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的力量》講座第三堂~無法之法.無我的心靈陪伴

《心的力量》講座第三堂~無法之法.無我的心靈陪伴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美麗小山村的情景令人怵目驚心又不捨,事隔多年,長年在當地安心站服務奉獻的常法法師及黃憲宇菩薩於2014年9月21日受安和分院之邀,來到《心的力量》講座第三堂的現場分享陪伴當地菩薩的點滴,強調關懷助人的指南當抱持無我的態度,除了得放捨自我的框架,捨掉身體的舒適圈,捨掉心理的舒適圈,也要放掉想要「do something」的想法,細心體察他人的需要,耐心等待、適時關懷,隨緣盡份,盡份隨緣,這就是無我的心靈陪伴,不僅能增長自己的悲心,也能感動他人,陪伴每個受到創傷的生命都有力量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我們看見他人陷入煩惱或遭逢苦難,總會生起關懷的念頭或展開助人的行動,但,什麼才是恰到好處的關懷呢?什麼樣的協助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呢?為此,安和分院《心的力量》的第三堂邀請到曾任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的常法法師以及曾任職於法鼓山甲仙安心站的黃憲宇菩薩現身分享,並透過主持人吳如珊菩薩的訪談,在一問一答之間,讓在場的菩薩了解兩位多年來從事關懷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無我的心靈陪伴所展露出來的慈悲智慧。


常法法師首先分享了在小林村陪伴當地菩薩的點點滴滴,強調關懷助人的工作是漫長的過程,為了菩薩們願意來參加活動,應以融入當地文化為優先,耐心等待,因為「等待,才能換來信任」,當對方願意打開心門,雙方才可能交流。憲宇菩薩也分享,應允小林村的關懷工作後,法師僅以「什麼也不做」作為關懷當地菩薩的指南,這句話如同話頭一般,需要細細體會,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關懷陪伴就是以對方需求為要,以一顆是無我的心,才能化解「心中想要做什麼的慾望」,也就是聖嚴師父所說的「自我消融」,唯有放掉自我,回到無我的價值,才會減少陪伴過程的期待。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學習無我的陪伴呢?常法法師以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觀點說明在學習無我的關懷之前得先「解構」,意思是指破除原本認知的框架。法師以自身經驗分享,我們常以為幫助一個人好像要do something,才表示有貢獻,但是,當自己在安寧病房實習以及看到八掌溪事件時,卻發現自己所學的助人技巧使不上力,後來到法鼓山慈善基金會領職,逐漸體會到,助人工作者自己本身解構到什麼程度關係著工作成效,解構你所有的認為,破除執著,這就是無我之法。


常法法師進一步說明,當我們釋放掉do something的念頭之後,該作的事就是細心體察眼前這個人需要是什麼,隨後再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此時,生命就可真正的交流。這樣的觀點,看起來沒什麼專業,卻是無招勝有招,因為,當我們嘗試放捨原本的設想,便容易清楚對方真正的需求,對方也會慢慢感受到關懷者的真心與誠心。

至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無我的關懷,常法法師說,我們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講「這樣做是為了你好」等等話語,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親自己的設定,不見得是子女真正的需要。雖然放掉自我的關懷學習不容易,尤其是對至親,為此法師特別以小林村一位小菩薩畫感恩卡的過程,小菩薩的阿嬤總覺得孫子頑皮亂畫,細問小朋友的想法後,發現畫中表達的盡是感謝,以此提醒大家若想要關懷他人,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等到關懷夠了,對方準備好了,才能作提升的工作,對親人也是一樣,當先有關懷,接著才是教育。


黃 憲宇菩薩也分享,畢業後從事中輟生輔導,方能領受師父所說的「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的真諦,也成為促使日後擔任社工的原因,而在多年的關懷經驗中,自己體悟到若想要協助他人,首先要具備同理心,願意開始理解別人,看見別人的需要。其次是願力,並且是「無我」的願,如此,關懷他人的過程就不會期待關懷者的行為表現,遇到境界,也不會顯現出老師教學生的樣子,尤其對生命受到創傷的人而言,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重新找回對人的信任,在小林村期間被小朋友攻擊、罷看電影....,諸如此類的境界很多,因此,長期的陪伴、等待、包容是必然的歷程。


所以,關懷陪伴當中有一項很重要學習—感同身受,常法法師解釋,所謂的感同身受與個人敏感度有關,若將此特質放在自己身上,就是自私,若轉移到別人的需要上,就成為助人過程的工具,當敏感度從自我轉移到眾生身上就變成妙觀察智,這個智,就是無我的智慧。怎麼學習呢?法師以緬甸勘災的經驗分享,首先要放捨對身體的框架,放捨身體舒適圈的執著,第二步則要放掉心裡的舒適圈,無論他人怎麼對待,都要放捨,唯有心理空出來,才有可能體會眾生的需求,這也是四攝法的「同事」,意思是先讓自己同於對方,接著再讓對方同於自己,先包容尊敬對方的狀態,如同師父說的,我們不是去感化別人,是感動別人,只要不斷對自己功課,一定會散發感動人的力量。


不過,在關懷助人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挫折,我們該如何看待?常法法師分享,對於眼前的境界要學習深入觀察,當助人成效不彰時,要提起因緣觀,把握聖嚴師父的八字箴言,「隨緣盡份,盡份隨緣」,隨順因緣,努力幫忙,努力過後要學習盡份隨緣,這樣就不會耗竭,不會自責。黃憲宇菩薩也以師父開示的三個因緣觀--「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與菩薩共勉,當下因緣不具足就學會放捨,可以把握時就積極努力,在隨順因緣之中,不放棄並展現積極正向的力量。


講座尾聲,常法法師期勉每個人學觀音、做觀音,當有人需要關懷協助時,能夠做他人的觀世音菩薩,守護眾生;黃憲宇菩薩則祝福大家,在關懷人、陪伴人的過程中,能像雲水一般,不著相。有了常法法師及黃憲宇菩薩分享與祝福,我們不妨在陪伴家人或是幫助他人時,多多練習放捨掉自我的框架,學習以無我的心貼近對方的需求,這樣一來,必定可以適時給予對方溫暖的關懷,彼此共同成長,
讓每個人心中那道智慧的陽光都能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閃耀出美麗的光芒!

文.陳麗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