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心靈相契的喜悅

◎李果嵩

 天下午,拖著滿身的疲累回家,心情卻是十分愉快、興奮,因為,我參加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課程!回到家裡,忙著跟家人分享經驗。晚上,更迫不及待地希望藉著筆墨記錄下今天的感受,捨不得它被淡忘掉。

當一位「隱形菩薩」

 早上,楊蓓老師給大家的第一個功課(遊戲),是當一位「隱形菩薩」,光是名字就很吸引人。我們以抽籤方式找到一位同伴,然後以一整天的時間,照顧這位同伴,但絕不能讓對方知道。目的是練習如何毫無條件地去關懷別人、替別人服務,奉獻所有而不露痕跡,學習不需要依靠別人的讚歎來肯定自己的努力。

 在過去的經驗中,實在無法做到完全的默默耕耘、奉獻,而不計較別人的反應。往往在努力付出當中,內心總是渴望得到要別人讚美。也曾經不斷提醒自己,付出的一切,是否為了從別人的讚歎聲中肯定自己?是否為了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而不斷鞭策自己?還是完全為了發菩提心的實踐?這些種種省思與覺照,又有多少的真誠呢?經過這項課程,至少可以坦然的面對自己。

 「接納別人的差異並試著對差異產生好奇」,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經驗。以前,只知道以包容心去看待別人的差異。而包容心必須具備慈悲心,當自己的慈悲、智慧還不足夠的時候,這「主觀的包容心」便受到考驗。假使以好奇的角度去探討對方的差異,便可減輕心中因為我執而產生的排斥、對立態度。從而發掘和學習對方的優點,如此彼此的差異不只是可以共存,更可產生互補的作用,這也就是聖嚴師父常常叮嚀的慈悲心和智慧心。

發自內心的微笑

 早上,我們分成小組,把認識每一組員的第一感覺寫下來及說明。透過這個程序,加深了彼此的認識和了解。下午,便分別把每一位組員的缺點寫在小紙條上並加以解釋。當時,第一個反應是滿懷疑問。因為,心中認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被接納,被指出自己的缺點總會感到難堪,為了顧慮對方的感受而有所保留的話,到底能有多少真實?假使要誠實的寫出來而不帶攻擊性,的確需要一些技巧。其實,要找出別人的缺點並不難,然而如何解釋說明,讓對方體會到自己的誠意而不會產生反感,可真的不簡單。既要對這課程負責任和完全投入,但又得兼顧讓對方不受傷害,真是一個考驗!

 結果,意外地發現每個人似乎都能平靜地面對別人的批評,同時,觀察別人的能力又是那麼的敏銳。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楊老師做了充分的準備功夫;她要求大家以欣然、感謝的心情來看待別人的批評。同時,為了表示誠意及尊重,必須合掌接受別人交來的紙條。活動中處處顯現了楊老師的用心和專業精神。

 短短的一天時間,大家從互相認識(有部份是初次見面)到彼此願意接近。我看到那為了防衛自己而略帶冷漠的面孔,漸漸綻放出發自內心的微笑,真情的流露、感動的眼淚,甚至是互相擁抱,是多麼的溫馨、自然......。

 這一天,的確受益良多,「覺得自己的界限被入侵時要試著先放鬆」,「用心」是先放下假面孔,真誠地去了解對方、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團體內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差異是正常的,但是,學佛就是要隨時以佛法來調整自己。」在沒有完全了解對方以前,不要馬上主觀的去下判斷。

心心相會

 下午,在瀰漫著柔和音樂的禪堂內,氣氛顯得特別安靜、祥和。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在一段距離內,輪流地專心注視著對方的眼睛,慢慢走到對方面前。剛開始,有點侷促不自在的感覺,總想逃避對方的眼神。慢慢地,心中忽然充滿著一股難以自制的感動。這時候,禪堂、音樂、供桌上的菩薩像,楊老師、法師、同組同伴......一下子都變得那麼可愛、可親,那麼祥和、美妙。而彼此交心相融,更是令人感動得潸然淚下。

 在這彼此心心相會的體驗下,更以感恩的心珍惜一切,也但願大家能珍惜這次課程中產生的共鳴和凝聚力量,並在心中不斷咀嚼、反省。

 因為法鼓山讓我們得以有此殊勝因緣,相聚相惜,心連心的學習著菩薩行;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弘法利生盡一分力,當一位稱職的萬行菩薩。只要大家都能秉著「一師一門,同心同願」的精神,以身為法鼓山一份子為榮,盡心承擔,法鼓山必能早日建設完成。

法鼓雜誌 110期 1999/2/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