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探索「心」世界

探索「心」世界
─《觀心銘》講記

107
年下半年度,臺南分院再度邀請到目前擔任體系內負責禪修教案研究與開發的常慧法師,來為信眾導讀三堂《本來面目─觀心銘講記》。9月10日第一堂課,距上次法師來講課的時間足足有半年之久,大家翹首期盼,總算盼到這殊勝的因緣。比較特別的是,這次的講座是安排在星期一晚上,而非星期假日,本來以為來聽課的人數會減少,沒想到陸續湧進172人,不但大殿座無虛席,連觀音殿也坐滿了聽課的學員,大家滿心歡喜的來聆聽這堂課。

常慧法師首先詢問,有多少人曾在上半年度聽過《觀心銘》的課程,結果新舊學員各佔一半,法師直讚大家很勇敢,並說大家都在歸零的狀態平等的來這裡聽課,所以這堂課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平等」,大家聽了不禁莞爾。

在上半年的課程裡,法師已經很詳細的介紹憨山大師的生平事蹟,這堂課的開場,法師依然簡略的帶過憨山大師的學經歷背景,以做為銜接。接著,法師就開始帶領大家進入聖者覺悟的境界了!憨山大師《觀心銘》詩偈雖然短短的52句208字,但是其中包含大師的修證體驗及境界,非吾等薄地凡夫所能解,縱使師父曾在紐約的禪七中講解此一詩偈而結集成書,我們沒有這樣的根基,在字裡行間自然很難修行的線索,所以請法師來幫我們做導讀,就格外重要了!



今天的主題是書中第一個部分「觀心原則」,「心」既無形無相,我們如何觀這顆心?著力點是在我們的身體,所以師父才說:「《觀心銘》...所提到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身和心;除了身和心之外,也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當作修行的工具。其實,這首詩偈主要談的是心的作用,不過,因為一般人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身體的影響,自然要從身體講起。」師父的這番話,為這首詩偈做了簡短有力的破題,「身體」是首要的修行媒介,透過這個色身,我們既可以起惑造業,也可以成佛作祖,因此修行第一步首要「觀身非身」。

我們凡夫執著一個實有的「我」,很難理解「非身」這個「無我」的道理,法師很善巧的舉了當下的情境,讓大家體會身體並非實有,而是無常變化的。當我們從外面剛進入道場,身體猶感覺外面環境的熱,但是慢慢加入了冷氣和電扇這些「客觀的緣」,再加入個人體質這個「主觀的緣」,最後還有各自不同感受的「內緣」,於是身體的熱也就慢慢產生變化,變成不熱了。法師要我們隨時隨地的觀察,這個身體是一直在變化,無法掌握的。但是既然身體沒辦法掌握,是不是就不管它了呢?法師說這也不對,身體基本的保護和照料還是需要的,其他過多的愛惜和取著就捨下了吧!



對身體做了觀察之後,接著就要來觀察我們的心了,「觀心無相」雖然比較抽象,透過事例還是可以稍微理解。法師說心也是一直在變化的,如果心固定不變,那我們坐在這裡就什麼聲音也聽不進去,什麼觀念也進不來,那學習、修行就沒有意義了!就是因為心沒有一定的樣子,我們聽課的情形也會跟著不同,時而專心、時而昏沉、時而恍神,不懂的部分慢慢聽得有點明白了,在這期間心的狀態是一直在改變的。大修行者徹悟心無相的道理,放下了對心的執取,就能接納一切境而無所阻礙,心自然光明皎潔了!所以凡夫跟聖人同樣都是這顆心,差別在凡夫是充滿執著的煩惱心,聖人則是斷除執著的智慧心,如此而已!

或許有人會誤認聖者的「一念不生」是腦筋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其實心雖然不受到外境的影響或染污,但是救渡眾生的智慧、悲心和能力都還是在的。法師這時候特別語重心長的告訴大家,打坐時坐到自己感覺什麼念頭也沒有,這不是「一念不生」,而是掉進一種無記的狀態,這比打妄想還麻煩,因為妄想打著打著我們還會察覺,再把自己拉回到方法上;一旦掉入無記,我們會誤以為那是一種境界,貪著在那種看似身心安定的狀態,沒辦法用上方法。



講完聖者境界後,憨山大師的詩偈一轉,提醒大家不要隨著妄想起舞,因為越是相信它、越是依賴它,就會產生許多千奇百怪,甚至荒誕不經的事,所以「妄想生怪」。如何保持一顆清澈明朗的心,這就要敏銳的覺察心,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在無念時善觀情境,在離念時也要清楚覺察,「奮力一照」讓自己回到正知正念上。

這時,常慧法師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練習:當我們動了情緒之後,首先我們的心會開始浮動起來;接著呼吸會越來越短、越來越急促,心臟跳動也會跟著加速;最後身、口的動作就出來了!如果能在心浮動時就覺察到,趕緊用方法,情緒就可以回到平衡的狀態;如果到了最後身、口的動作都出來了,那就是沒用上功夫了!能夠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不斷的練習方法,當境界來臨的時候,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煩惱了!



《觀心銘》所呈現開悟者的身心境界,我們雖難以企及,但心嚮往之。師父說:「修行就是修心。」古聖賢早已清楚的揭示修行的方法,也樹立了很好的典範,問題在於我們「心」有沒有覺?如果能當下用心,就已經走上修行之道。

兩個小時的課程很會就過去了,透過常慧法師的帶領,串起了憨山大師的聖者風範,以及師父精闢簡潔的詮釋。課程結束後,大家帶著滿滿的法義回去,相信身跟心都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期待下一堂10月8日的課程,大家能夠再共聚一堂,一起薰習法義、洗滌身心。

文:凃藻芬
圖:陳德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