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寶雲寺的守護菩薩 (鍾金雄菩薩)

年前,鍾金雄師兄說他很忙,忙得沒時間受訪。年後,終於跟師兄約定了時間,甫坐定,師兄渾厚溫暖的嗓音解釋:「過年前每天從早忙到晚,我有一百多個護持會員,一定要將春聯親自送過去,有的菩薩年紀大,需要特別花時間關懷近況,整個會員繞一圈,忙得不可開交。」只見師兄臉上掛著笑容,一派輕鬆,令我想起師父說的:忙忙忙,忙得很歡喜;累累累,累得很高興。師兄接著拿出兩張寫得滿滿的訪談內容,驚訝、驚喜之餘,不禁讚嘆師兄凡事認真用心的態度。

故事要從第一次遇見師父開始,一次又一次的心靈碰撞,讓生命一次又一次的更加清晰,最終踏上利他奉獻的菩薩道。

聖嚴師父77年蒞臨台中中興堂弘講「正道與邪道」、「悟與誤」,這是鍾師兄第一次聽聞師父說法,其中「三世因果」「因緣果報」的論述令他印象深刻,也了解世間有太多的表象,凡夫卻誤解為真實。雖然當時內心已生嚮往與觸動,卻因為工作繁忙,仍然無法放下世俗金錢、名位的價值觀,只好過門不入,但卻為日後投身救災與慈善慰訪埋下種子,並成為師兄一生的志業。

88年921大地震,同修秀娟師姐建議師兄前往南投災區以他科技與醫療的專長協助救災工作,此時災區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眼看中興高中滿山滿谷的物資已不敷設站,師兄盤算一下馬上決定轉往尚無人進駐的南投高中,設置了第一個據點,也適時提供後續法鼓山團隊救災的良好基礎;隔天又前往東勢,騎著摩托車在柔腸寸斷的道路前進,四處主動尋訪需要協助的災民,幾日後巧遇師父在童綜合慰訪,在關心鍾師兄救災工作及知道師兄正準備中醫師考試後,師父對他說了:「一切世間財帶不走,只有功德財隨身!」「佛法可以救心理的病,不是身體的病。」尚在為生活汲汲營營的師兄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當下即發下願心「今後要全心投入義工!」,於是放棄中醫師考試,展開了救災與護法弘法的歷程,這個願心也是一直以來對師父的承諾。

10幾年來擔任中部救災總指揮,師兄參與國內外各種災難救助,南亞海嘯、日惹地震、汶川地震、桃芝風災、八二水災、七七水災;印象深刻的是,日惹地震時帶了一萬張佛卡過去,教導居民念阿彌陀佛來安頓身心,在一個語言隔閡,宗教信仰不同的國家,居然可以聽到佛號聲四起,一萬張佛卡供不應求,顯示佛法的無遠弗屆,可以關懷到每一個需要的人。在救難場所,師兄不分體系內體系外,同宗教或不同宗教,總是笑瞇瞇地與人招呼,「無分別心」的廣結善緣,也毫不藏私地分享救災技巧與方法,所以天主教學校曾經請他去演講救災知識,政府機構也請他擔任救災顧問。師兄亦曾經陪著師父勘災中寮,走到了荒僻無人之處,因為聽說深山裡仍有受困災民,師父心繫受難民眾,但卻已無路可進,忽見有人從深山方向騎車出來,師父問:「鍾金雄菩薩,你看我們可以去嗎?」師兄回答:「師父可以去,我就可以去!」。就是這樣勇於任事的承擔下來所有的難題!

師兄也擔任慰訪組組長、慈基會副總幹事,上山下海,只要有關懷戶的地方,再偏遠、再困難他都能去,甚至扛著笨重的關懷物資,也甘之如飴。師兄任事不遺餘力,關懷戶若缺什麼就準備什麼,24小時無休,即使半夜也前往。曾有關懷戶生病,從為他找病床、入院、準備輪椅輔具,整個流程一應俱全,總是不畏艱難、麻煩做最完善的服務。遇有獨居案主,貧病交迫中無人照顧,師兄則每天煎藥送藥不間斷。累積多年慰訪經驗,鍾師兄說要用佛法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安心,並鼓勵他們走出來。師兄分享,有慰訪戶想工作貼補家用,卻無一技之長,師兄以「先不求回報,從義工做起,盡心盡力做事,真誠熱心的待人。」分享之,並用佛法激勵他,讓他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後來因為工作態度獲得賞識,被擢升為正式人員,家庭的經濟因此獲得改善。

師兄一直將救災慈善慰訪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總是如菩薩般聞聲救苦,把寶雲寺當作自己的家,用心呵護。某年颱風,隔天風雨尚未停歇,師兄一早即趕到寺院查看四周是否積水漏水,副督監果理法師分享個人觀察到的師兄是這樣的守護著寶雲寺,事隔多年仍然非常感動。20多年來穿梭在寺院各個角落,勸募、關懷、企劃、醫護、場地、交通,哪裡需要他,他就往哪裡去,心中沒有頭銜職稱,只有一樣的熱情與不變的願心,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寺院啟建,新成立護勤組,最需要人手時,也看得見師兄的身影,難怪副都監果理法師既訝異又感心的說:咦,鍾金雄菩薩也在這兒!

與人芬芳,手有餘香。有位師姐分享:「鍾師兄多次來家裡關懷老菩薩,並主動準備拐杖,每次都會幫老菩薩按摩筋骨,或分享自己種的無毒蔬菜,或分享保健觀念。」猶記得除夕前,鍾師兄特地來探望,一如往常「總是很謙卑地說,真不好意思,沒能常來看老菩薩,跟他聊聊。」每回目送鍾師兄離開,對這位敬愛的長者,心中充滿感激。鍾師兄表示,人生風景來到「與人無諍,與事無求」,是佛法的教化讓他有了信心與力量,是師父的行誼感召了他,「師父身體不好都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菩提道上師兄無怨無悔,深心喜悅的為法、為眾生服務奉獻,真是大家心中的守護大菩薩。

文:婁明蒂、林伸品、林月霞

圖:寶雲寺攝影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