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水陸法會的修持與時代意義~禪壇

水陸法會的修持與時代意義~禪壇


4月7日安和分院清明報恩地藏法會圓滿日之際, 21世紀法鼓山水陸法會的修持與時代意義講座也堂堂進入第七回-禪壇,本次敬邀法鼓山禪修中心禪堂、傳燈院、僧伽大學講師常啟法師主講。


一開場主持人溫景發師兄言明:這次是法鼓山水陸法會講座,首次常字輩法師登場,給了現場三百多位與會聆聽的菩薩們,一種期待的情緒氛圍。然而常啟法師:「我未出家前也是常來安和分院念佛共修、參加法會、與參加禪訓班,今天來到此地有回到家的感覺。」一席話拉近了法師以及所有在場菩薩們的距離,也溫暖一顆顆菩薩們的心。


接著常啟法師謙虛的表示,來講禪壇主題,內容比不上祖師大德著作,所以是帶著分享的心情來講述,希望能切入主題主軸核心思想為論點,然後尋求展開主題架構的脈絡,以此為分享的角度,而不著重經句的解釋,經句僅用來佐證核心論述。


因此,常啟法師循序介紹了神秀大師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與惠能大師的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兩位禪宗大師的經典名句,為在場聆聽的菩薩解析,何謂「相對二法」與「不二法」。 接著以早晨及中午太陽的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指出明暗不是絕對的,還隨手以遙控器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狀,說明如果堅持了形狀就會徒起煩惱;法師請大家擧手指向自己的左邊,法師也面對菩薩們舉手指向自己的左邊,巧妙地闡述說明--其實沒有絕對的左邊,每一邊都是左邊但看自己站的位置;而人只要有了角度立場,就看不到整體。由此語間也為菩薩們詮釋了不二之法的「什麼都在,執著不在」的法門。常啓法師以深入淺出語詞,為求法若渴的菩薩們撥了雲、見了日。

在全場菩薩喜樂的微笑中,常啟法師話鋒一轉,立即揭開第二項題綱「無始無明 v.s. 本來清淨」,六祖用何方便與名目形容此不可思議的不二。從禪宗歷代大師說法沿革由"空性"到"佛性",由"佛性"到"本性",再由"本性"到"自性"。常啟法師直指,六祖壇經核心思想的根本破題就是"自性";所以說六祖用何方便與名相形容不可思議的不二,其實就是"自性不二",也稱為"自性清淨"。 法師另外以著名六祖與印宗禪師,所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的故事。印宗禪師問六祖 :「黄梅付囑,如何指授?」六祖回答:「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並加說明,人因散亂,才求禪定所以禪定是二法,因束縛而求解脫,所以解脫也是二法。更以饒富趣味的男子見蛇的故事,解釋解脫何以是二法,指稱男子見蛇是幻覺,燈亮後男子見繩,幻覺不見而狂喜,而幻覺其實根本不存在,狂喜何由,法師由此也順勢點出:生死涅槃也是二法的論述。


關於二法的故事引述精彩絕倫,常啟法師意猶未盡,再以另一個印宗禪師與六祖的故事做了說明,印宗襌師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講到此,全場聆聽的菩薩們專注表情一個個寫在臉上,法師打鐵趁熱,接著揭示:「本具佛性,不垢不淨」的壇經中心思想,而為了讓在場菩薩們更容易明白其間含意,常啟法師語氣輕快的引述人爬山的情况,並加以解釋:「人剛修行時,如人在山腳下,無始無明就如遮住太陽的烏雲白雲;而人爬上了山頂,雲在下方,發現原來晴空萬里天空本就是一片藍。爬山是修行,爬上山頂就如開悟,下山後所謂善與惡的雲已不再有影響了。」法師由此也點出: 「人是需要修行的。」

中場休息後,參與講座的菩薩們帶著歡喜的神情再度入座,常啟法師開始講起較中規中矩的壇經主軸架構,無非就是想要求得今日禪壇講座的完整性,法師為菩薩們介紹壇經的各品,如(一)惠能自傳的〈行由品〉(二)講述「摩訶般若波羅蜜」與傳授「無相戒」的般若品、疑問品、定慧品、坐禪品、懺悔品 (三)惠能接引弟子中的機緣品、頓漸品、宣詔品、付囑品 。然後是講述摩訶般若波羅蜜的〈般若品〉,其後 法師為使現場與會菩薩更能了然於心,特別就〈定慧品〉以種種平凡的生活例子,互應解釋,細微分析,足見常啟法師之用心。


最後五分鐘法師不放棄任何機緣,為大家講述了禪教一體的緣由及修悟的種種因緣如:漸修頓悟、漸修漸悟、頓修漸悟、頓修頓悟、頓悟漸修,再到法無頓漸、頓漸在己,終場前,法師提到六祖講壇經講得太好,要大家給六祖拍拍手,當掌聲響起時,常啟法師也幽了大家一默,聽到法師笑聲,當然本次講座也圓滿了!


文.蔡全/攝影.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