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思維 體驗 走上菩提路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嚴國信

 何才是學佛?聖嚴師父在這次(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的講經中,就以《楞嚴經》的這一段經文告訴大眾:要將佛法不斷地在生活中體驗、思惟,而且不可心生懈怠,也要在聽懂經文後,要牢記在心,而且不斷地思惟體驗應證佛法,如此就是走在妙菩提路上。

離一切見,悟入實相

 所謂「妙」,指的是微妙、奧妙、玄妙,菩提是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為何是妙菩提?因為不是語言、文字、思考所能通達的,而是必須透過深刻的體驗才能知曉,就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般。師父以釋迦牟尼佛對眾聲聞的開示期勉大眾,在知道自然、和合相不是真理之後,更應該知道實相;而實相唯有藉由用功的思惟體驗,才能在離見、離執之後出現。

 師父接著詳細說明因緣、自然及和合相等名詞。「因緣觀」是佛教的觀念,也就是上一次講的「因緣有,自性空」,一切因緣都是假象,而自性即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沒有永恆不變的現象。「自然觀」,是印度外道所講的,主要是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自然而然的,這世界也不被任何人或神所操控。

「和合相」則是指許多東西結合在一起,它是不管過去和未來,而只看當下的現象,並沒有因果觀念。因緣觀是因加緣之後成了果,有因果關係的,這從佛法的觀點來講也是比較合理的,然而釋迦牟尼佛在此則是要大家連因緣這個觀念都要放棄,離一切見,如此才能真實地悟入實相。

不斷地思惟、體驗

 「所謂『實相』,其實就是一切諸法的真實相。」師父說,許多人把真實相想像成很玄虛、神奇難懂,並把它抽象化;其實,實相不離眼前的一切現象,只要把當前的一切現象看做因緣生、因緣滅,而不是真實的、不變的、永恆的存在事實,那就是見到了實相。但是一般人往往只看到現象的表面暫時性,就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東西。

 以旅遊為例,師父說,每個人因為興趣、心情、生活背景的不同,出外旅遊的收穫一定也不同,即使去的地方、眼睛所見的景物相同,對旅遊地的印象也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用帶著主觀色彩的眼睛去看世界,就算是同一個人,也會因時間不同而相異。」

 因為凡夫總是以分別心、對立心、差別心、計較心及比較心來看待事物現象,因此多是主觀而偏差的,容易讓人起煩惱;因此,要離開煩惱見、主觀見、分別見,也就是實相無相,才是真正的智慧。師父提醒大眾,從佛的智慧來看,世間諸事都是相對的,也是共存的,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是凡夫們慣常以為順自己的意就是好,逆自己的意便是壞。因此,真正要見,必須先離見,離開自己的眼睛、主觀判斷,只有透過不斷地思惟與體驗,才能真正的走上菩提路。

法鼓雜誌 112期 1999/4/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