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期待的法鼓大學

◎曾濟群(法鼓大學校長)

嚴師父是一位人間的菩薩行者,他常說:「我沒有個人的事業和抱負,我以佛法的慧命為生命,我只想到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有效而普遍的傳播於世,讓所有的人同飲甘露。」所以師父倡導「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使佛陀的教化真正落實人間。

加強佛法弘化人才之培育

 師父認為佛教教育是發揚佛法的先決條件,而今日佛教教育更需要具備系統化、全面化及層次分明的教育機構,才能符合現在及未來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從一九八九年起,於台北縣金山鄉購得將近七十甲的山坡地,定名為「法鼓山」,即以此為推動佛教教育之根據地,除連外道路及公共設施用地外,分作三期開發,其中第一期即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第二期為法鼓大學,第三期為佛教歷史博物館、修養中心、安養中心。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立,是師父為了培育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學術及文化的人才,以期將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佛教在人間復興、弘揚,為我們的社會奉獻理性的智慧與感性的慈悲。而佛研所這十多年來也負起了弘揚佛法、鑽研佛理的使命。除了每年招收十名大學程度以上的研究生,給予三年的密集課程訓練外,更每隔兩年召開一次國際佛學會議。

 但限於我國教育制度的規定,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畢業後不能授予學位,因而無法在相關的學術機構服務或任教,不無遺憾。因此佛研所畢業生或遠赴異國留學,繼續研究佛法,獲得學位後,為其他學術機構或學校遴聘;或改行從事其他與佛教無關之工作,形成學非所用的現象。師父有感於此,固覺痛心,因囿於教育制度,亦無其他辦法可茲補救,思之再三;唯有將法鼓山第二期建設工程提前實施,即籌設法鼓大學,方能達到強化佛法弘化人才培育之目的。

具有「全人教育」的特色

 其次;法鼓大學之籌設,除了加強佛法弘化人才之培育外,對中華佛學研究所之畢業生,亦可增加其進修的機會與途徑,因為經由一定的管道與辦法可在法鼓大學相關研究所就讀,不但可以獲得學位,同時亦可達到提昇佛教教育水準的目的。對法鼓山僧團教育之提昇亦有正面的影響,因為依據相關的推廣教育規定,僧侶可在法鼓大學相關所系選課進修。未來大學教育鬆綁,此等進修教育管道越來越多元化,應屬可期。總之,法鼓大學之籌設,與法鼓山弘法體系教育可相互支援。

 其三,不可諱言,由於長期的升學主義導向,使台灣的教育方式僅在販賣知識或技藝,即使大學教育亦限於此。大學生對人生的探討與生命的關懷極少關心,校園充斥時尚或虛無,一方汲汲於名利的追逐,一方則隨俗浮沉。世俗既以名利為尚,則文憑主義、就業導向,決定了學習的內容與教育的目標。

 由前所述,知識既尚功利,則知識受切割,隨意棄捨乃所難免。因而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或為一鱗或為半爪,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因此提倡人文教育以整合割裂的知識,加強通識教育,以導正技藝教育的偏失為師父所大聲疾呼、倡導,亦為師父籌設法鼓大學,希望經由教育的途徑,變化人的氣質,而達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目的。

 所以未來法鼓大學的教育內涵、教育方式,以及校園環境之規劃,均本諸師父:「人文社會化,社會人文化」的宏願而實施。人文教育融入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所以法鼓大學教育的特色是「全人教育」。

 法鼓大學是聖嚴師父秉持「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而創設的學校。可謂目標崇高而切中時弊,在中國的教育史上將立下一座里程碑,亦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開創一個新紀元,讓我們大家共同來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