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聆聽果廣法師《漢傳禪修的原理與次第》感言

2022年8月,果廣法師在紐約東初禪寺zoom課程,以《漢傳禪修的原理與次第》為題,用四堂課講解內容。果廣法師在東初禪寺所授各個課程,前後都有關聯性。聽完這次的講座,解惑頗多,一時疑難、感想此起彼落,亂轟轟一大堆,不知從何落筆。還是先把果廣法師的四節綱要列於下,間或略抒胸臆。

8/7 《眾生皆有佛性》破題,漢傳佛教之知見。
8/14 《見性成佛》辨異,透過阿含理解大乘及漢傳佛法。
8/21 《調心調身》實修,從止觀入手,止觀平衡,捨妄歸真。
8/28 《六即佛與十牛圖》境界,漢傳禪法之次第。

第一節的「眾生皆有佛性」,果廣法師破題,指出漢傳禪法的中心思想。先從阿含經探源「識性不滅」(雜阿含104焰摩迦經),最後引述大乘《大般涅槃經》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大般涅槃經》卷第七、如來性品第四之四最後)來論證此思想之源於阿含。為了找這一句子,寅緣在《大般涅槃經》來來去去的讀了好幾處,發現這部經真是好,但是提起它的人卻很少,過去從來沒想著要去讀這部經,希望將來有空再仔細讀一遍,此是受惠之一。

第二節「見性成佛」。果廣法師著重從阿含到大乘的必然結果。從阿含的識性不滅到大乘的法性非空。是要「透過阿含去理解大乘」,阿含是根本教法,從理解阿含,從比較過程中,就能理解大乘。要清楚的知道阿含的緣所生法的空,和大乘所說的空,不是站在同一個層次上說的。阿含的空是「我空」、「常空」、「不變異空」;它不能空的是緣生法、緣起法。到大乘,說一切法空,空的是緣生法;但緣起的最根本的法性是非空、是常在。她是要把阿含之空和大乘之空的層次理解清楚。我覺得除非利根,一般根性直接學大乘的空,容易把空認為有一個什麼東西叫空,總以為離開「有」有一個「空」,而不知空是「非空非有」的,這在大乘經典及漢傳佛教裡是比較重視的,非空非有可破對空的執著,是徹底的。也就是光破「有」還不行、「空」也要破。果廣法師的心思,意圖「透過阿含去理解大乘」, 於我來說,就是先從理解「有」去真正理解「空」與「非空」,而不是語言文字上的空。我認為龍樹說的:「先分別一一諸法,後說畢竟空」,先不論龍樹的空與禪宗的空是否一致,但龍樹此句可以論證「不能憑空戲論空」,他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

果廣法師也提到阿含與大乘佛法立足點之不同註1。阿含是立足於因緣所生之法,是世間、是果法。而大乘是立足於緣起法,是出世間,是因法,故說法性非空、不滅。法性不滅是探索阿含教典中所說「識滅而法性不滅、法性顯現註2」而知「性」不滅,如此才能理解漢傳禪宗所謂的「見性成佛」,即是依這非空的法性之顯現而說「見性成佛」。法性是緣起的法性,是無自性的,但法性本身是非空。是常住的,故說法性本身又称为自性。說到這裡,如果不能專心思惟而泛泛的聽過去,真有點感覺是在繞口令了。果廣法師老婆心切,唯恐聽眾不能明了而重複著以下幾點:
1)從阿含探源大乘的法性非空說。
2)要分清阿含之「緣所生法」與大乘之「緣起之法性」立足點之不同。
3)說明法性不滅非梵我,「不滅」二字,常被学者误解漢傳佛教為梵我論者,故此在講座中再再說明,從最早的阿含直到禪宗祖師,一步步是如何發展的,它的合理性,釐清再釐清。
4)果廣法師一步步,一層層證明,禪宗所說的自性,乃源自阿含之識性說。

根據果廣法師,禪宗所說之自性即識性、佛性,甚或人心、自心,甚至《六組壇經》經文中的「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裡的本心、本性、都是同一件事,是指識性,是以人為立足點,而法性則包含更廣,包含色性。

澄清禪宗所說「自性」定義之後,果廣法師引菩提達摩祖師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作為禪者的見地,且行者由聞生信,而起修「捨妄歸真….不隨文教」。根據果廣法師,此即禪宗的修行方法之準則,而說:「既然緣所生法是相、是虛妄,則不去觀虛妄法而直入『真性』」。果廣法師沒有解釋「真性」,想必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自性」、「佛性」、「本性」等等。她在後面幾堂課也提到「清淨心」應該也是指同樣的事。果廣法師幾番闡述法性、自性、自心,來回說明,唯恐大眾不能正確理解。回想我皈依後的第二年,就請問師父《壇經》裡的「心」與「性」有何不同?難怪師父避不作答。怹若答我,這「二十四史,要從何說起?」而且那時又怎能理解呢?如今轉眼三十年,仍在管窺禪宗法門,摸門而已(師父語),確是根器使然。即便如此,求法之心依然不能放下。經過果廣法師如辯經般的來回辨異,使我對禪宗所謂的「自性」,有了更確切的理解,因此確立了知見,此是受惠之二。

第三節課,「調身調心」,是在第二堂課的基楚上,由五薀進入,談實際的禪修。她說:「聲聞乘以『如實』註3見五蘊無我,為調心、調身的最高指導原則。如何去知?就是用『觀』」。而觀的力量來自定,故說止觀、說止觀平衡。接著提到禪宗祖師是「捨緣所生法,而直接觀真性。」,「捨妄歸真」的妄,意指「緣所生法」, 此處檢別大乘與声闻修行上的不同。又提到宏智正覺《坐禪箴》裡的兩句「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事」即是緣所生法。「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其知無偶而奇的「奇」,是絕待。我的體會,絕待的境界,已經算是禪宗的開悟境界,至於是否已破三關的層次,不知道,但絕待的層次已經是很高了。禪宗祖師沒有留下修行操作手冊之類,即便是永嘉的止觀頌,也是很高級的層次,初學也不能當手冊用。既然是頓門,是無門之門,那麼禪宗祖師的這些開悟的詩偈,對我來說,既是描述他們的開悟的的境界,也是行者修行之指南,而這指南,何其概略、何其高渺?從何下手呢?過去對菩提達摩的《理入》總是模模糊糊,如今果廣法師以「緣所生法」辨異,使我有雲破月來之感。對《坐禪箴》裡的「事」字,也是從「緣所生法」的角度,使我有結結實實的觸知之感,這是對實際修行有益處的澄清,此受惠之三。

第四節「六即與牧牛圖」,先解說天台「六即」,藏、通、別、圓之六即,一個一個解說,好在前兩年聴了兩次果慨法師的《教觀綱宗》,不然來到這裡,必定暈死。倒是牧牛十圖,以圖解義輕鬆得多。果廣法師比較了普明禪師與廓庵禪師的圖,在投影片裡上下排比,一目了然。她特別指出,普明禪師在人牛雙泯之後就結束了,而廓庵禪師則還有兩圖,來說明大乘清淨法性的無窮妙用,在人間廣度眾生。師父重慈悲,所以怹的牧牛圖,一向用的是廓庵禪師的圖。從這個觀察,再次溫習並確認聖嚴師父的悲懷,不虧為觀音的信仰者,處處以慈悲為出發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此受惠之四。

第四堂課,雖然是針對禪修次第,畢竟還是從大處看禪修次第之理論,直到成佛。說的還是等地、境界,為的是釐清漢傳禪法的見地。期盼果廣師後續有課,講授中華禪之入門,能細談止觀之實際操作。雖說禪宗頓門是以法性、涅槃為所觀境,畢竟非鈍根人所能一蹴而就。禪宗又被冠以扶律談常之教,期盼能於有作戒、有作精進之外,尤以「身心同處」、「覺察六根」、「能觀」、「所觀」等處加以釐清,以便「境正故智正」,才不致於理論嫻熟,而實作卻「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感謝東初禪寺的常齋法師,交代寫感言的功課,促使我重新再溫習了一遍這次的內容。鞭策之情,應以精進報之。

2022年9月3日完稿於芝加哥北溪

註釋

註1:果廣法師在《中道》系列課裡,這部分說的更詳細。紐約東初禪寺YouTube網站上,有全部果廣法師課程的錄影,讀者可查閱。
《中道》系列,YouTube 錄影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JozxHdfXLxWuHAtXfo4kgXF69wKbaIX

註2:法性顯現:依如來藏說,法性不是常在嗎?為什麼說識滅才顯現呢?那是因為法性雖常在,因客塵所染,不能顯現。當煩惱去除時,常在的法性自然顯現。故說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在如來藏是說的過去的。

註3:『如實』:加引號,為檢別此處的如實二字是專有名詞,是南傳聲聞乘所謂的「如實的知見」,相當於禪宗的「見到『本來面目』」。

果廣法師紐約東初禪寺zoom課程,以《漢傳禪修的原理與次第》YouTube 錄影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c/ChanMeditationCenter/featured

◎圖、文: 東初禪寺提供 202209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