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分會啟用了,我發願當永遠的義工!」第二任召委賴清泉有感而發,儘管已七十歲,他仍發心多做奉獻,因為人生重要的改變都與學佛有關。
三十年前,正值壯年的賴清泉是「工作狂」, 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接觸念佛後,才發現生命還有別的可能。「我很感恩洪米棧、陳進丁兩位師兄的接引,我們從『飯友』變 『蓮友』,每週六晚上都到農禪寺念佛。」雖然參加念佛,他卻不知道為何而念。「記得有一次師父問大家為什麼要念佛?那時沒人回答,我便舉手說為了休息,辛苦工作了一星期,只有念佛時身心很放鬆,沒想到師父竟然說:休息很好呀!」 他感受到師父與眾不同,但仍未踏入學佛大門。
直到一九九二年,賴清泉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聽演講,「師父一開口講愛與恨、是與非等觀念,我竟有觸電的感覺!」演講一結束,他當場在師父座下皈依三寶,並以「拚命三郎」的精神,投入義工、勸募會員的行列。「當時法鼓山正 在籌建,缺人又缺錢,辦活動時,我們都 笑說召集人就是『著急人』,所以大家都不分地區一起出坡,互相打氣,同甘苦的 道誼至今難忘。」賴清泉回首一路走來,學佛當下無法具體形容自己的獲益,但隨著時間累積,生命產生質變,「要不是學佛,像我一個大 老粗,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承擔召委,有機會學習領眾與關懷。」他從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擔任新店地區召委,當時法鼓山積極推動佛化聯合奠祭,希望改善社會喪葬鋪張的風氣。「我發願只要有人需要 助念,二十四小時都可以找我。」在任內,他包遊覽車帶信眾到農禪寺念佛、上法鼓山朝山,只要法鼓山哪裡舉辦活動,幾乎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二○一八年,賴清泉身上長了帶狀皰疹,侵犯到眼睛的三叉神經,影響了視力,更因皰疹後的神經痛兩次住院。
「那種痛雖然短暫,可能才一分鐘,卻足以令人想跳樓,要不是有佛法觀,還有禪坐的安定力,我可能熬不下去!」
學佛路上一路往前,有人問他如何不起 退心?他一定回答:「不忘初心!」他請 對方回想,自己最初接觸佛教和法鼓山的 感動之處,也許眼前的煩惱比較多,但用 佛法處理後,煩惱終會過去。他由此深深地感恩:「有佛法真好!」
◎文: 楊仁惠
◎本文採自<護法季刊>2020.01復刊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