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做個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下)

聖嚴師父

 法鼓山的人間淨土年,重心是集中在如何推動、發展、推廣人間淨土的理念,不僅僅是從理念上宣導,還要從生活中表現出來;讓大家從生活之中體會到人間淨土是什麼。

 我們要以具體的行動來實現理念,透過演講、學術會議,一個梯次一個梯次的各種營隊訓練,訓練我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以及正確社會價值判斷的重建。在美國,我們也將主動協助全美所有法鼓山的會員來建設自己內心的清淨,同時淨化美國的社會,我們的力量雖然很小,但我們願意以很少的幾盞燈來點亮其他人心中的燈。

 有人問我為何對護持佛法、推動人間淨土能如此果斷、如此肯定?以前我曾以香蕉好吃,就把僅有的一根香蕉,給學校全班同學分享的故事告訴你們,就是因為嚐過佛法的好處,我才會有所肯定,所以果斷的原因是因為有十成十的信心,肯定佛法對所有的人都很有用,肯定了以後一定會有熱忱將佛法分享給大家。以我現在的年齡,其實早就該退休養老了,但我還是到處奔波,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弘揚佛法呀!如果我還有一口氣在,我還能講話,我還能做事,我一定在佛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問答部分:

佛法是通人性、講合理

師父在新州一所高中演講時說,在與家屬相處時不能專講平等,要講倫理,但倫理的道德標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同樣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二十世紀的台灣,不同的家庭也會有不同的權利與義務的標準,那是否要以我們所處社會的標準為標準?但這種標準很可能是不合理的,請師父開示。

佛法是通人性、通人情的,但也要講合理。合理的意思就是在這個環境需要,在另一個環境也需要;在過去需要,在未來也需要。所謂「放諸四海皆準」,才算合理。但是風俗、人情、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時代環境也會有所變動,在合理的原則下,不是去斤斤計較,而是要以慈悲心來看待當時、當地的人、事、物,能夠通融,人與人之間不要什麼都要公平,其實公平不一定合理。例如,一個人只吃一碗飯,卻能做很多事,另外一個人可以吃三碗飯,但不能做什麼事,難道他就不應該吃三碗飯?這不是不合理了嗎?此時要講人情,視當時的情況來作通融與包容,不能一味地去講合理,為求合理而講公平這是很難的。

 美國的社會最愛講公平,如今東方社會也有類似的趨勢,一旦講過了頭,在權利上要求公平,但在應盡的義務上卻不提公平。講倫理是盡責的表現,什麼身份的人就要負起符合自己身份的責任,我們有多大的能力就要盡多大的責任,這就是倫理。

 世上不公平的事非常多,我之所以要大家不必僅講平等而當注重倫理,為的是要讓我們自己減少煩惱和痛苦,能包容人、同情人,與人可以和諧相處,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就會比較可愛了。

人在往生後把器官捐贈出去,是否會影響其往生淨土?

一般來講,人若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要他做什麼事都會讓他覺得痛苦,如果心甘情願去做的話,就是讓他受點折磨和痛苦,也會很安慰、很高興。一個人若發了慈悲心,發了悲願,捐贈器官是絕對不會影響其往生西方淨土的。即使人死了還有點體溫,但知覺通常都沒有了,如果捨不得,那是他意識上的捨不得,而不是他身體上的痛苦;如果知覺還在也沒關係,他已死了,如果他很歡喜把身體器官捐出來,意識上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自然就不會影響往生西方淨土了。

法鼓山值得你來護持

只要正信的佛教道場都應該護持,但也有人說應以護持法鼓山為優先,這之間是否有衝突?

答: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許多房子都在失火,但你手上桶裡的水只能救一棟房子,若你想把這桶水分給所有失火的房子,結果所有房子都被燒掉了,沒有一棟房子被你救到,如果你有很多桶水可以救很多棟房子,那當然很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還是以智慧來作布施的判斷。也許有人會說,護持法鼓山的人很多了,不要再錦上添花,但法鼓山就是以聚砂成塔的方式,很辛苦一點一滴慢慢在做的,也許就是少了你這一粒砂就無法完成了。若大家都存著認為沒有自己這粒砂也沒有什麼關係的念頭,別說大塔起不成,連小塔也別夢想了。那法鼓山也是永遠建立不起來了;我不能說一定逼你護持法鼓山,我只能說法鼓山值得你來護持,也需要你來護持。

問:

有時晚上作夢在造惡業,但白天念頭卻很清楚、很清淨,如果這個夢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話,那這個夢是否在反應我過去的自己?我應該懺悔嗎?

答:

以佛法的觀點來講,作夢有很多原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心理學的說法,是有可能的。第二種是在潛意識裡,在無量世以來所帶的習性,有時候會從意識裡的夢境方式出現。第三種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一點一滴的印象,似是而非,好像在哪裡發生過,在哪裡曾經見過,所有這些經驗記憶的累積,一直到現在,經過重新組合而以夢境顯現。第四種是鬼神託夢,一種信息,一種預兆感,一種指揮,但是,不管是什麼夢境,夢就是夢,不必太在意,那就沒事,白天仍以清淨念頭,念你的佛號,晚上不論作什麼夢,就不要去管它。

踏踏實實地把佛法融入生活中

問:

我的學佛修行很膚淺,如何能去度別人?

答:

我學佛也很膚淺呀!我也是凡夫,我也沒有成佛,甚至中國歷史上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天台智者大師,他也說自己是凡夫。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就連許多的大師們都以凡夫自居,那還有誰是聖人啊?其實,跟凡夫在一起,一定要有凡夫的心態、心向。你知道一點佛法已經要很感激,我又要拿我少年時代吃香蕉的故事來做比喻了,你不要等種了滿園的香蕉以後才送香蕉給人吃,如果要等自己成佛才來幫助別人,那就太顛倒了!你們到現在已經聽過佛法,就把聽過的佛法告訴別人,這就是弘法呀!我從小,凡是聽到一些佛法,了解一些佛法,就很歡喜很熱心地告訴別人,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你付出的愈多,體驗的佛法就愈深,千萬不可妄自菲薄。

問:

有部份的人總是不明白法鼓山信眾們的讀書會,為何一定要從師父的著作開始,有些人感到受限制,可否請師父解說?

答:

師父的書是師父經過幾十年對佛法的吸收、消化之後寫成的,就像蜜蜂採得百花釀成蜜,然後把蜜分享給大家。身為法鼓山的會員都知道法鼓山理念是在「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是秉持懂一百句佛法而不能實用,不如僅知一句佛法而能親身去用它的態度,踏踏實實地把佛法融入生活中。

 師父的書就是儘量把高深的佛法變成容易懂、容易用的句子,馬上能在生活中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像《正信的佛教》目前已印行了兩百多萬冊,《學佛群疑》也是一樣。這些都是非常純樸純正的佛法,如果捨近求遠,捨易懂的而去就難懂的,結果只記得一些佛學名詞卻對自己生活沒有幫助。這就不是釋迦世尊為我們留下佛法的本意,也不是修學佛法,而僅是說食數寶。我們法鼓山的讀書會,其目標是在於幫助大家了解佛法,同時要即知即行,實踐佛法。

(聖嚴師父於1996年12月21日至紐澤西法鼓山新州聯絡處參加聯誼會之開示,
倪善慶錄音帶整理)

法鼓雜誌 106期 1998/10/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