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法─活法與否法~第四講


因緣殊勝,臺南分院邀請果煜法師來主講「佛法─活法與否法」佛學講座,5月18日進入第四堂的課程,有一百三十多位學員風雨無阻,來到道場參加。法師開示的主題是「禪定與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學佛修行,也是學佛者所關心的議題,所以大家都很專心的聆聽法義。



法師首先講到禪定與培福的關係。談到培福,一般人都會直接跟布施聯想在一起,因為可以看到明顯的布施事相;至於禪修,刻板的印象是一群靜靜坐在蒲團上的自了漢,如何能培福呢?


法師從法義上來剖析,「福者,和諧也。」禪修能達到內外和諧、生理和諧、人事安定、天地祥和,如此從內到外,從自到他,從周邊到環境,依著禪定的功夫,可以影響的範圍越大,甚至能夠感動天地,而得風調雨順。所以法師的結論:「禪定不只能培福,而且是培更高的福。」法師舉自己的例子來說,他雖然較屬「禪坐托空缽」的典型,但是他一到素食餐廳,餐廳便滿座;到溫哥華暫住居士家,房子很快便售出;到梵淨山朝聖,原本雨天也變晴朗。難怪有很多人把他當福星來看待。



釐清了禪定乃最高修福後,法師開始講授禪修方法,有三種止:繫緣守境止、制心止與體真止。


繫緣守境止是把心繫在一個特定的對象上,如數息、隨息、念佛和持咒。數息的重點在時時保持用心狀態,不管吸氣或吐氣,頭尾注意力都要一致,這樣才不會留下打妄想的間隙。隨息的方法較鬆,雖會有細妄念,但卻可以直接切入四念處的觀法。念佛與持咒都要「口念耳聽,心念心聽」,以一心不亂為前提,而不在求數字的多少。制心止和體真止又是更進一層的方法,這要有數息的基礎,才能夠觀照到自己的念頭,或者進一步觀諸法實相,來止息妄念。



以上這三種制心一處的止, 都要在打坐的時候修,但是下了座之後,修定好像就與日常生活脫節了,怎麼辦呢?法師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是以「對境而不亂為定」。對境造成心動亂,是因為煩惱惑現前的緣故,所以在面對境界的時候,要敏銳的去覺照自己究竟起了那些念頭?如果起的是貪、瞋、癡、慢、疑等妄念,要立即斷除,讓心回到正法的方向,可以止住煩惱惑。



更積極的作法是讓自己穩定的趨向解脫到的目標,這就要從智慧下手,先建立正知見,然後在禪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修觀、參禪。但智慧是什麼呢? 智慧是無煩惱嗎?智慧是無分別嗎?智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嗎?這些定義好像都不夠周延,法師提醒「睿智的抉擇」,才能稱為智慧。「睿智的抉擇」有三個條件:其一是利己又利人,第二是從現世樂到後世樂,第三是既益世法,又益解脫道。所以要能深入禪定,又要能深入相法,才能夠作出「睿智的抉擇」,偏到任何一邊,都不能稱為智慧,也不是圓滿的佛法。



兩個小時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大家聽到法師精闢的解說都法喜充滿,不斷地提出問題向法師請益,法師一一解答大眾的提問,互動熱烈,欲罷不能。


最後監院常宗法師為大家祝福,稱讚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沒有迷於五欲六塵而來聽法,是睿智的抉擇,才能感得福德智慧的法師來說法。


下次講座為6月15日,講題是「參禪生淨土」,也是此期課程的最後一堂課,邀請大家把握殊勝難得的機會來聽課。


文:凃藻芬

圖:雷貞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