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法與醫學講座 」~慈憫寬容照護失智 感恩自在喜迎晚年

「佛法與醫學講座 」~慈憫寬容照護失智 感恩自在喜迎晚年


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面對漫長的照護過程,如何照顧好失智症家人,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又有什麼妙方可以預防失智症呢?法鼓山安和分院在1月12日禮請專業醫師提供失智症預防及照護技巧,鼓勵大家正面看待變老是一種福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要心存感恩,自立、自在、自珍喜迎老年生涯,多多動腦增加智能存款,防失智;照顧者要心存慈憫寬容,以菩薩示現來照護患者,遇到生命中的困境,謹記聖嚴師父的勉勵:「如果懂因果,凡事不怨尤;如果懂因緣,凡事不強求。」順其自然,接受因緣因果、苦空無常、無我,就會從容自在、心安平安。


法鼓山安和分院連續二周的「佛法與醫學講座 」安排專業醫師講授失智失能的照護,也禮請法師就佛法的角度關懷大眾對老年生活的身心安頓。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在最後一場講座中提及數年來對社會脈動的觀察,發現需要新的學習以減緩失智失能現象。法師鼓勵大眾把握善因緣,透過專業醫師的引導學習怎麼善巧照顧失智家屬,也幫助自己有信心從容面對老化,能夠「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死得有尊嚴」 。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失智症?是老番顛嗎?擔任失智症治療專業醫師長達20年的劉秀枝教授說,失智症是疾病,非正常老化,雖無法完全預防,但可以延緩發生。因為失智很慈悲,是慢慢退化,有了預防與心理準備,就可以學習失掉的藝術,而預防失智的下手處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


「教育、動腦能增加我們的智能存款,以便將來經得起大腦退化提領智能。」劉秀枝教授以自己經驗分享,老了非無病無痛,而是和平共處,讓功能處於最佳狀態。所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多動腦、多動手、多活動、睡得好、多走路、清淡飲食、良好人際互動都是預防失智的方法。劉教授以父母為例,家中兩老教育程度不高,年少開米店直至80歲才退休,因每天秤斤論兩,與金錢為伍,一生都在動腦,即使罹患阿茲海默症,都屬輕度。

一旦生病了怎麼辦?劉秀枝教授侃侃而談自己得到癌症的治療過程,樂觀的她還秀出自己的癌細胞模樣,淡然的說,罹患乳癌就像禮物,讓自己知道醫生沒有生病的豁免權,得到癌症無關品行道德。得到癌症沒關係,要好好治療,失智症也一樣,只要懷疑有失智症就要就醫,確定為失智症,當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決定誰是主要照顧者,要有慢慢消失的準備等等,所以更應珍惜時光、活在當下,心存感恩、好好生活。


奉獻於失智症治療數十年的劉秀枝教授以醫學專業及年屆70的長者經驗勉勵大家「你怎麼看到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要正面看待老化,能夠變老是一種福氣,要準備變老,學習自立、自在、自珍、不強求。劉醫師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要找出自己的強項,建立自信,心境要更從容圓熟自在,老的優雅,為自己打造一個健康的老年,就是送給兒女最好的禮物。


劉秀枝醫師還叮囑大家要時常微笑,想想快樂的事,每天可以問自己六件事:「運動、心智、愛己、利他、應做、感恩。」尤其感恩具有科學證據,研究發現,心存感恩會比較快樂,想到感恩的事,腦部會活化,可以促進人際關係,提升生活品質。

聆聽了劉秀枝醫師對失智症的專業解說及個人晚年的生活模式後,台大醫師吳佳璇也分享自己照顧失智父親的經歷,吳醫師幽默的說著喜愛趴趴走的父親經常上演迷蹤記,甚至拿走路邊商家的物品惹上官司,自己雖是專業醫師,在照顧失智父親的過程中,依舊會遇到挫折,無法做到「色難」,此時也不要苛責自己,努力了就不要愧疚,做好「我好,爸媽才會好」的心理調適,需要支援時要找「神隊友」,情緒要疏通,肯定自己,利用喘息服務..。


吳佳璇醫師也教導大家失智症家屬的行為精神的處理原則,對於失智老人用非藥物治療為佳,切記失智症患者的行為表現不是故意搞怪,雖然患者頭腦不清楚,對病患不要過度期待、刺激,以正向鼓勵為主,與失智症溝通以減法話術為原則,說服就像竹籃打水做白工,還要表達感謝撒下元氣種子,善用遺忘,造就互相體貼的關係,善用長照服務,房間加標示...。預防走失可以為家人拍照、GPS定位器、警局建檔....。

面對漫長的照護過程,吳醫師以自家父親曾將心電圖室「EKG room」誤看成「EGG room」,還問為何將他帶到此地,立即引起現場一陣笑聲,吳醫師引用馬克吐溫的話: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鼓勵照顧者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精神轉個念,抱持幽默感。


講座最後,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以佛法詳實解說生命的各種境遇不脫因緣因果,法師回憶自己年少時代無法勘受人世間的苦難,後因了解佛法因緣果的觀念,才體悟到每個菩薩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非無緣無故,每個人有自己的功課。失智症是色身生病,生了病就學習聖嚴師父,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謹記師父的勉勵:「如果懂因果,凡事不怨尤;如果懂因緣,凡事不強求。」接受因緣因果、苦空無常、無我,將這樣的知見運用在生命中,會體悟到痛不等於苦,病不等於苦,苦來自於心,受報時比較甘願,心就不苦。

果賢法師也慈悲地期許承擔照護失智症患者的菩薩們,要抱持每個來到面前的眾生都是菩薩示現,示現成住壞空,示現無常,讓我們學習,成就我們,所以,對於任何因緣都抱持感恩、感謝。

文.陳麗珠/攝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