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課程心得】2022佛學班-學員心得分享

不是不能執著,但要提起也放的下

上了佛學班,,一直想找佛陀的故事來看,感謝法師幫學員們找到並分享出這麼好的影片,有別於對我來說過度活潑的動畫片及妝髮造型突出讓我一直分心的印度片,從中認識了佛經故事還有隱含的寓意外,也看到屬於佛教的美學。

影片中佛誕故事講到,佛陀剛誕生就會行走,經行之處蓮花綻放,正所謂「步步生蓮」,意含人修行的七次第:念(佛陀誕生)→擇法(大出離)→精進(釋迦下山)→喜(得成正覺)→輕安(初轉法輪)→定(火宅清涼)→捨(大般涅槃),看到這些再上今天所上的12因緣,覺得這七個次第真是太有道理了。從前佛學對我來說是哲學,是人生的心靈雞湯,信心四層次中的我從迷信只到仰信究無法再前進,知道其可用卻使不上。沒有每天持咒、打坐,我連「念」都還不到,直接跳到「捨」,只聽歷經這麼多過程而結成的結論,難怪會心中很多疑惑而重回煩惱。

有一位師兄說「一個真言108遍可能才花10多分鐘,你們滑手機、去健身房都不止這個時間,一個修行的人比去練身體的人還不勤勞,這樣想要佛菩薩跟你相應,你覺得說的過去?」聽完覺得如當頭棒喝,也因為這位師兄的這番話開始每天定課,雖然已經持續一年,但都還怕自己會懈怠也對自己很沒信心,睡前都還會問自己有做完功課了吧?

十二因緣 包含:【無明、行】(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果)→【愛、取、有】(現在因)→【生、老死】(未來果),因「惑」(煩惱障)【無明、愛、取】而造下「業」(業障)【行、有】,又同時享過去造成的苦果(報障),眾生就這樣的循環不斷重複著。從前聽十二因緣時十分的抗拒,光聽字詞的解釋,好似所有反應都不該有,所有喜好都不該有,那我存在是為什麼?覺得十分消極,就會不自覺的開始逃避不想更深入了解。後來藉由定課感受正知、正念,感受身心當下,將「無常」、「無我」時常放入思考中當作想法的轉念點,這樣做之後,再回頭聽常林法師教授的十二因緣比較發現必較能接受了。

知道十二因緣,所以我們該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要,不能要嗎? 聖嚴師父說:「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心不執著;「放棄」是什麼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氣。佛教徒不是什麼都不能要,不爭取,對於想達成的目標,師父說:「#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未熟不強求。」不強求的前提是要先努力。那我們對人與人的關係也不要貪戀,我們只是因緣相聚,關係都會變化,所以不用太用心嗎?聖嚴師父說:「人生第一要務是學做人,那就是盡心、盡力、盡責、盡份。」修行並不是避世,而是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前面課堂學到助緣很重要,也要學習著廣結善緣。

「觸」而形成「受」,人有自己的喜好是很自然的,師父說「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修行不是苦行,只是要時刻提醒自己減少對物質的執著心與增加對外境的隨順心。但執著心不好嗎?很多的藝術家、工藝職人就是靠著那樣的異乎常的專注與偏執完成令人讚歎的作品阿,師父說:「提得起是方法、是著力的開始,放得下是為了再提起;進步便在提起與放下之間,級級上升。」不是不能執著,但要提起也放的下。

文:演語合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