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悅眾義工成長營〜禪悅的人生

悅眾義工成長營〜禪悅的人生


「義工,就是菩薩行者最好的成長歷練。」聖嚴師父這麼勉勵我們,稱法鼓山義工為「萬行菩薩」,因此,在法鼓山處處可見義工菩薩服務奉獻的美麗身影。但我們也常遇到境界考驗,面臨「菩提心易發,恆常心難持」的現象,怎麼讓自己在承擔義工的當下時時湧現學佛修行的法喜呢?法鼓山安和分院特別於6月21及22日連續二日舉辦悅眾義工成長營,並禮請法行會前會長許仁壽菩薩分享學佛心路歷程。他分享,學佛修行是從轉變、轉型到轉念的過程,無論最後發願往生西方抑或乘願再來,都必須立足十戒十善,修解脫道,行菩薩道,才能累積往生淨土資糧,也讓這一期的生命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在學佛過程中,我們常聽到以「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學佛十年,佛在西天。」來形容菩提心易發,恆常心難持的現象。從學佛到成佛本就非一生一世,而是多生多劫的漫漫路程,必然遭遇許多境界考驗,怎麼讓自己在煩惱的當下,依舊維持一顆學佛修行的初發心,時時將自己處在初發心的狀態,而能不畏磨難勇往直前。安和分院在今年六月安排的二天的悅眾義工成長營,邀請資深悅眾許仁壽菩薩分享數十年學佛的心得,協助大家找到跨越煩惱的清涼妙方,菩薩道上信心滿滿,精進不退轉。


許仁壽菩薩分享,學佛並不是知識上的辯證,不是比三高(高所得、高學歷、高自主性),也不是比功德,而是找回本來面目的歷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開始一定是希望生命所有「轉變」而踏入修行殿堂,一段時間之後,看到義工的付出奉獻,開始參與服務,這是「轉型」。此時,可能因為服務奉獻而出現慢心,若停留在此生命會很辛苦,因此必須學習「轉念」。如果沒有往前走,會停在梁武帝比功德的狀態,以為自己做很多事,這只有登堂,沒有入室,並非佛陀以及聖嚴師父的教法。


「學佛如同盲龜植浮木那樣的難得,踏入法鼓山學佛是美好的善因緣,也是生命轉變的開始,能聽聞佛法則是轉型。」許仁壽菩薩慈悲提點我們不能停留在師父的法很好的階段,這樣轉型轉不了,可能在當義工過程起煩惱,可能要求信眾配合、要求法師配合等等,永遠看別人的不對。生命需要轉念,學習放捨,體會無生,才能往前邁進。而法鼓山既是觀音道場,也是禪宗道場,這兩個特色提供了我們解決生命課題的妙法。



生命三大事之一〜生活要快樂

因此,許仁壽菩薩慷慨的分享二十幾年來受惠於佛法與聖嚴師父的教導,體悟出人生三大事,就是生活要快樂、生命要有意義以及生死皆自在。怎麼讓生活快樂些?許仁壽菩薩引述哈佛教授的觀點與大眾共勉,那就是樂在工作、家庭或生活幸福以及正直的人生觀,若要樂在工作除了學習技術面的問題,還要掌握抓大放小的原則,凡事如能控制20%就等於掌控80%,所以過於枝節末節的事,不要過於計較,這樣的態度不僅可以得饒人處且饒人,另外80%的時間還可以做其他的事,讓生命加了很多砝碼,而非孤注一擲,這對臨終那一刻非常有幫助,容易放下世間瑣事。


除此,工作態度很重要,秉持「以終為始」的原則就不會浪費時間,問問自己這一生目標是什麼?這一期生命要去哪裡?所作所為就應該往目標前進。千萬莫以為這些樂在工作的原則與修行無關,其實深深影響修行態度與方法,生命的成長與修持都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串習。


至於生活快樂另一個因素是家庭或生活要幸福,許仁壽菩薩分享二件可以讓家庭或生活感到幸福的經驗,其一是對家人感恩、抱歉,家裡的事抱持抓大放小的態度。另一個是經濟狀況順轉、量入為出,也就是努力工作、保護財產,風險管理、親近善知識,養成布施的習慣。


許仁壽菩薩回憶過去二十年來,他每年捐出20%的所得,讓自己養成布施的習慣,這不僅是捨的訓練,也影響下一代的價值觀。生活就是修捨,布施不是學佛才開始練習,而是要從生活中學習「理當如此」。做好這樣的管理,修行才能坦然走下去,也不會好高騖遠。


第三個讓生活快樂的因素就是擁有正直的人生觀。許仁壽菩薩以禪宗著名故事「風動幡動心動」來說明,到底是環境影響我們?還是我們心跑走了?目的在提醒要時時檢視我們本來那顆清淨的心有沒有被染污了。如此一來,修行與生活才不會產生矛盾衝突。


不過,多數人理解的快樂大都是世間的快樂,由外在的人事物透過六根接觸對象引起的快樂。既然是建立在外在環境帶來的快樂就是因緣所生,若因緣改變就會改變,就是無常。知道因緣所生及無常,還要訓練「我做不了主」、「無我」,如果能夠觀照五蘊是因緣所生、無常、我做不了主,就會離苦。


在此,為避免菩薩們陷入快樂與不快樂的二元對立思考模式,許仁壽菩薩特別分享,若想要降低二元對立思維,面對人事物就得想辦法克服分別心,否則不容易捨掉自性妄執。調和此問題的方法就是體悟四聖諦的真諦,知道集苦之因,尋求滅苦之道。第二個方法,用四他,第三個的妙招就是三無漏學,持戒可以減少麻煩,防止墮落,理性、捨私心看清楚真相,人生目標看清楚,就可降低外境糾纏。

生命三大事之二〜生命有意義


接下來,許仁壽菩薩談及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他說,學佛之後,在職場上練習以四攝法安頓同事的身心,但多數時候僅在事相上下功夫,隨著對佛法的體悟以及師父的教導,開始從轉變到轉型,懂得照顧他人,卻也可能讓我執加重,養成慢心,無形中增加修行障礙。後來體悟到師父的開示,生命的意義是受報與還願,而報本身是中性的,選擇處理的方式是自己的選擇,選擇種下善因,煩惱會少一點,這樣才能從煩惱泥沼中走出來,這就是智慧。


面對果報,不妨用四他來對治。果報本身不可怕,是過去種的因開花結果,如何處理才是該用功的地方,不抱怨果報,而是如實面對接受果,選擇正向的方式處理,智慧就會增長,煩惱就會少,接下來就要幫忙別人也離苦,廣度眾生,所以,當義工不結善緣,煩惱不減,還造成別人的煩惱,等於增添自己的麻煩。


世間的現象都在考驗我們對於因緣果的體悟,無時無刻都在檢視我們對治這些現象的智慧,永遠不要讓自己的心念陷入泥沼中,要正向看待事情。在受報的同時學習體會性空,我執會少一點,煩惱輕一點,同時也要發願幫助他人從煩惱的泥沼中走出來。所以,要藉境智慧增長、慈悲心增加,往正向方向邁進,學習觀音上求下化,累積慈悲智慧的資糧,才有機會從轉型邁向轉念的道路。


生命三大事之三〜生死皆自在


瞭解了生命的兩大課題之後,最後一個課題就是生死大事。面對此一大事,師父鼓勵我們隨念與隨願往生,無論是哪一個選項,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具備信願行,除了信阿彌陀佛,要發願,要用「通身靠倒」這樣至誠懇切的心打動阿彌陀佛,這是「願」;「行」擇要發出求救信號,念佛,這是行的功課,還要鼓勵將即將往生的菩薩將念佛功德迴向,縱使到生命最後一刻,還要回小向大,這才是修慈悲智慧。


由於誰也無法知道自己臨終的狀況,許仁壽菩薩鼓勵大家,把握當下因緣努力事修與理觀,平常得練心,禪修是入門,還要廣結善緣,秉持以終為始的願力,全力以赴,拿出通身靠倒的力量,具足信願行,以至誠懇切的心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不管往生西方淨土還是乘願再來,都當立足人天善法,修解脫道,行菩薩道,累積往生淨土資糧。


聆聽了許仁壽菩薩分享的生命三大課題之後,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也分享,今年結下再度聆聽了師父對於為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的開示,再度體悟到透過利益眾生的過程可以增長慈悲智慧,提升自己。法師期許菩薩們跟著師父的教法,藉著義工平台,解行並重,修福修慧。

文.陳麗珠/攝影.張愛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