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福田班第六次課程』活動報導-2016/04/09

4月9日褔田班學員近百人,期待許久的第六堂課終於成行,將至北台灣參訪創辦人聖嚴師父畢生心血創建的千年道場,兼具了文化、教育、禪修等多功能,更是引領大眾獲得身心安定的精神地標—「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過了午晌,車子緩緩駛入法鼓路,首先映入眼簾的「山徽石」,上面刻有代表法鼓山的手印,象徵佛教「高山常青、崇高偉大」,也是一個ok的手勢,希望大眾進入觀音道場聽聞佛法後,回到生活中有煩惱時,想起這個手勢,都能萬事ok。從「靈山勝境」石開始,就能感受到環境氛圍的寧靜,心靈頓時安定下來、輕鬆沒負擔。

午齋後的第一堂課〈體驗法鼓山〉,由演授法師為學員們講授體驗法鼓山之美的重點與方法。法師開示應以三種方法:收攝、安定、放鬆,試著把心受攝在當下時,便能體驗到不假外求的心靈安定感,身心自然得以放鬆。除此之外,還要帶著兩種態度:恭敬心及感恩心,用淨化的心靈來體驗外境的美好,用外境的美來達到心靈的禪悅法喜,外境與內境互為體用的當下,心靈環保就具體落實了。

第二堂由參與整個法鼓山建設的總工程司陳洽由菩薩,來分享聖嚴師父的法鼓山建築理念、建築原則及功能等面向。法鼓山建築以三大理念:融合傳統與創新、保持建築基地原貌、安全設施與美觀實用。五大原則:簡樸、實用、容易照顧、本土文化、前曕。七大期許:具佛教精神與時代特性、創造歷史、塑造教育文化保持環境、景觀力求舒適寧靜、具整體性層次分明、空間反應需求、與自然融為一體。道出法鼓山在聖嚴師父的推動下,建設的不僅是硬體的工程,法鼓山的理念與精神,也一點一滴的在這塊土地上落實成形。

當晚,與高雄來朝山的菩薩齊聚文理學院,聆聽果慨法師的講座,法師為大家一一細訴園區內佛像的所在位置、典故、造像藝術及象徵的內涵。生動地傳達了師父精神在佛像上的具體呈現。

第二天清晨,班導師常良法師慈悲地帶領著學員們到大殿,體驗了一場莊嚴肅穆的早課,很多學員都是第一次參加,感受到有別課堂上課的另一種教學方式,實際體驗到心的攝受與寧靜。

早課後的第一堂課〈認識大寶山〉,透過師父的墨寶,經由常報法師的解析,從環境生態、建築藏書、佛像景觀、善信四眾,法鼓山上無一不是寶;而這「寶」蘊含著希望、明淨、莊嚴、最勝等四大特質。法師細說著法鼓十境的內容後,隨即由導覽員帶領解說進行〈園區巡禮〉的實地參訪。我們以禪修「放鬆」、「專注」的方法,走在這大寶山中,細細體會墨寶中所傳達的內涵:開山觀音手持楊柳枝,遍灑甘露。祈願觀音的聞聲救苦。開山紀念館中「開山」兩字,提醒著我們開啟心中的寶山。大殿內三寶佛,說法、與願、接引,時時刻刻發願「大悲心起」。聖嚴師父篳路藍縷,花了近十六年所開創的這座大寶山,我們唯一能報答師恩的方法,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從我們的身邊推動出去,讓更多人因「心靈環保」的實踐而受益。

最後一堂課,常報法師教導學員們誦唱〈法鼓山〉一曲,內容傳遞環保、教育、關懷、普及化之理念,期許每一位信眾成為自利的覺者、利他的行者,建設人間淨土。法師勉勵學員把握身體健康時培養資糧,照顧心中的蓮花,提昇自己「做他人的觀音菩薩,把他人當作我心中的菩薩」。

午後,天空飄著細雨,帶著洗滌後的身心,背起裝滿行囊的寶藏,歡喜下山也分享也運用,福慧雙修!法鼓山—我心靈的家園,再會囉。

◎文/蔡宜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