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第四堂~法在恭敬中求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第四堂~法在恭敬中求


安和分院《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講座第四堂以懺文「恭聞」、「出懺文」及「讚佛偈」的講解為主軸,藉此,果慨法師以普賢十大願期勉大眾,修行當先從 「禮敬」為起始,並援引經典提點我們「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世間一切皆是緣起法,故「禮敬」的對象應擴及所有人,也涵納周遭環境、物品..,心長存恭敬心,「我」就會慢慢縮小,易得佛法實益!


經過三堂課的薰習,解行並重的課程設計讓菩薩們獲益匪淺,果慨法師分享了一段極具啟發性的生命故事,談及僧團法師在海外弘化期間前往關懷某一越南家庭,資優妹妹因智障哥哥骨髓捐贈喜獲重生,卻依舊習氣不改,無法待在有智障哥哥的家庭而再度離家,最後不幸往生,僧團法師有感而發:「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跟我們都有關係,若想將討厭的人抹掉,其實是將自己存在的價值抹掉。」也就是,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的人,都是生命的貴人,一個都不能刪,若想要切斷這些因素,生命存在價值也跟著消失。


藉由上述的故事,果慨法師慈悲提點,當我們遇到困難,都希望遇到貴人,但貴人只能幫我們一下下,無法改變我們的生命,若心態行為不改變,終究會隨業力浮沉。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觀念不改、行為不改,業力不可能改,故生命的貴人其實是自己。我們一定要練習自己做自己生命的貴人,依照佛法行持,藉由利益眾生,當別人的貴人,當自己的貴人。所以,最上供養是想辦法讓眾生有力量改變他的生命。


怎麼改變呢?「一是,以身示法,你怎麼做,對方就跟著怎麼做;二是聽經聞法。」果慨法師鼓勵大家,並解釋「供養」,並非僅僅給予他人好吃食物,或好看的物質,最上供養應該讓所有人都當自己的主人,接引大眾來學佛,以佛法來改變生命,如此做,你就成了別人生命的貴人,然後讓他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貴人。


接著,果慨法師就「恭聞」、「出懺文」及「讚佛偈」三大懺文主題逐一講解,
所謂「恭聞」就是恭敬聽聞,恭敬是入道要門,印光大師也說,「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所以,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法師提點,有一分恭敬心,「我」就會縮小一些,故《梁皇寶懺》一進入儀文,就是「恭聞」,而且只有維那唱,目的是請拜懺大眾恭敬聽聞之意。


至於什麼是「聞」?《華嚴經》云:「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聞經論之所宣揚,或聞知識之所開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之謂聞。」「聞」對修學佛法很重要,尤其娑婆世界眾生聽聞佛法多仰賴耳根。再者,依《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云:「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知,「聞」與「思修」連結,光是聽聞,常是左耳進,右耳出,故聽聞後當思維,看到的、聽到的佛法,就不會停在表象。「修」,則是實踐,但沒有一定該怎麼做,前提是搭配正知見且對眾生有益。


懺文在「恭聞」之後,則是入懺,其結構為「讚佛功德、標明進度、拜懺心態、為何拜懺、請佛加持」等五個單元,與「出懺」邏輯架構相同,儀文內容分別為「讚佛功德、儀式已圓、功德回向,業障永消,囑累用功。」法師再度對「讚佛功德」的儀文安排說明,諸佛不需要我們讚嘆,為了闡揚諸佛如來的功德,用以鼓勵眾生信佛學佛,所以要讚嘆;同時也為督促自己努力行菩薩道,必須闡揚佛的功德,讚嘆佛的三德,包括恩德、斷德及智德,以此勉勵自己精進,佛法才能因我們的努力而源遠流長。


另外,果慨法師也介紹了懺文種類,包括第一類以經文或懺文為主,當中輔以佛 名或菩薩名為主。如梁皇、水懺等。第二類則以稱佛菩薩名號為主,懺文為輔, 如五十三佛懺、八十八佛懺及千佛懺。第三類則專指天台系統之懺法,如法華 三昧懺、大悲懺、方等懺等。不管那一類,法雖有三種,但行在一時,每一個懺法都蘊含事懺及禮懺。


其中,第一類懺文重點是禮佛,為何用拜佛來修懺,根據《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云:「曾所造作業障罪者。云何懺悔。當得除滅。佛告天帝釋。……造諸罪者。應當策勵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口自說言。歸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此,將禮佛與懺悔法門相聯結,再度彰顯,禮敬諸佛乃是求法之始。

為何要禮佛?果慨法師指出,佛教中之普賢十大願行,第一願的禮敬諸佛,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先從「禮敬」這一項開始;而《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見任一眾生都會邊拜邊說:「吾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更是「禮敬」的最佳典範。或許有人會問,佛已經入滅了,禮佛就是禮佛像嗎?對此,法師依原始佛教〈象跡喻經〉︰「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以及《佛說大乘稻芉經》:「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即法,即能見佛。」解釋,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也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緣起法,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眾緣和合,禮敬諸佛並非禮我們看到的經書、佛像而已,如同我們為何禮敬聖嚴師父,因為師父也是緣起法,依此,每個人都是緣起法,就連杯子也是,麥克風也是,所以,對人要禮敬,對所有東西要愛護,因為佛經告訴我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不過,《梁皇寶懺》儀文怎麼禮這麼多佛名?此乃據《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誦上藥王藥上二菩薩呪。亦當敬禮十方佛。復當敬禮過去七佛。復當敬禮五 十三佛。亦當敬禮賢劫千佛。復當敬禮三十五佛。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故《梁皇寶懺》禮佛數量高達2025拜以上,於此,果慨法師特別解釋,懺文「又復皈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這句話是佛號,非經文,這是從事懺進入禮懺,應該要頂禮,指的就是前述經文中的「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可能是唱腔之故,一般禮《梁皇寶懺》都沒有拜。


那麼,禮拜的功能有哪些呢?至少有五種功能,一是求感應,希望消災免難;二是求懺悔,在三寶之前承認錯誤,願意承擔一切責任,希望此後不再犯同樣錯誤,希望 三寶幫助他、證明他增福增壽增智慧;三是表感恩,感謝修學佛法而得離苦的利益;四是求安心,使心能安定、平靜、統一,得禪定開智慧;五是不為什麼,什麼該怎麽做,就怎麽做。果慨法師以黃檗希運在佛殿上禮佛,與唐宣宗當時在寺中做沙彌的對話勉勵大眾,禮佛,當無所求!


同時,果慨法師也教導我們禮佛方法,真正的拜佛是非常平靜,非常清楚地心隨身拜;拜佛時,心無二用,只有集中注意力於拜佛的每一個動作上。沒有心中所想的念頭,只是全神貫注地做拜佛這樁事,這便是修行的方法。法師還分享自己拜佛而得身心安定的利益,並介紹韓國畫家每天千拜,連續二十二年,最終克服腦性麻痺,鼓勵大家多多拜佛。


此外,果慨法師也殷殷叮囑,修持懺悔法門的重點不是擺在做錯什麼,若僅停留在「我做錯什麼」,這樣無法生活,應該是清楚所有的事,但不受影響,這才是中觀;修學佛法也不可能瞬間調整,而是如同鐘擺,一開始擺幅度大,漸漸越擺越小;或許,剛開始覺得有框框阻礙,甚至覺得是框框太小,其實是裡面的「我」太大,只要慢慢練習運用佛法,精進用功,久而久之,「我」沒了,框框也沒了,就是進入「無我」。


因此,法師期許大眾,每個人都要學著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當義工就是來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並將體驗到佛法與他人分享,這就是法鼓山存在的目的。

文.陳麗珠/攝影.孫承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