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講座報導】2023/5/20【放下的幸福】講座

【講座報導】2023/5/20【放下的幸福】講座

張寶方、張聖時、張靜慧 居士 分享生死智慧、告別的勇氣

生病、臨命終時,是人生最大的考驗,如何能病得健康、走得安詳,是許多人關切的議題。5月20日下午二時,齋明別苑舉辦《放下的勇氣》生命對談,由副寺常林法師擔任主持人,邀請本書作者張寶方、張靜慧居士,以及立凱電能公司董事長張聖時,共同探討與分享面對生命無常時,如何成為陪伴的助力,如何將悲傷轉念為放下的勇氣和祝福。
分享會甫開放入場,隨即座無虛席,共計172位聽眾齊聚齋明別苑大殿,渴望以正確觀念與方法,具足面對生命時提起勇氣。
出書緣起 來自眾人的願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首先介紹《放下的勇氣》出書的緣起,來自於多人的發願所成。十年前,從事十多年醫療新聞工作的張靜慧,在演講中聽到張寶方分享投入安寧病房志工緣起,從二十多歲,至今三十多年持續不斷,深受感動,即動念希望有緣能採訪報導這位菩薩,直到兩年多前,在《人生》雜誌以「與生命相遇」專欄成就。
歷經疫情期間,從當面採訪,到視訊、電話訪談,歷經兩年圓滿。再經半年多的編輯,於今年五月出書。一個跨越十年的願,更是許多菩薩生命的示現。書中一則則故事,都是一位位菩薩示現老、病、死,示現如何從執著、罣礙、不捨,到放下、放捨的歷程。
閱讀心得:解開生命的焦慮
張聖時首先分享,我們生命有很多焦慮,包括生存、生死,甚至,當天正在進行高中會考,大桃園地區有五萬多位學子正在考試,未來將到哪個學校就讀,也將影響到未來人生。但是閱讀此書,讓他感受到,當碰到生命交關時,人可以有很多的抉擇,讓生命更自在,尤其若能思惟不給他人找麻煩,也不自找麻煩,自能善終,因為善終,來自於平日生活的善生。
陪伴的智慧
本書採訪撰文張靜慧分享,在安寧病房擔任志工,不僅需要熱忱,陪伴更需要善巧、尋求方法與智慧。張寶方回應說,志工的勇敢、安定,也是學習過程。照顧者若顯露害怕不安的神情與不自在,一旦病人有所察覺,就會難以貼近病人,因此,陪伴病人最好的方法,除與家屬互助合作外,首要安定自己的身心,進而才能幫助他人化解面臨死亡的恐懼。
他強調,佛教的禪修、念佛是很好的練習方法,以數息或深呼吸為方法,安定自我身心,不但可以幫助他人,當臨命終時,更需靠自己好好念佛,善用方法,達到不怖、不畏、不懼。
告別的勇氣
臨終需要勇氣,此時,宗教和信仰,發揮甚麼功能?張聖時分享,大眾能親近三寶,進入正信道場修行是無上福報,他經常在海外出差,即能感受到《地藏經》所說:「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是多麼不容易。
他也分享父親捨報過程,即是接引他學佛的因緣。讓他因此認識到佛法的殊勝、生命的實相。雖然當時未能為父親做很好的臨終安排,但這份遺憾讓他轉為助人、報恩的力量。
張寶方提到,有些人在面對生死時,對信仰產生懷疑和動搖。其實善終與信仰並非絕對等號,端看信仰是否深入骨髓,學佛需要「信願行」,當具備核心價值的信念時,才能真正從中受益。
圓滿的祝福
何謂生命圓滿?圓滿的定義與對象,皆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究箇中真諦。張聖時以「業緣未了,走不了」分享,唯有珍惜生命、把握當下,利人奉獻,就是圓滿。
張靜慧則以「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為圓滿人生的必要功課,而且不要等臨命終時才做,現在就要把握機會「四道」。
寶方亦強調,希望圓滿善終,需要很多準備,包括預立遺囑(包括財產分配),以及把握在健康時,依《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規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保障自己的善終,保有生命的尊嚴與生活品質,不加速也不延長死亡,自然逝去。
周末午後一場生死關懷的講座,經由主持人常林法師穿針引線和引導,三位講者娓娓分享一則則安寧病房與自我的生命故事,現場氣氛時而詼諧歡樂,時而充滿溫馨,誠如書中自序所言「參究為何,方能迎接任何!」
來自桃園的聽眾李先生分享心得,自己年歲日增,但仍有許多貪瞋癡,自增庸擾,希望自己到了生命終了時,能道歉少一些,多些道謝與道愛,最終無憾道別。
張寶方菩蕯的安寧陪伴,像是柔韌的力量與溫暖的雙手,接住一個個脆弱的生命與心靈。最後,常林法師分享聖嚴師父對生死議題的教導為結語,勉勵大眾「不怕死、不等死、不找死」,隨順因緣,開創另一期生命的前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