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209《安和福田班》第七堂~心的教育大普化

10209《安和福田班》第七堂~心的教育大普化


「發菩提心」的意思是什麼?「菩提」是覺的意思,如何能覺悟?把自我中心淡化、再淡化,也就是自我消融。聖嚴師父說過,發菩提心就是自己為眾生設想,為他人奉獻,不是有任何目的,也不一定什麼時限。從現在開始到永遠,為他人設想,為他人貢獻。法鼓山推動大普化教育,就是要透過種種的方式來淨化、感化人心,普及佛法對社會、大眾人心的淨化及風氣習俗的淨化。


好心,好世界
時光飛逝,轉眼間安和分院福田班的課程已上了大半年,經過數個月佛法的薰習,菩薩們在解行都有豐富收穫。2014年3月8日,法鼓山安和分院10209福田班進入第七次課程,開場時班導師常嘉法師分享了中山精舍快樂學佛人,ㄧ位原本是基督教徒的學員,因父親過世時要求他兩年內誦720部地藏經,因而開始誦經、接觸法鼓山、了解佛法的歷程。常嘉法師問了在座菩薩,從遊客、香客、信眾、法師,你們是屬於哪個階段? 想要出家的請舉手。舉手的人不多、現場立刻爆出一陣笑聲,法師勉勵大家在成佛路上好好發願。


這堂課禮請了普化中心常用法師,講授法鼓山大普化教育的精神和內涵。常用法師說,到了第七次課程,本以為出席的應該會零零落落,但ㄧ走進來很歡喜,因看到現場還是滿滿的人,讚揚大家在起霧又下雨天氣仍能來上課,散發的正是精進修行。他也分享到進入禪修、較深入過修行生活後,對佛法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來自香港,對於台灣佛教的興盛,特別有感觸,也勉勵現場菩薩很有福報,要感恩把握機緣好好學佛修行。


積極入世的態度啟蒙心靈,接引大眾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常用法師以師父的話為大普化教育精神做了詮釋,「不用每個人都是佛教徒,但是如果能夠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上,這樣就很好了」。這也就是法鼓山大普化教育希望發揮的功能,因此,大普化教育特色,內容多元適應各種不同佛法,解行並重、雙軌並進、學習不偏廢。涵括二大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運用傳統佛教各種修行活動,賦予大普化的使命及教育的功能,進一步推廣法鼓山的理念。第二個層面,則是運用現代文化的各種活動,賦予教育的功能,用它來提昇自己的人品,影響周遭的社會環境。


為了普及佛法對社會人心及風氣習俗的淨化,法鼓山致力推動的大普化教育,包括禪修、念佛、傳授菩薩戒及八關戒齋、講座、文字、音聲、影像的出版,以及各種儀典、營隊、課程等,希望透過種種活動,對社會大眾提供佛法的教化。目前法鼓山推動大普化教育的單位有:禪修中心、普化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國內外弘化據點。


佛法無遠弗屆,傳統創新攏嘛也通
考量社會大眾的需求,法鼓山各分支道場除了有傳統的法會共修之外,也有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禪修課程;另外,因應現代人生活而舉辦各類講座;有分齡課程、營隊,也有全家一起參與的活動,也有創新型態,有數位學習、網路教學包括心靈環保學習網、Youtube、法鼓講堂、網路電視台、智慧隨身書App等,種類不勝枚舉,無非是透過各種方式接引菩薩們親近道場,以佛法薰陶普遍大眾,提升人間的精神領域。

法鼓全集:人生導航、修行的指南、智慧的寶藏
另外,常用法師也簡介了師父的法身舍利–法鼓全集,總計252本的著作涵蓋教義論述、佛教史類、文集、禪修、佛教入門、經典釋義、生活佛法及外文等等,為了讓大家在學佛路上適時運用,常用法師不僅進行初步的解說,還慈悲地特別標出哪些書是菩薩們必讀的法寶,舉凡《正信的佛教》、《菩薩戒指要》、《禪的體驗》、《歸程》、《美好的晚年》…,每一本著作既含藏佛法的理論,也是行門的實踐,希望菩薩們將師父留給我們的法寶當做自己的寶藏,抱持「身在福中要知福」的態度來修學佛法,自己受惠於大普化教育之餘,還要行菩薩道,廣為宣揚。


除了著作之外,師父也為我們創造諸多學佛因緣,營造薰習善法的環境,為此,由班導師常嘉法師為大家說明法鼓山的學習資源。法師說,無論是古代祖師大德千辛萬苦留下的大寶藏,或是師父留下這麼多的佛法、著作,解行並重教導眾生,將佛法和生命作結合,為我們留下這座大寶山,但要如何挖寶怎麼去尋找,法鼓山的學習資源,就是很好的媒介平台。它有實體、虛擬課程;有入門的讀書會,也規劃了佛學初階班、福田班等基礎課程,如此多種類繁多又不限時間空間的學習環境,無非幫助菩薩們在八識田中種下善種子,讓菩提種子發芽茁壯,面對困難挫折時,有方法可以調伏煩惱、轉化煩惱,最後能出離煩惱。


做個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
不過,當我們透過共修或者課程聽聞佛法後,最重要的是將其落實於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當義工就是實踐佛法的方法之一。常弘法師以師父的叮嚀來勸勉大家,希望每一個學佛的人要從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作為起始點,而擔任義工就是學習培福、結善緣的最佳方式。法師以佛陀為其弟子阿那律穿針故事說明,即使福慧圓滿的佛陀仍然持續培福種福,勉勵身為凡夫的我們,修行從小事著手,累積小的成為大的,要把握當下植福培福。師父說過,盡心盡力盡可能的學習,廣種福田,就是廣結善緣,悲田淨田學了之後,做給別人看,積極一點,若因緣還沒有成熟時,還可以促成因緣的成熟。

種福田的菩薩
擔任義工二十餘年的林素珠菩薩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因為閱讀師父著作,於是每週從宜蘭坐車到農禪寺,參加禪訓班,自此與法鼓山結下不解之緣。一九九二年六月,素珠師姊抱持將法鼓山理念推廣至宜蘭的信念,運用自己經營托兒所的園區空間,開辦第一屆的禪訓班,就這樣,法鼓山走入了宜蘭。在多年的義工生涯中,難免遇到挫折,卻因跟隨師父前往大陸進行尋根之旅,看到師父領眾的智慧,體悟到非道能弘人,而是人能弘道的真諦。


一路走來,家庭、事業都曾陷入瓶頸,林素珠感念佛法讓她變得柔軟、謙下,「最大的轉變就是更懂得用寬容、接納的心,來面對所有的人事物,尤其知道自己的改變並不容易,就不會把自己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學員們從林素珠菩薩的身上,看見萬行菩薩難行能行的精神,以及盡心盡力、不卑不亢的態度,讓她心中的那畝田,繁花盛開。

一個人生起善念,影響他人,層層擴大,世界將因此而改變!
佛法的好,菩薩們經過七個月解行並重學習,已有所體會,班導師勉勵大家要將課程上的實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樣佛法才能和生命結合。課程最後法師並介紹安和分院新上線的雲端牌位,結合「慈悲觀」修持與「三檀等施」觀念的「雲端牌位」,邀請大家上雲端寫牌位,將對親友與世間的祝福,化為對三寶的護持、供養,化為「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實際修行,層層放大自己的心量至無限,個人也能將「大大的我」消融為「小小的我」,到最後體會到「無我」的智慧,才是回歸佛陀本懷的佛事。透過「雲端牌位」,匯集每一個人的慈悲心,一起來改變這個世界。

文.張曉華/圖.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