全家也因此因緣積極接觸佛法,母親更因此事而勤走寺廟,且皈依三寶,走出了喪偶的陰霾,我亦踏進了比鄰而居的農禪寺,雖然這短短的一段路,我卻摸索了十年,但仍感到欣慰。

 此次有幸參與十一月廿九日農禪寺皈依關懷組為新皈依弟子舉辦的「學佛行儀」課程,對諸位師兄師姊的熱心指導及果時法師的開示,由衷的感激。

 果時法師將佛法深入淺出的闡述,讓新皈依弟子們受益良多。以我為例,平時自信滿滿,從不認為自己因為缺乏安全感及方向感,才不斷吸取各種新知,美其名為「有上進心、提昇自己」。但當法師的一句問話:「要提昇到什麼境界?」有如當頭棒喝的打醒我。在認真反省後,發現向來要求完美的個性,不斷給自己壓力,同時也給別人壓力。事情往往能如願完成,但卻弄得周遭親友身心俱疲,人際關係也不和諧,實在很苦。

 果時法師指出我們要行「自利利人」的菩薩道,就是為了幫助別人,也要利益自己,這是積極寬廣的人生觀,所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而我們要學的是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遇上挫折時不要逃避,要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態度來克服困境,使自己隨時隨地保持內心的安定。

 法師也鼓勵我們要多說柔軟語,多以體諒、包容的心來處理人、事、物,以戒、定、慧三學做為身、口、意三業的修學目標,而身口的行為準則是五戒、十善,意念則是罪惡的根源,要透過禪定、止觀來改變自己的習性,對自己要有慚愧心,對別人不好要有懺悔心。法師的一番開示,洗滌了我的心,希望能一直保有這出離心、菩提心及長遠心。

歡喜自在迎向美麗人生

 下午的課程,是教導參訪寺院時的行儀,包含殿堂行儀、日常行儀、齋堂行儀,這些對我而言,又是新鮮事,尤其是午齋時每桌桌上放了一碗開水,令我納悶不已。等結齋後,請教同桌師兄師姊們也沒人知道,只好請教義工菩薩,才了解是用來攪和碗盤裡的殘羹剩飯再一起喝下。但同桌的師兄師姊們早就將盤底清得乾乾淨淨,除了菜飯美味可口外,我想感恩、惜福是主要因素,此一理念如能帶入每個家庭,除了能淨化更多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對環保更有助益。

 佛寺是莊嚴的聖地,禮佛時除了有虔誠恭敬的心外,透過正確的行儀是必要的,此次能有機會學習,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如何將佛法在生活中實踐。

 最後是分組活動,透過團員的自我介紹學佛因緣及心得感想,讓學員互相了解。討論過程中,才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是新皈依的三寶弟子,學佛因緣則各有不同,有些是基於好奇跟著家人或朋友來的,也有因家中親人往生而認真的面對生、老、病、死,在經歷了一場生離死別之痛後,來尋求心靈寧靜藉以療傷止痛。更有些菩薩們是在學佛的路上走了一大段,且樂在其中,然後將喜悅分享給新菩薩。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雖然繞了一大圈,我才有幸皈依三寶,跟隨聖嚴師父學佛,但是,我卻以感恩的心珍惜這個福報。感謝「皈依關懷組」的菩薩們如此用心的安排設計這麼有意義的活動,讓參與此行的菩薩都能背著滿滿的行囊,帶著歡喜自在的心情踏上歸途,迎向美麗的人生。

法鼓雜誌 113期 1999/5/15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