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楞嚴經》講要(卷二、卷三)


課程單元 / 介紹

課程超連結 (Youtube)

長度

卷二:十番顯見(三) 顯見不滅

在佛法的觀點中,說有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是錯的;說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亦是不對,那麼究竟是誰在輪迴?誰在生死?且聽佛陀層層地為我們解開謎底。

楞嚴經講要卷二
01:
十番顯見(三)顯見不滅

 1:07:28
 

卷二 :十番顯見(四) 顯見不失

經典中有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既然如此,又是因為什麼,而使得我們煩惱、輪迴,不得解脫呢?且聽世尊與阿難的精彩問答,引領我們進一步地釐清與思惟。

楞嚴經講要卷二
02:十番顯見(四)顯見不失(一)
 1:03:38
楞嚴經講要卷二
03:十番顯見(四)顯見不失(二)
 1:05:17

 卷二 :十番顯見(五) 顯見無還

「顯見無還」的「還」意指當一個現象的因歸因、緣歸緣,各還其位之後,這個現象就消失了。 然而煩惱心、 分別心,可以「還」;真正的本性、本心,則無從「還」起,也不需要「還」。可還、無還,究竟要引領我們勘破什麼樣的錯誤知見呢?讓我們一起透過經文來了解吧。

楞嚴經講要卷二
04:十番顯見(五)顯見無還(一)
 1:11:22
楞嚴經講要卷二
05:十番顯見(五)顯見無還(二)
 57:30
楞嚴經講要卷二
06:十番顯見(五)顯見無還(三)
 1:08:11
楞嚴經講要
07:十番顯見(五)顯見無還(四)
 1:07:02

 卷二 :十番顯見(六) 顯見不雜

凡夫用分別妄想心來看世界,如同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彼此之間因而產生對立和矛盾。本集開示引導我們,以慈悲心來體證差別之中有統一。凡事不落於主觀,而是實事求是,自能證得無漏、清淨的智慧。

楞嚴經講要卷二
08:十番顯見(六)顯見不雜(一)

 1:05:34

楞嚴經講要卷二
09:十番顯見(六)顯見不雜(二)

 1:11:40

楞嚴經講要卷
10:十番顯見(六)顯見不雜(三)

 41:08

 卷二 :十番顯見(七) 顯見無礙

本集透過生活實例的講解,說明「空」的積極運用,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在不同的時空下,都能扮演好不同的身分和角色。只要好好體會當下的生活,就能夠隨處安心,隨時都過著自在與如意的生活。

楞嚴經講要卷二
11:十番顯見(七)顯見無礙(一)

 44:29

楞嚴經講要卷二
12:十番顯見(七)顯見無礙(二)

 1:06:19

楞嚴經講要卷二
13:十番顯見(七)顯見無礙(三)

 1:17:39

 卷二 :十番顯見(八) 顯見不分

生命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當作真的,發生變動或變故的時候,就會很痛苦;如果當作假的,可能會掉入消極的陷阱。本集內容告訴我們,生命是因緣聚合才有的,要藉由這假的、臨時的色身,來修我們的真智慧。

楞嚴經講要卷二
14: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一)

 48:59

楞嚴經講要卷
15: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二)

 1:09:27

楞嚴經講要卷
16: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三)

 30:58

楞嚴經講要卷
17: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四)

 1:15:06

楞嚴經講要卷
18: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五)

 1:02:04

楞嚴經講要卷
19:十番顯見(八)顯見不分(六)

 1:05:24

 卷二 :十番顯見(九) 顯見超情

本集以「明、暗、空、塞」來說明一切現象都在不斷變更,只要有因有緣,就會產生變化。因此對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善的。只要調整自己的觀念,人生際遇會轉變,環境也會隨之轉變,處處遇到的都會是菩薩。

楞嚴經講要卷
20:十番顯見(九)顯見超情(一)

 1:01:45

楞嚴經講要卷二
21:十番顯見(九)顯見超情(二)

 58:41

楞嚴經講要卷二
22:十番顯見(九) 顯見超情之三

 54:00

 卷二 :十番顯見(十) 顯見離見

佛法言明凡是用主觀的心所衡量、判斷的,都是有偏差的,都是會讓人起煩惱的;當離開自己的煩惱見、主觀見、分別見,體悟實相無相、無不相,那就是真正的智慧。且讓我們透過《楞嚴經》,勘破虛妄,成就真實的智慧。

楞嚴經講要卷
23:十番顯見(十)顯見離見(一)

 1:01:37

楞嚴經講要卷
24:十番顯見(十)顯見離見(二)

 52:45

楞嚴經講要卷
25:十番顯見(十) 顯見離見之三

 50:20

 卷二 :兩種妄見

世尊言:「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皆是由於二顛倒妄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究竟「別業」與「同分」是什麼意思呢?且聽世尊為我們一一解惑釋疑,引領大眾漸離輪迴生死的層層妄見。

楞嚴經講要卷二
26:兩種妄見(一)

 49:44

楞嚴經講要卷二
27:兩種妄見(二)

 1:02:08

楞嚴經講要卷二
28:兩種妄見(三)

 26:46

楞嚴經講要卷二
29:兩種妄見(四)

 51:48

 卷二 :進退合明

世間的任何現象都因和合而生滅,此段阿難尊者提出,證菩提心大概也是由於種種因緣聚合而得。然而佛言:「這樣的想法錯了。」究竟是哪裡不對了呢?讓我們一起透過經文來逐一釐清。

楞嚴經講要卷二
30:進退合明(一)

 1:10:29

楞嚴經講要卷
31:進退合明(二)

 1:10:44

楞嚴經講要卷
32:進退合明(三)

 1:06:21

楞嚴經講要卷
33:進退合明(四)

 1:03:46

 卷二 :和合俱非

佛言:「凡夫眾生所感受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心中的虛擬影像,並非是真實的世界。」當我們能逐漸領略這虛妄不實的事實,必也能漸漸遠離因虛幻而起的執著,進而展現無我、無相的大智慧。

楞嚴經講要卷二
34:和合俱非(一)

 55:51

楞嚴經講要卷二
35:和合俱非(二)

 42:48

楞嚴經講要卷二
36:和合俱非(三)

 1:14:09

楞嚴經講要卷二
37:和合俱非(四)

 1:08:07

楞嚴經講要卷二
38:和合俱非(五)

 1:06:34

楞嚴經講要卷二
39:和合俱非(六)

 1:17:47

 卷二 :四科

佛法把我們身心和環境的狀態,分為四大類,稱為四科。要了解人生、宇宙,就須觀察和體驗四科的運作,從中體悟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的聚散所組成。能夠體認到其幻起幻滅的本性,就能減少內心的執著。

楞嚴經講要卷二
40:四科(一)

 1:08:09

楞嚴經講要卷二
41:四科(二)

 1:09:09

  卷二 :五陰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若我們對於五蘊的組成與運作根本不了解,又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且讓我們透過聖嚴法師精闢入理、深入淺出的闡釋,一起來認識五蘊的虛幻不實,進而領略「度一切苦厄」的自在與喜樂。

楞嚴經講要卷二
42:五陰(一)色陰(一)

 1:06:09

楞嚴經講要卷二
43:五陰(一)色陰(二)

 39:30

楞嚴經講要卷二
44:五陰(一)色陰(三)

 1:09:36

楞嚴經講要卷二
45:五陰(二)受陰

 1:02:07

楞嚴經講要卷二
46:五陰(三)想陰

 1:03:05

楞嚴經講要卷二
47:五陰(四)想/行陰

 1:18:52

楞嚴經講要卷二
48:五陰(五)識陰

 1:15:31

卷三:六入

1995年《楞嚴經》系列講座,由於當時的因緣變化,在此〈六入〉的主題中,告了一個段落。無比珍貴的講經開示得以保存至今,且讓我們共同用感恩心來圓滿這段難得的學習因緣。

楞嚴經講要卷三
01:六入(一)眼入(一)

1:15:13

楞嚴經講要卷三
02:六入(一)眼入(二)

1:15:35

楞嚴經講要卷三
03:六入(二)耳入

1:14:10

楞嚴經講要卷三
04:六入(三)鼻入

45: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