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第三堂~以「無住生心」供養、迴向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第三堂~以「無住生心」供養、迴向


繼懺文「首讚」之後,2016年4月3日安和分院《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講座第三堂以介紹彌勒菩薩兜率淨土及迴向文的講解為課程重點,果慨法師再度慈悲提點,無論是供養或迴向,應以「無住生心」為修持要領,切莫以正報修依報,當以難得的人身利益眾生,修練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這就是成就佛道的殊勝行!


進入新課程之前,果慨法師再度以聖嚴師父的法語:「佛法殊勝,知者不多,用者太少」勉勵大家修學佛法的重點在於實踐,若能如實修持,法已在生命中運轉。因此,懺文「首讚」所闡述的十供養,無非是期許人人廣修供養,這也是大乘佛法的心要。


莫用正報修依報


所謂 「供養」,依大智度論所云:「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 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線缝衣,缝非針也」,意指,只有布施而沒有捨慳貪煩惱,開三善門,非福德。所以,要以不貪、不瞋、不癡,來修一切善法,才是福德。
果慨法師說,前述經典意在勉勵我們,布施的同時,若缺乏覺照力,「我」會越來越大,故莫用正報修依報。


「正報就是身體,可以修行成佛道,若用身體做培福報的好事,祈求讓生活不虞匱乏,卻無法提升人品,是「用正報修依報」,非常可惜。」果慨法師的提醒猶如醍醐灌頂,希望我們經常起善念供養他人,也要幫助別人起善念,如果我們的供養,造成對方生起貪念,此供養不做也罷。因此做任何一件事,假使沒有辦法讓自己提升,只是修福報,師父諄諄教導我們提升人品,是希望引導大眾邁向解脫,勉勵我們建設淨土,就是修慈悲,也是無住生心的修持。


無住生心修供養


藉由「供養」,果慨法師再度闡述佛法的正知見有其次第,五乘共法講因緣果,舉例來說,「我供養你,目的是希望自己未來過的好」,這是修持人天善法;三乘共法修空觀,就是解脫煩惱,比方「我的東西太多,拿出來供養他人,供養的原因是不希望自己東西太多」; 大乘佛法的修行則是中觀,所秉持的立場均以利益眾生為出發。


果慨法師進一步解釋,第二堂課以禮物供養大眾的練習中,若細細覺照,會發現從禮物的挑選就是修行的檢視,挑選的過程,難免會留下自己需要的,供養出來的禮物經常與自己關係不深,雖然,這也是練習供養,只是,心有所住,菩提心也就難以生起。所以,不妨勉勵自己向上向善提升,練習以禮物為媒介,在送禮供養的同時思考對方的需要,利他的心不斷生起,就是無住生心,即是中觀。


藉著送禮可以體驗三輪體空之妙,施者、受施人、以及所施之物雖然都有,卻無我執,佛菩薩度眾生連命都捨棄的原因,就是無我執,心心念念均為眾生的需要。果慨法師期勉大家經常起善心,日積月累,遇到任何事情,自然而然生起利他善念,智慧也會源源不絕顯露,「大智從大悲來」其意在此,而且,從布施、供養練習無住生心,可直至成佛。

為了讓菩薩們精進修行,果慨法師藉由量化數據解釋跬步千里之意,勉勵大家修行不進則退,需要持之以恆,付諸實踐,每天堅持一點點,可以看到轉變,切莫以為每天退步一點點無妨,日子一久,差距驚人。


接著,課程進入彌勒法門的介紹,在各卷懺文的迴向文中均涵納兩個讚偈,先是迴向兜率淨土,後則迴向法界。法師首先解釋迴向的四個層次及次第,包括迴己向它、回凡向聖、回小向大、無上菩提,其中,後後勝於前前。有了迴向心的人,就是慈悲心的展現,心量大,人品自然提升,因而迴向與供養所要表達的理則都是無住,由此可見,懺文的儀軌在在處處無不提醒拜懺者無住生心,菩薩道就是這樣修的。


彌勒菩薩介紹


另外,在迴向讚中「消災增福慧(脫苦生忉利),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受記」引導大眾發願求生兜率淨土,那麼,兜率淨土與西方淨土有何不同呢?聖嚴師父解釋,兜率淨土是所有修菩薩道者的居所,也是蘊孕佛的地方,因此高僧皆發願前往。至於彌勒菩薩修行特色呢? 彌勒譯為慈氏,名阿逸多,稱為慈氏與其因地修行有關,什麼是慈?就是施以安樂,使眾生歡喜快樂,帶給人類希望,光明與和平。

對於彌勒菩薩的介紹,《楞嚴經》云: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彌勒菩薩「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因此,佛陀雖晚彌勒菩薩晚四十劫修行,卻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還授記彌勒菩薩成佛,其原因就是,一個是在苦的環境修行,另一個則是在好環境修行,可見,難行道易成佛。故果慨法師提點,生活富足者,修行不容易得力,福報太好有福障,為免下生其它道,我們應常思維利益眾生之法,多回饋社會。


從經典看來,彌勒學佛的歷史的確比佛陀長,不如佛陀精進,在佛陀座下出家後,卻不與小乘為伍,而與文殊、普賢、觀音等大菩薩同事,又有佛陀予以授記,次當作佛,到底為何?根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對於比丘們的疑問,佛說:迦葉!譬如穀麥,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苗葉,開花結實,那是「從本」 際,無始已來,無有是處,絕無可能的。由此點出,在人間修菩薩行的典範,是不斷煩惱,悲心殷切,像彌勒菩薩一樣慈之予樂。


果慨法師說明,菩薩道的修行絕對不能煩惱斷盡,生死不再起,怎麼接觸眾生,就像穀麥種在空中,是不可能的事,穀麥一定得栽種於泥土,泥土猶如煩惱,有煩惱才能練習運用佛法。於此,彌勒菩薩無疑地做了最好的示範,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重點是慈悲心。雖然世間是因緣和合而現的假相,佛陀看到眾生沉淪苦海,仍從空入假的原因,只因那份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

不過,慈悲心、菩提心相當抽象,必須仰賴媒介,比方禮物或義工,藉此展現這份心,當義工就是很好的方式,其下手處得先從家裡著手,一旦發現心態需要調整,再回到道場當義工,倘若能當好家裡的義工,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這就是聖嚴師父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是安身、安心、安家、安業,一切從自己出發,從家庭、從職場下手。


為了菩薩們明瞭正確的修行方向,果慨法師再度以僧團法師向其表達習氣深重無法修行的例子,說明習氣是累劫累世形成,非短時間可以轉變,故修行的重點不是光想著自己,而是時時生起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思考自己怎麼讓眾生獲益。舉例來說,每個人就像一只杯子,若修的晶瑩剔透,美的讓人不敢用,也只能供起來,如同二乘人。若有個缺角,不甚完美,杯子的功能反而會變得很大,喝茶、喝湯....,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杯子,或許不完美,卻可以傾全力讓他人使用,這就是菩薩道,所謂菩提覺樹,眾生是沃土,離開眾生,無法修行。


除此,彌勒菩薩於龍華三會說法時,聽法者全都證阿羅漢果,是因原始經典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事實上,彌勒菩薩並非只讓眾生證阿羅漢果,所以,彌勒菩薩總計三會的說法中,高達280億人證阿羅漢果,不見得如此。畢竟,諸佛成佛只因一大事因緣成佛,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絕非阿羅漢境界。無論如何,從佛教大小勝經典來看,除了佛陀,彌勒菩薩是唯一一貫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薩,確是值得大眾學習。


兜率淨土特色 近、易、普及


至於彌勒菩薩住的位置?依《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優波離尊者問佛陀: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佛答,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
兜率陀天分為二處,其一為內院,為補處菩薩說法處;外院則是一般天人居處,享受五欲之樂。果慨法師解釋,外院因日子過於安樂,可能會忘記修學佛法,富貴修道難其因在此。佛陀說法是希望幫助眾生離苦,苦的體驗不夠,想讀得懂經典,不太可能,原因是與佛所說的法不相契。


再依《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可知兜率淨土的特色有四,其一,凡往生兜率淨土者,能面見彌勒菩薩為其說法,使他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這裡出生快,聞法快;其二,兜率淨土好似一所大學校,主要活動是聽經聞法。除了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外,還有天女、樂器、樹聲、水聲等各種聲音演說妙法。其三,往生兜率淨土(內院)者,將來隨彌勒下生人間,共同建設人間淨土。其四,往生兜率淨土(內院)都是蓮花化生, 無男女淫欲之事;外院的天人則屬凡夫。

於此,果慨法師持續深入解析,兜率內院與西方極樂淨土同是補習班,未來都是來到人間度眾,共創人間淨土才是彌勒菩薩的重點,與聖嚴師父「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謀而合,至於怎麼建設人間淨土,就是提升人的品質,顯見師父所思所行與佛陀、彌勒菩薩一致,跟著師父的理念精進,我們也與諸佛、諸菩薩、歷代祖師同願同行。


那麼,彌勒菩薩下生時的人間到底何等模樣? 彌勒下生成佛,是世界大同,佛法興盛的時代。依《彌勒下生經》所云,那時人壽極長,國土豐樂,四季調順,人民身無病苦,人心皆同一意,言語統一。轉輪聖王出現,以十善正法,化治世間,珍寶自然發現,土地平整如鏡。就像禮運大同篇所描繪一樣。彌勒下生,在龍華樹下成佛,不斷的宣揚佛法,救度無數的眾生。凡在龍華法會見佛聞法的,都不會受物欲的誘惑而墮落。有的能生人間或天國;有的能修出世法,解脫生死;能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修福修慧,學大乘法而將來成佛的,也不少。這就是龍華三會殊勝處,著實令人嚮往之。


怎麼做,才能往生兜率天? 根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述,如能歸依三寶,孝養父母,供佛及僧,多修慈善事業,再懇切發願:「願我來生,見佛聞法」。同時,經常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那麼,來生會先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等到彌勒菩薩到人間來成佛,就會跟著到人間來弘化。


對於彌勒淨土法門的殊勝,果慨法師引述印順長老的話,說明近、易及普及是許多祖師大德發願上生兜率天的原因,所謂近,指的是地點近、時間短;易則是只要皈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發願往生...等等即可滿願,而且,只要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這就是上生兜率天的普及之處。菩薩們要往生兜率天或極樂世界?法師說,如同橘子與蘋果,無法比較,發願去哪兒,尊重個人修行自由。

課程最後,果慨法師解釋迴向文中第二個讚偈「迴向四恩并三有」的意涵,無非是再度闡述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人來此世間一是還願,二是報恩。該怎麼報恩?聖嚴師父說,恩惠像流水,自上而下,順向而行,感恩的方法,便是順向往前推動,就是承先啟後,把從前人處所受到的恩惠,再施予後人綿延不絕。
而今,師父捨報了,我們可以將對師父的感恩回饋到眾生身上。


至於迴向文的「三有」,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之中皆有生死,如《法華經》所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因此,果慨法師以《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勉勵大眾,將拜懺所修功德迴向擴增到法界,將可成就佛道,其緣由在於,迴向法界是從「事」迴向「理」,是無我的智慧學習,平等的慈悲的修煉,增長菩提心的同時縮小自我,是無住生心,慈悲智慧具足,故能畢竟成佛。


果慨法師殷殷叮囑,佛法以人為主,佛陀在人間成佛,修學佛法當以人為重點。所以,莫小看自己的力量,社會淨化其實來自於每個人對社會多一點點的關心,我們當抱持著利他的本懷,廣修供養,向他人化一個得度的因緣;懷著慈悲心,將所修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既是自我人品的提升,更是建設淨土的菩薩行!

報導:陳麗珠 攝影:周淑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