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3/27講座活動報導與影片_善學之道:迎向光明未來

【善學之道:迎向光明未來】

安鼓山安和分院3月份開啟社會與生命關懷系列講座,邀請法師、醫師、社會賢達從「善言、善身、善行、善學」四個方向著手,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進而成為身心平衡的照顧者。3/27日最後一場「善學之道」,邀請法鼓山僧伽大學副教授常寬法師分享「觀照自我的情緒智慧」以及為恭紀念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慰信醫師以「在安寧病重新學做人」為題,分享居家安寧的觀念。四場講座開放現場與網路直播,目前線上已累積15,000人次觀看次數。

 

常寬法師以自身個性冷靜加上曾到冰天雪地的美國密西根讀書,手腳冰冷已成習慣。一到安和分院,法師便感受到信眾的關懷,邀請他嚐試多穿幾層襪子養身,「我回去會好好的試試,因為我以前從不在意這些事情,但是試著去做,其實是對治自己總認為是對的習氣,或許我已從冷靜變冷酷而不自知。」法師幽默的從生活對話中反思,啟發在座的聽者,觀照自己的言行。

 

法師分享,若平日養成打坐的習慣,比較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我們不妨學習放下自我中心,自然可以減少情緒波動。針對現場提出的「躁鬱症的人如何開導?」常寬法師建議1.不要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2.學習轉念的方法。

「以前曾有個姐姐帶躁鬱症的弟弟來做義工。有一天我看到弟弟在圖書室裡看百科全書,便跟弟弟聊天,他跟我說:『法師,我覺得我不是躁鬱症而是遭遇症』!」法師覺得實在太有道理了,因為旁人甚至自己,都不了解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某種情緒太過頻繁時,就會被貼上病症的標籤。

 

另外,法師也舉一個年輕義工轉念的例子。由於父親曾帶著他及母親在絕望時自殺,他與母親雖然倖存,往後遇到挫折總會冒出自殺的念頭。年輕義工皈依三寶後,學會用最喜歡的跑步把念頭甩掉,但是當步伐停止,自殺的念頭仍舊浮現。「我就跟這位菩薩去跑步,教他邊跑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麼跑步時不再是甩掉念頭,而是帶著菩薩給他的祝福。」用這個方法,年輕菩薩成功轉念。常寬法師也期勉大眾,多念佛、做好事、多結善緣,是培養自己轉念資糧的方法。

 

為恭紀念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慰信醫師以「在安寧病重新學做人」分享自己在安寧病房所聞所學。「唯一定律,就是沒有什麼是一定的,也就是佛法說的無常」。陳醫師分別帶來兩段病患家屬分享長輩居家安寧、在宅善終的錄音。一位是陪伴佛教徒阿嬤在宅善終的孫女,另一位則是父親在生命末期,排除家人反對意見,克服障礙,圓滿父親回家心願的女兒(備註: 講座中影帶為保護當事人,做了變聲處理)

兩人雖是不同宗教,但是看到至親回到家中有溫暖的陪伴、充裕的時間和家人道別、道愛,最後安詳的往生,生命的末期可以是詳和、溫暖、平靜的,而不是充滿痛苦、恐懼、不安。「但是每個家庭的因緣不同,如果是癲癇或大出血的病人,就不適合居家安寧。」陳醫師強調。

 

陳醫師分享,每個生命都有它的起承轉合,在面對病苦時,一定會有生理上的干擾,安寧團隊不是只有醫生一人,而是有護理師、義工甚至宗教師等,團隊的使命便是讓病人找到生命的價值,呵護尊嚴。陳慰信醫師也分享透過在安寧病房觀看生命的過程,讓他學會冷靜觀察、傾聽,只下結論,不下定論。

 

3/27下午最後一場講座,現場吸引1百多位民眾前來聆聽。因為曾罹患鼻咽癌的林美蓮菩薩,曾在短短的7個星期做了30幾次放療,這次好友相互邀約,她決定不再懈怠,要走出來聽講座,4場講座她都沒有缺席,「涂俐雯醫師分享的幾個動作,我覺得很受用,讓我平常可以多注意自己的姿勢,也會多留意不要讓自己的肌力流失。」

共學的友人陳素雲菩薩很歡喜分享在聽了王宏任菩薩在講座中拍攝的心法後,日前她去農禪寺,便將所學將所看到的一景一物拍攝下來,她秀出手機裡自己拍的雨後樹枝倒影,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她說:「安和分院交通方便,規劃的課程都很生活化,以後有類似的講座,會想要再來參與。」

安和分院4月~6月份陸續推出人生系列講座和生命關懷共學共修課程,歡迎點選下方相關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攝影:周麗鳳  報導:施心媛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