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有願就有力的護法大菩薩 (陳治明菩薩)

人生有許多的第一次,你的第一次藏著什麼回憶?人生可長可短,在因緣契機下的第一次,也許開啟了你生命的厚度與寬度。

與護法總會副總會長陳治明菩薩約在寶雲寺5樓訪談,謙遜溫和的笑容一如初次見到師兄是在師父身旁護勤時的感覺。提到第一次與法鼓山結緣的經過,雖然事隔數十年,師兄仍難掩喜悅地述說,約民國76年華視新聞雜誌從禪介紹到聖嚴師父,引發了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剛好住家與農禪寺同在北投,就喜滋滋地前往想拜見師父,知客處接待法師詢問後建議先由初級禪訓班開始。後來參加佛七,雖然不知道佛七是什麼,但是源自內心對佛法的恭敬與虔誠,自動齋戒一星期,報到前特別沐浴淨身。當時正值嚴冬,師兄猶記得赤腳踩在農禪寺用鐵板搭建的樓梯,寒涼從腳底直竄而上,隔天忽然看見階梯上已鋪滿舊衣,心中感念護法師及義工們在幕後默默付出的辛勞,於是有了第一次的悸動。78年法鼓山成立勸募體系,師兄馬上加入勸募行列,但是卻羞於開口向人募款,只好由最近的同修開始,後來轉念想著:我不是為自己,我是為別人種福、培福。因此終於有勇氣走向募人學佛,護法弘法的開始,並陸續承擔台中分院第一、二任的副召及第三任召委的重任。

師兄服務警界,當年農禪寺要找師父身邊的護勤人員,師兄是不二人選,也因此得以親近師父,貼身看到師父的身教言教。調職到彰化後,師兄主動承擔當時在柳川的台中分院的交通組執事,公務繁忙之餘,仍抽空參加助念,充分展現有願就有力的菩薩精神。憶念起師父,師兄還未言說,即先以手帕輕拭眼眶,他說:「一般人看到的是在台上精神奕奕的師父,我卻看到師父的辛苦與疲累。」一次,師父到台中連續三天馬不停蹄的活動,最後一天晚上回到住處,已是筋疲力盡,師兄不忍心趨前尋問是否需要攙扶,師父揮揮手,師兄回憶:我只能站在一旁,看著師父瘦小孱弱的身體累攤在階梯扶手上,吃力地往上走。語氣中盡是不捨與感動,師父實實在在是以生命在演繹佛法。

師兄感恩佛菩薩保佑,一場大病讓他在加護病房整整待了52天才再度甦醒。復健的艱辛,即使一個平日再尋常不過的動作--翻身,都讓他反覆練習無數次才能下床,走路更是舉步維艱,許多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舉動,都不敵無常的到來,原來萬事萬物皆隱含著因緣法則,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感恩的看待,尤其人身難得,更應好好珍惜。「我的餘生要用來做利益眾生的事」痊癒後師兄許下願心,時值彰化正要籌建寺院,有許多合適的土地惟欠缺經費,師兄義無反顧攬下募款工作,只因師兄記得師父所說:「眾人需要佛法,正確的事、急需做的事我來吧。」師兄分享學佛的人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為眾生,遇到困難,一定要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例如無共修處,要自創因緣,無大菩薩出現,則要反躬自省。彰化就是集多數信眾之力發大願而滿願的,師兄自己發願千拜,因膝蓋不好,法師慈示心誠改以問訊即可。

佛法不在深山古剎,瑣碎日常就是道場。「以前辦公室有張桌子放在窗邊,陽光一灑進來,桌上的灰塵清晰可見,我又特愛乾淨,要求嚴格,一定叫工友進來擦拭。」「兒子早上起床不愛摺被,我看不慣,常常發生爭執。」學佛後,自己拿起抹布擦桌子,兒子不愛摺被他幫他摺好。體會「聖賢不是拿來衡量別人,在要求別人前,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做的到。」因此不論是在職場、家庭,面對朋友還是家人,師兄一向寬容待之。處事方面, 師兄秉持師父「盡心盡力第一」的教誨,凡事盡其在我,沒有得失心,說來奇怪,抱持這種心態,事情往往能圓滿順利。

師兄強調,我們能接觸法鼓山修行都是很有福氣的,一定是過去生和師父結了非常深的因緣。他說,已看開生老病死,要將餘生奉獻給佛法,法鼓山是他安身立命的家,絕不會離開且誓願全力守護,更祈願眾人同霑法益,同成佛道。

文:婁明蒂、林月霞、胡文琳)

圖:寶雲寺攝影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