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琉璃

無量壽經講要(八)

供養諸佛 見賢思齊

【聖嚴師父】

用佛法來利益眾生有兩層意思:

一是自己要有能捨的心,以喜捨心,積功累德。

二是要有見賢思齊的心,供養諸佛、學習諸佛。

供養諸佛的功德,也有兩種:

一是對諸佛表敬,二是通過諸佛而利益一切眾生。

遠離鹿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

 這是用語言所做的修行。我們通常把出言不遜,叫做造口業,其實造口業有善有不善,善的口業造了以後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惡的口業造了以後,就要受三惡道的果報。「鹿言」就是跟威儀不相應的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低俗語,就是聽起來好像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沒有品德的人,說的是下流社會的話。流俗語則是一種滑溜溜的流行話,在電視媒體上常可聽到的,有的是從外國傳進來的,有的是本土新流行的,電視上、廣播中、以及娛樂的文宣中,都可以聽到這些時髦而不是雅俗共賞的流行語。粗俗語是講髒話、臭話、諷刺的話、謾罵的話。這三種俗語,我們都要儘量避免。

 「自害害彼」的意思,是對自己不利對他人有害,譬如惡言罵人,用粗魯話傷人,其實在損傷他人的同時,也有損自己的品德,同時,人家也一樣的回罵你,你罵了他人三字經,他人可能加倍奉還,所以是「彼此俱害」。釋迦牟尼佛曾經對罵人者有二個比喻:一是如仰面對天吐唾,結果掉下來,自污其面。二是像逆著風掃地,那揚起的灰塵,會飛回自己的身上。相反地,若是「修習善語,自利利人」,是用勉勵的、鼓勵的、安慰的、讚美的、恭敬的語言,不僅對他人有益,也對自己有利。

 佛經裡有一則故事:有兩個人,每個人都在趕著一頭牛,拉著車子上坡,其中一人對他的牛是呵斥、謾罵、侮辱、恐嚇說:你這條死牛、笨牛、懶牛,趕快努力啊!再不拉上坡去,我就要揍你了,你再不努力的話,我就要殺掉你了。這頭牛聽了以後,反正已被貼了標籤,又笨又懶,而且弄不好就要被殺、被打了,因此想要用力也使不出勁來,結果這頭牛就乾脆跪下來不上坡了。另外一人,對他的牛講的是好話:你是頭乖牛、好牛、大力牛,你是我的心肝寶貝,你已幫了我好多忙,你一定可以拉得上去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我現在也幫你的忙,我們兩個一起共同努力。他把牛當成自己的朋友來看,所以他的車子很快就被拉上了坡。

 這是佛經裡講的故事,就是對牛都應該用善語、用愛語、用勉勵語、用恭敬語,何況是對人呢?這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的道理。就算是對於天天見面的先生、太太、孩子、同事、屬下,也都應該用敬語。如果隨便慣了,叫丈夫為「我家的死鬼」,叫小孩子為「我家的小鬼」,稱太太是「我家的黃臉婆」,當然不好了。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是法藏比丘在發了四十八願之後所做的修行。他於身為國君之時,能夠捨棄自己的國家、王位以及所有的財物,包括男女愛欲,全部放下。然後才能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修持六波羅蜜,而登彼岸。六波羅蜜就是六度,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不但自己修六波羅蜜,同時也教導他人同修行六波羅蜜,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累積了相當多的功德。因此不管他生在那一個地方,都能夠如意自在,都能自然擁有無量寶藏,隨意所欲,應其所需,用以上供三寶,成就道場、成就眾生,他的所需,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教化」是以佛法教導感化眾生,去惡向善,《法華經•方便品》有「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之句。用佛法來教導,淨化眾生心身語言的行為,使得眾生能夠感到有安全保障,心中不會惶恐、憂愁、無奈,那就叫做「安立」,最後都能成佛。《勝鬘寶窟》末卷云:「始建曰安,終成為立。」要讓無數的眾生安立於無上的正真之道,就是希望眾生都能發無上菩提心,然後安住於正真的佛道。我經常都是這麼說:「人不能沒有大悲願心,用現代語來講就是人應該有一個大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將來一定要成佛。」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也唯有如此才能夠安住於無上正真之道。否則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信仰,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正真之道」是對相似佛法及偽冒的佛道而言。

 諸位現在用心聽經,我相信自己所講的是正確的佛法,也即是正真之道。如果你們的發心不正確,不是為求正真的佛道而來,也沒有菩提心的話,一遇到另外的因緣誘惑,或者有人給你打擊、造謠、刺激,這時候你可能會說:「我信其他的宗教,也許不會這麼痛苦,我還是離開吧!」這就是沒有接受正法的教化,不能安立,也不能住於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的意思。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王,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這是在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之後,為了成就無上菩提,為了成就他的四十八願,為了嚴土熟生,所以他的修行過程中不完全是做出家人,有時候是做長者居士,豪姓尊貴等各種人的身分及各種天神的身分。這與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以各種身相化度眾生相同。長者居士也就是仕紳賢達。

 依《法華文句》卷五,「長者」有三種:(1)世間長者,姓高、位尊、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2)出世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極,十號具足,乃名出世佛大長者。(3)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三惑不起,雖未發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名為觀心長者。此處經文是指第一種的世間長者。

 「居士」的梵文Kulapati,音譯迦羅越,是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居家修學佛道之士。慧遠的《維摩經疏》卷一云:「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然於《十誦律》卷六云:「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在中國佛教,泛指在家佛子稱為居士,例如白居易為香山居士,蘇軾為東坡居士。

 「豪姓」就是豪門大姓,凡是有錢有勢有地位的家族出身者,就是豪姓。「尊貴」是指在古印度階級中的婆羅門、剎帝利、轉輪聖帝;這些做宗教師、做國王、做大臣的人,是世間極尊貴者。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分成四大階級:第一階級是婆羅門,是宗教師。第二階級是剎帝剎,是做國王、做大臣、做官吏。第三階級是吠舍,是工、商、農。第四階級是首陀羅,是賤民,社會階級最低。這裡是指宗教祭司階級也好,國王也好,轉輪聖王也好,都是世間的豪姓尊貴。

 「轉輪聖帝」亦名轉輪聖王,以輪寶為兵器,飛行空中,降伏四方。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等,分別統治須彌山四週的四大部洲、三洲、二洲、一洲。他是萬國國君的王中之王。

 「六欲天王」,是指欲界一共有六個層次的天主。佛經裡將天國分為三階,稱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共稱六道,欲界天是在六道的最上一層;欲界天之中也分成六個層次: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向上尚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天的四個層次。欲界天是以五欲的享受為主,到了色界以上,是以禪定程度的深淺來區別。六欲天以五欲享受的多少,以及五欲享受的年代的長短而區隔成六個層次,每一個天都有天王。

 「梵王」又名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又以大梵天王,通名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自稱是宇宙的創造主,有點像是天主教的天主。印順法師也這麼認為。 發了四十八願以後的法藏比丘,除了不斷地以種種身分來修行菩薩道之外,他還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的功德不可稱說。四事有兩類:(1)飲、食、臥具、湯藥;(2)房舍、衣服、飲食、醫藥。這是對比丘比丘尼眾的四事供養。這一切指所有,吃的、用的、觀賞的,不管是什麼,是人間需要的,人間喜歡的,都拿來供養諸佛。這供養的意思有二層,一種就是有喜捨的心,第二種有對於尊貴的人,特別是對三寶的一種見賢思齊,供養清淨僧眾以及諸佛菩薩的時候,希望自己也能夠學習著怎樣度眾生,怎麼修菩薩行。不是僅僅供養一尊佛,而要平等供養、永遠供養一切諸佛,故其功德之大,不可言辭稱說了。

 諸佛未必需要眾生供養,眾生修行則必須供養諸佛。例如我在年輕時很少人供養我,卻有我的長輩長老法師給我生活用物;現在我也成了長老,就有很多人來通過我而供養三寶,我就把這些財物用來培養後進,弘化利生。所以恭敬供養諸佛,實際上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用佛法來利益眾生有兩層意思:一是自己要有能捨的心,以喜捨心,積功累德。二是要有見賢思齊的心,供養諸佛,學習諸佛。供養諸佛的功德,也有兩種:一是對諸佛表敬,二是通過諸佛而利期一切眾生。因此要說:「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至於「無起」,是三解脫門的結果,乃是「無生」之意,亦名無記、亦名無生法忍,亦名無記法忍。因果無起,即名無生。《無量壽經》慧遠疏有云:「無因可生,故云無起,維摩云:雖行無記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根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云:「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同論卷八十六云:「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至於何種程度得證無生法忍呢?《大乘義章》卷十二云:「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則云:「無生忍是初地初住。」以此可知,依三解脫門而證無生法忍,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也就是已證一分法身理體的法身大士了。

 至於「觀法如化」的意思是說,已證無生法忍的聖者,以無我無相無著的空慧,觀照一切諸法現象,無非如幻如化,是由諸佛菩薩的願力神通化現,是依一切眾生的業力果報化現,無有一法是真實不變的。

﹝待續﹞

法鼓雜誌 109期 1998/1/15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