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歡喜自在地學佛----學佛行儀成長營

◎傅果臺

 初皈依以來,因對環境及各項活動的陌生,加上自己的膽怯,錯失許多接觸佛法的機緣,直至約月餘前,在松山區熱心的師姊、師兄們引薦下參加學佛、念佛共修後,才稍有初步的接觸,也發覺自己的不足。

提供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猶記得第一次參加念佛共修,別人恭敬讚佛、拜佛時,自己完全不知內容,只會慌慌張張依樣畫葫蘆,還頻頻出錯。整個過程下來只覺得自己的行止蠻突兀,簡直像是去搗亂的,師兄、師姊在講什麼、做什麼也常不得其解。正當沮喪之際,皈依關懷組「學佛行儀」課程的邀請函,如及時雨般令我驚訝與雀躍,好似菩薩了解我的障礙及需求所緣施的針砭。

 下了幾天雨,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難得的陽光露臉,整天學習的心情也和天氣一樣溫暖。一開始果時法師給人的感覺就極親切,讓大家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學習。在引言裡,他導引我們思考一些大家久已漫不經心的問題:「生命的意義」、「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您的身心平安嗎?」。經由四聖諦、五戒、十善等佛法的介紹,再回頭深入探討,關於人生、關於生活、生命已不再是從小琅琅上口、表面的口號。佛法提供我們另一個思考的方向,進入更深一層的省思。原來,生命是利益人、利益己,幫助眾人提昇身心品質的法器。孰謂佛法是離世的?它其實是最入世、生活的,尤其師父諄諄勉示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處世智慧,在我們遭遇問題時每每是最受用、也最能獲得身心輕安的解決方法。

心情一直飛揚著

 另外,果時法師還提醒我們,幫助別人必須在對方需要的前提下,切勿執著於「我要幫助人」而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好意」。這正是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增添他人困擾的盲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習性,唯有藉由不斷的反省、反觀自己及禪定止觀的功夫方能去除累劫習氣,貪、瞋、癡諸毒。

 下午「學佛行儀」的課程對初學佛者而言,是非常實際有用的,懂得佛教禮儀後才有辦法更進一步參與各項修行活動,真正進入佛法殿堂。之後「點燈」影片欣賞,讓我們對聖嚴師父更加瞭解,在他艱辛卻堅定的生命歷程裡,凡他感恩的人也都是成就我們的大恩人,尤其師父對沈家楨居士及諸佛菩薩至情至性的感恩,讓許多學員都為之動容。而沈居士八十五高齡矯捷的步履及慈祥歡愉的面容亦令人印象深刻,他淡泊、喜捨的情操更是讓人敬仰,愈發相信他是菩薩的化身。

 或許是這一整天太高興了,接著的分組討論讓向來對自己口才很自卑,也極少說話的我,很有勇氣的說了一大串,連自己都吃了一驚,回家的路上心情一直都飛揚著,好久沒有這麼快樂、輕鬆自在了。十分感謝果時法師及諸位當天在場陪同我們的法師們的引導與付出,還有皈依關懷組師兄師姊們費心的安排,期待下次還有機會再學習、再成長。

法鼓雜誌 110期 1999/2/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