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圓滿~廣學善法 自覺覺他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圓滿~廣學善法 自覺覺他


安和分院《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講座於2016年5月1日圓滿,果慨法師殷殷期勉,現世所受的苦是果報,只能接受,莫在果報上下功夫,要自慶幸得人身,又得聽聞佛法,當練習動好念頭,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學習師父發願,盡形壽、獻生命,以弘揚正信佛法為己任,盡力接引大眾,只要有一個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世界就會改變。


課程開始前,果慨法師再度幫菩薩們歸納課程重點,提點我們懺文〈卷一〉及〈卷二〉明確說明修行方法之後,〈卷三〉到〈卷六〉則依次為〈顯果報〉、〈出地獄〉及〈解冤釋結〉,至於懺文為何要顯最苦的地獄果報呢?目的是希望眾生知苦,生起出離心,當我們想要離苦時,生命就會昇華了,並進一步發菩提心,希望眾生不要跟我一樣苦,因此,苦是修行的著力點。法師以泡茶為喻說明,想要泡一道好茶需要熱開水,茶葉舒捲,才會茶香滿溢。也就是,生命被「滾」過,路就會更寬,跟開小火不一樣。


另外,法師還以木頭、木魚及一尊觀世音菩薩,問問菩薩們想為哪一個?倘若想成為一尊觀世音菩薩得被槌子槌過、被雕刻刀一刀一刀慢慢雕塑、琢磨,才能成就莊嚴法相,無非是希望菩薩們了解,受苦不見得不好。因為受苦時,會想出離,會希望眾生離苦,菩提心就會顯發。「出離就是智慧,菩提心就是慈悲;出離就是無住,菩提心就是生心;出離就是提升人品,菩提心就是建設淨土。」法師說,這就是修行的核心。


隨後,法師擷取經文仔細解釋地獄受苦之相,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弒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燄,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風刀解身,寒急失聲,...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輪,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墮阿鼻大地獄中。」前述經文的啟示,除了闡述墮到無間地獄的原因之外,還要留意,每個人在命終之時不可能想要墮地獄,必然會將地獄幻化成讓亡者產生貪著的境,讓亡者迫不及待想去,這就是陰境,所以,平常要練習,境界出來不要太快反映,不要執取。


為了讓菩薩們了解臨終一念的重要性,法師特別以某一禪師打坐時,見到一頂美轎動了「我有這麼大功德嗎?」的念頭,於是,帶了引磬上轎。沒多久,山下住家小豬出生,其中一隻小豬一出生就往生,肚子有一把引磬,弟子一看是該位禪師的引磬,禪師深受震撼。藉此提醒我們臨終的境,是完全根據個人狀況變現,當宿世種子想要牽引你時,方法要用上,最好的方法是照見五蘊皆空。

不過,地獄到底怎麼形成的?無非是業感緣起,法師以懺文描述閻羅王總管獄事的源起說明,經云:「閻羅王一念之惡,便總獄事。自身受苦,亦不可論。閻羅大王,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始王共戰,兵力不如。因立誓願,願我後生,為地獄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及百萬眾,皆悉同願。..」藉此提點大眾,一個跑錯方向的願,自己也會受苦,故願不能亂發,尤其是不好的願,要解冤不容易。

既然我們過去造了這麼多業,當然得解冤釋結,懺文〈卷五〉、〈卷六〉的重點在此,並說明了業冤不斷之因,經云:「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眾生,皆有怨對。何以知之?若無怨對,則無惡道。今惡道不休,三塗長沸,是知怨對,無有窮已。」如《楞嚴經》所云:「世界相續,由眾生相續。眾生相續,由業果相續。今業冤不斷,故世界惡道皆不斷也。」這就是弘揚佛法的重要性,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因為佛法改變生命,惡道永消。為此,法師期許大家,除了聽經聞法、做功課外,還要將弘揚正信佛法的責任扛在肩上,想辦法接引大眾,只要有一個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世界就會改變。


明白業冤不斷之因之後,法師解釋怨懟的起因,就是從親起,期勉每個人要好好照顧家庭,家人與自己的因緣深厚,要經常練習如何對家人起善念,若能離親,即能離怨。還要我們學習「行菩薩之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弘誓,四攝法。」也就是以利益眾生,解冤釋結。於此,果慨法師再度慈悲提醒,我們受到的苦已經是果報,只能接受,莫在果報上下功夫,而是積極種下好的因,練習動好的念頭,發菩提心、發利益眾生的心,或做定課,誦經、稱念佛菩薩聖號,讓念念都是好的因。


解冤釋結之後,接著是〈自慶〉,幸得人身,又生中國(有佛法的地方)的確令人欣喜,懺文也書明了十五個自慶,包括「地獄難免今已免、 餓鬼難脫今已脫,畜生難捨今已捨,共住中國、道法流行、六根完具....」所以,有此身體要很歡喜,但要經常緣念三寶,如文中所說:「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慈心。愍念眾生。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悲心。救攝一切。...若使不知三寶。云何能得妙智。證無上道。」所以,每個人都要學習師父發願,盡形壽、獻生命,將生命發揮到極致。


由於修行並非自利,還要覺照眾生的需要,故懺文〈總發大願第十三〉先為六道眾生發願,希望凡夫的身口意,得諸佛身口意。「或許發的大願不容易達成,但要經常思維,思考的範圍越擴大,「我」就會越來越小,這就是智慧。」法師殷殷叮嚀大眾,期許每個人練習擴大心量,多為他人設想。


緊接著,法師說明為何需要代七趣眾生禮佛的原因?因為這些人都跟我們有關係,並引述明初高僧「八指頭陀」寄禪法師自傳,當寄禪法師修法華三昧懺儀時,出現一位金光閃閃的人,站在白山上,要他好好看看,眼前兩座白山,是誰家舊物,原來白山是寄禪法師好幾輩子輪迴所堆起來的白骨,這個故事說明,宿世以來我們一直在輪迴,眾生跟我們息息相關,如同《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明示眾生業緣關係,所有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為六道禮佛,才能怨親平等。

課 程尾聲,法師以最後一個章節的〈囑累〉叮嚀大眾,今天有因緣來聽課,學到越多,應該付出愈多。並以印度影片〈THE TREE〉期許每個人,莫以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其實,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是循環的。如果社會上,十個人中,有一、兩個人能夠抱持鍥而不捨的信念,慢慢地,這種人會漸漸增加。「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法師懇切地期盼大眾堅持心中那份菩提善念,持之以恆,努力實踐。


果慨法師也引述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以及俗語「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在在都是提點我們,品格就是無數的習慣積累,養成習慣需要恆常心,做定課也是一樣,需要慢慢養成習慣,最後內化成生命一部分,倘若沒有定課,菩提心容易退失,心易被宿世業力及外在的環境牽引。


「做定課,是練習用方法,不是目的,學習自覺覺他,才是目的,遇到境界,有自覺就會掉出好種子,協助他人自覺、清楚他人需要,就是覺他。」果慨法師在課程圓滿日殷切期勉大眾,定課的重要性,也以達賴喇嘛被外界喻為觀世音菩薩化身,每天定課達六個小時,謹記天天做定課,修行才能與生活結合,才有辦法自覺覺他。

文.陳麗珠/攝影.高麗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