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師父 兩岸佛學會議闡述佛教對東方文化的影響

紀念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 法鼓山.北京社科院主辦兩岸佛學會議


法鼓雜誌 105期 87/9/15 第1版

【北京訊】由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主辦,法鼓大學協辦的海峽兩岸佛教學術會議,於九月六日在北京的社科院,展開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在這場以「佛教與東方文化-紀念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為題的學術會議,共有兩岸三十多位知名佛教學者發表論文。聖嚴師父並應邀以「佛教對東方文化的影響」為題發表專題演說,獲得全場兩岸學者熱烈的掌聲與迴響。

 聖嚴師父剛剛結束在俄羅斯所主持的禪修課程,以及與聖彼得堡大學商討有關文化交流合作事宜,並在俄羅斯當地人民依依不捨地送行下,風塵僕僕的於五日飛抵北京主持這項兩岸佛教學術會議,並面晤了季羨林、趙樸初等多位佛學學術界耆老。

 當聖嚴師父一抵達北京,立即受到當地學術界熱烈的歡迎,並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志夫、法鼓大學校長曾濟群的陪同下,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汝信、北京大學前後任副校長季羨林、郝斌、北京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以及北大、人民大學等校沙蓮香、葛晨虹、方立天等著名教授,共進晚餐。席間學者們除表達對聖嚴師父學術地位與宗教情操的仰慕外,並對未來兩岸學術交流合作間題,廣泛而具體地交換了各種意見。

 「佛教與東方文化」學術會議在六日舉行開幕式後,隨即由聖嚴師父發表專題演說,師父突破此地對佛教的傳統認知,一開始即從「開新」、「創新」的觀念指出,文化需經常引進活水,才會多彩多姿,需代代溫故知新,才有充沛活力。如果拒絕考驗,文化便會衰落;如果缺乏反省,文化更會遭到僵化淘汰的命運。佛教在中國歷經數度興衰交替而尚有生機,也一定有其道理,唯有禁得起,也願意面對來自外界的考驗,不斷檢討創新、承先啟後,隨時引進活泉活水,各宗各派相輔相成,才會有新生的機會。

 此外,聖嚴師父也指出佛教經過兩千年的弘傳,仍能歷久彌新而豐富當地文化的特質。他說,佛教文化之所以可以不靠武力和經濟力的威脅利誘,純粹憑藉著它的教義內涵而弘遍亞洲諸國,如今也受到西半球歐美人士的歡迎。

 任繼愈館長則在接續的演講中,除了肯定聖嚴師父的看法外,也以檢討的角度,談到經過文革的破壞後,目前大陸也已經對佛教的發展相當重視。而以往猛烈的批判,是一種歷史的錯誤,現在將從破四舊中,走向承先啟後、展望未來的新氣象。

 任館長曾經留學德國,是目前大陸碩果僅存的梵文研究的權威,當代許多學者,都是他的學生或再傳弟子,他的論言,普遍被認為具有學術界的指標意義。而前後這兩場演說,以及接續引導而出的學術激盪交流,獲得大陸地區媒體相當的重視,除了採訪報導以外,中央電視台與佛教文化月刊也都專題採訪聖嚴師父,將師父對佛教與文化的創新意見做系列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