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靈小品】學佛不需要證據

科學講求證據,但信仰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王清澄真正認識佛教,佛法讓他自省,努力去調整自己,減少我執,丟掉看人的放大鏡,放下真理,感到分外的輕鬆與自在,他體認到佛法自有其道理,是不需證據的!

科學與佛法常被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前者常被歸類為「唯物」,後者常被視為「唯心」;前者講求證據,後者講求體驗,一個學科學的人如何在生命中融合兩者而不悖呢?在主人翁王清澄身上找到了答案。

有著科學背景的王清澄,笑稱自己是個理性至上的人,對於自己學佛也感到一絲不可思議,「其實,我對佛教最初的印象是來自小時候母親拜神的印象,認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他不否認當初自己與未接觸佛法知識分子一樣,搞不清楚佛教與民間宗教的不同,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敬鬼神、祈求的行為,這跟他學科學的精神是相違背的,科學是凡事都要講求證據,而且也堅信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不是光靠燒香拜佛就可以心想事成。

影響學佛關鍵的兩件事
又是什麼契機,扭轉他對佛教的印象?有兩件事讓他一改對佛教的觀感,也促使他更進一步去認識佛教。第一件事是一位學佛朋友向他說明佛教是「無神論」,「這真的讓我很shock(驚訝)!」王清澄說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當他知道佛教是無神論時,腦袋轟然一響,震掉他固有的刻板印象。原來他一直誤解佛教是多神教,也才明白母親所拜的神明是民間信仰,也瞭解佛法強調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這更讓他打破宗教都有個神聖不可犯主宰的觀念。

第二件事是,一位好友正逢壯年卻突然過世,好友的妻子因喪夫而悲慟不已,尋求王清澄的協助,但面對此一生死離別的傷慟,卻只能聽她訴說喪夫的痛苦卻幫不上忙,讓王清澄更心急的是無法阻止她想自殺的意圖。

此時,王清澄的一位學佛學生,與那位太太聊天,並且用佛法開導她,沒想到她竟然平靜下來,這激發了王清澄想瞭解佛法的動力。「那位學生真的帶給我很大的衝擊,從他身上看到佛法的安定力量,也讓我理性的腦袋出現對佛教的好奇。」王清澄終於釋放理性,踏入了佛法世界。

科學訓練帶來的學佛煩惱
不過,畢竟王清澄是學科學的,難免還是會用理性的態度看待佛法,他一直思考如果佛法只是讓人心想事成、勸人為善,那與其他宗教與儒家又有何不同呢?看到佛教仍存有的一些不合時宜的現象,認為一個有智慧的信仰者應該要試著改善現況。

這樣的疑問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直到他閱讀《金剛經》,讓他豁然開朗。「我一讀到《金剛經》,就被那無法言欲的智慧所吸引。」《金剛經》中所講說「空」的真義,不但讓王清澄明白知識與智慧的不同,也因此觀照到自己的我執很重,傲慢卻不自知。

他想起了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曾經講過的個人經驗。有一次李遠哲到了耶路撒冷,剛上任的市長向李遠哲提到所面臨的問題,李遠哲認為,這位市長可能要大有作為解決問題,沒想到市長笑笑地回答說:「解決問題是科學家的習慣,我要學習與問題共存。」

「這話點出了科學家的慣性,也點出了自己剛接觸佛法的狀況,老想著佛教一些不合時宜的傳統,卻沒想到與問題共存也是一種修行。」王清澄笑笑地說,學佛本來是要讓人減少煩惱,沒想到他的理性作怪,差點讓自己又陷入「佛學」研究而不是「學佛」。

但是真正讓王清澄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在看到聖嚴法師的一篇文章〈放下真理,真自由〉,「頓時覺得心頭的束縛都放下了,身心分外輕鬆,那種頓悟的感覺是無法言欲的。」王清澄形容自己被一些自以為的價值觀綁住而不自知,聖嚴法師的話讓他猶如大夢初醒。

無論學佛或為人處世,有時太多的理性,執著於所謂的「真理」,反而讓人少了感性、柔軟,不僅讓自己不開心,也惹得別人不舒服。「我將此篇文章轉寄給許多朋友,希望他們也能體會這箇中滋味。」王清澄形容當初那股喜悅,還有想與人分享的心情。

此外,自己對於佛教一些行為也改觀了,例如佛法總給人一種強調「布施」就是做功德的印象,但因他學生曾向他解釋其實我們要感謝別人給我布施的機會,因為布施是要引發人們的惻隱之心,讓人有機會培養慈悲。「這個學生的話,讓我體會到《金剛經》為何說『不可著相』!這樣才不會讓人執著於布施的功德,一心冀求福報。」

一般人對於宗教儀式總感覺只是外在形式,王清澄亦不例外,他尤其對持咒誦經等宗教行為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真的那麼有用,人們都不需努力了,這可跟他學科學的精神相違背。但是當他因親人過世,整整一個多月的晚上為親人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而改觀,「我以前總覺得經典是很教條式的東西,沒想到經過一個多月的誦經,讓我更認識到經典的精神,內含了許多佛法的智慧,至少撫平了內心的不捨與不安。」

佛法真的改變了我!
王清澄覺得佛法浩瀚,自有其道理,是不需要科學去論證的,這又與一般知識分子很不同。許多學科學的知識分子會試著用所學來驗證佛法,支持自己學佛的理論,「我是用理性的態度看待學佛這件事,而不是盲從,但學佛就是學佛,不需要證據!」他卻認為佛法本是一種自身的體驗,生活處處是佛法。

尤其三年前,王清澄的妹妹因病短短三個月即過世,更讓他對無常有著更深的體會,學術和知識無法解答生死習題,遇到自己親愛的人去世,再多理性也跑光光了,感性傾巢而出,信仰讓我產生了力量。現在他不知道妹妹究竟如何,但是他相信妹妹在極樂世界,所以每次到寺裡的靈骨塔看妹妹時,總會為妹妹誦一部《阿彌陀佛經》,為她祝福。

隨著接觸佛法愈久,王清澄愈發體會學佛,其實,就是不斷在生活中體驗。王清澄指著辦公室牆上的偈子:「是非無實相,轉眼就成空。」以前他很執著於對錯,是非絕對沒有模糊地帶,「這兩句偈子總是提醒我,不要太執著自己的立場,對錯沒有一定的準則,何況人生無常,轉眼一切已成空。」佛法帶給他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他反省,告誡自己不要太執著。

學佛一路走來,王清澄維持著自己的理性,卻從佛法中發掘更多的感性,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讓自己的個性更柔軟,他真正感受到科學需要證據,但信仰需要的是實踐,只管去做,久了就會看到自己的改變,「佛法真的改變了我!」這就是王清澄對佛法最真的體會。

文: 邱惠敏

摘自人生雜誌第290期http://www.humanity.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