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法鼓山水陸法會講座〜華嚴壇

法鼓山水陸法會講座〜華嚴壇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講座「華嚴壇」禮請法鼓文化副都監果賢法師引領菩薩們一起進入殊勝的華嚴世界,領受佛家富貴。法師勉勵大家,華嚴世界是佛的境界,要成佛得從當下那一念開始,建設人間淨土的著力點也是當下那一念,只要把握當下為善,每個人都可創造自己的華嚴世界!

古德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殊勝之處在於文采及義理豐富,其核心有三,一是闡述佛果的不思議境界;第二個層次是闡述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則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指引善財童子信、解、行、證之路。


果賢法師指出,《華嚴經》的世界觀是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基本思想有四,
一是「三界唯心」,所謂「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強調心能造種種萬物的概念;第二是「一多相即」,指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第三,「時空無盡」,地藏菩薩為救度眾生發下的弘誓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堪稱是華嚴思想的實踐者,;第四,「證入法界」,八十華嚴認為證入法界是修行佛法的終極目標。


至於什麼是華嚴世界?果賢法師透過幾個概念來說明,其中之一是「相即相入」,描述華嚴世界宇宙萬象圓融無礙的兩種形式,由緣而起的各種事物其體性可以互相容攝,這就相即;由緣而起的各種事物的作用能夠互相滲透,這是相入。另一個是「海印三昧」,佛說《華嚴經》時所入三昧,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都同時在一心中印現出來,猶如大海湛然映現一切景象,此強調以佛眼觀世間萬物,一切都有因、有緣、有果。

不過,我們凡夫很難體證佛的境界,果賢法師以師父的開示慈悲提點,心量大,煩惱來時不易被境界帶著走。所以,遇到境界要練習將煩惱轉化成修行資糧,以華嚴世界的思惟方式來看待,凡事都是有因有緣,如此一來,生命的種種境界都會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資糧,心量也會更深更廣,受到外境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

至於華嚴的法界觀為「事理法界」,指的是從事物彼此關係看,既然每一事物都顯同一體性,相對的差別都可消除,因此,事物與事物之間便能通達無礙了。而華嚴對法界緣起的觀念則是「六相圓融」,指的是「總、別、同、異、成、壞」法界緣起的六種相狀,說明一切現象都有自身性質,但又可融會無間,完全沒有差別。


於此,果賢法師強調,華藏世界殊勝莊嚴,闡述佛的果境、菩薩的因行以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入法界品」中詳盡描繪善財童子入世間求法問道,這告訴我們,要成佛必須行菩薩道,而菩薩行的實踐之處就是人間。因此,果賢法師說,《華嚴經》與我們非常親近,包括三皈依、普賢十大願等等每日定課都出自《華嚴經》,因此,學華嚴目的是學佛的眼界、心量。


法師特別提及,其實我們就生活在華嚴世界而不自知,尤其在法鼓山擔任義工的過程中,會發現每一個活動的圓滿,都需要義工菩薩們互相協助,彼此圓融無礙才能成就。華嚴世界描述的就是重重無盡的因緣,彼此相容無礙,所以說,我們身處的環境就是華藏世界。


任何.事情都是重重無盡的因緣,所有的因緣都是同時朗現,超越時間與空間運作,像因陀羅網般,這就是華嚴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每一件事物都含攝其他事物,彼此相互攝入,重重無盡。以佛的境界而言,就是諸佛與眾生交融,淨土與穢土融攝,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此即是事事無礙境界。

若能體悟緣的妙義,可以提高我們接受事情的廣度,因此,果賢法師接著詳盡解釋四種緣起法,包括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四種緣起指的是不同部派了解宇宙生成的方式。如果知道宇宙生成的道理是因緣生、因緣滅,會帶動我們人生觀,更清楚活的價值目的是什麼,幫助我們接受生死,解脫生死。


緣有哪四個相貌?包括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法師舉例,例如法鼓山的主因緣是聖嚴師父;所緣緣就是跟師父有緣的人,例如師父從四十年前返台演講帶禪修而親近法鼓山,就是所緣緣;無間緣,則是師父住世或捨報後,不同時間來到法鼓山,蘊含了時間無間及空間無間;增上緣指的是順逆兩種。


華嚴生活如此殊勝,身在娑婆世界的我們可以怎麼修?就是活在當下,把握當下一念。果賢法師以聖嚴師父的墨寶:「為為善惡在一念間,修修福慧於方寸中」期許大家把握當下為善,要成佛就是要把握當下一念。同樣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著力點也就是當下那一念,一念清淨一念淨土,念念清淨念念在淨土,故所有的修行都回到生活中練心。


法師說,「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小善願能救世界」,造因很小,果很大,華嚴大法不是演出來的,而是佛證悟體驗的,聖嚴師父的生命歷程也是演華嚴大法,師父的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就是華嚴思想;師父對我們的勉勵:「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在在說明我們與師父是重重無盡的因緣而來,與師父的因緣非只有這一世,若與師父發同樣的願,未來也將跟著師父同願同行。


課程尾聲,果賢法師再度以聖嚴師父的開示:「我們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點,處身同一時代,結合眾人力量,共願共行。」勉勵大家,今生有因緣一起學佛,都是宿世因緣,在過去無量生中結了善緣,所以,要持續不斷的結善緣、道緣,未來生中才能延續這份好緣。

文.陳麗珠/攝影.李如鈴.溫景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