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因緣有自性空的體驗

☉嚴國信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用狠毒的話咒罵您,或毀謗您的時候,您會怎麼反應呢?難過?還是不理他,但又如何平復心中的怨恨呢?

 聖嚴師父在週日宣講《楞嚴經》時,針對以上這段經文,提醒大眾,當面對這個境界時,正是對「因緣有,自性空」最好的體驗時機了。

 「因為各種因緣的具足,促成了別人罵我們的機會,但是罵的現象的本性卻是空的。」聖嚴師父也以《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來說明:因為我們的身體和生命,只是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但它的自性是空的。所以,師父提醒我們在遇到苦難時,就應提醒自己這苦難的本性是空的,難過也沒有用,更何況,難過的本身也是空的。

 在《楞嚴經》卷二的經文中,由於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說法時所說妙覺性的「性」,與佛陀之前開示時常常告訴大眾見性的「性」之間的差異產生疑惑,由佛陀對阿難所做的開示中,帶出「因緣有,自性空」的涵意。聖嚴師父首先解釋,所謂的妙覺性就是本性、空性,這是佛的大智慧;自性、空性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因緣,但我們可以由因緣來體會自性是空的事實。然而由於阿難尊者不了解佛所說的,於是問佛說:「為何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但自性卻不是因緣法?並且見性不是要具備空、明、心、眼等四個條件嗎?」

 聖嚴師父表示,其實阿難尊者問的沒錯,只是會錯意了!他強調,見本性是要透過這四個緣才行,但本性本身不是因緣法,它是空的。但要如何才能見到空的自性呢?那就必須透過空、明、心、眼才能發現空性。

 師父進一步指出,所謂空,就是空隙、距離;明就是光明、光亮;心就是我們的認識心和虛妄分別心,並不是明心見性的心;而眼就是我們的眼神經、視網膜。

以智慧了解世間象

 然而具備這四個條件,是否就一定能見到明心見性的「性」呢?聖嚴師父說,此處見性的「性」,不是自性空的「性」,它只是指見的功能而已,而所謂「因緣有,自性空」,是要以智慧來明確了解世間的一切現象。

 對於本性空並非因緣法這一觀點,師父表示,佛陀所講的因緣與第一義所指的本性、自性是兩回事。因緣所產生的是現象而非自性,自性是第一義;而因緣所和合而成的叫世間法、世間現,這是第二義。第二義是可以用頭腦去思考、認識、分析,而第一義則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不能用我們的常識去衡量它。

 師父深入分析,佛法中說:「即有相而無相,無相即有相。」以及《心經》所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是五蘊即空、空即五蘊,這些都是同樣的。

 最後,師父提醒大眾,生活中如果能把「因緣有,自性空」,以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兩句話,當成咒語來唸、來修行,當面處各種困境、境界時,都不容易受到外境的影響,而能夠時時吉祥如意、一切平安。

法鼓雜誌 110期 1999/2/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