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第92期第5版


 

自 覺 覺 他

◎果谷法師◎



  由於在美國對西方人弘化,自然會對美國的文化及思想非常關心。基本上,人本主義已完全滲入現代美國文化的思想主流,而這種思想,在無意中會影響我對佛法的體驗及認識,在思想的經驗上會有相交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聖嚴師副教授禪法的修行中,在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的模式裡,自我認識過程是極為重要的。在這方面,對於不同文化的思想,再第一個階段是有助於佛法的弘揚,並給予再次的詮釋;佛法本無定,是活潑的,無礙於一切世間人本科學所證明的事理;事實上,這已經都含攝在佛法中了。佛法對各時代的適應性,能展示出法的活力,雖然各其佛法的教義不能充分表達佛陀的真諦,但卻可取得新的方便利益眾生,這是佛法的精神。


給自己多一點空間


  一年前,我在台北農禪寺的僧團裡,曾上了一堂由楊教授所講的課程,課後和楊老師談得十分投機。在談話中,知道她將去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攻讀教育心理博士。在我回美後的一年裡,偶而也會跟她保持聯絡,最近得知她博士學位的學分將完成,而其研究會在今年七月初告一段落。

  所以,在這樣難得的空檔中,我邀請她在七月十一及十二兩日,來為紐約法鼓山東初禪寺會員及常來眾們,做一個屬於內部成員的訓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如何用新的角度,來協助會員們溝通、協調、自覺的能力。

  事實上,佛法的認知及體驗,甚至於生命的體驗,透過自覺,才能了解自己對身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感覺及解釋,就是對自覺非常好的一種入門;自覺,更是肯定自我、成長自我的要領。因此,事前在跟楊老師談到課程內容時,特別強調會員們對自己的感受,從對事物的解釋、分析、觀察、練習,給予自己多一點空間,達到將自覺用在溝通裡,使溝通作為認識自己的工具或是成長的機會。


打開心扉,認識自己


  楊老師設計不同課程的內容,來引導學員們學習的過程,使大家對自我認識有一個新的認知,對於自己的種種需求及扮演的角色,有一個練習的機會。課程中,經常會分為若干不同性質的小組,經過一天多熱烈的討論之後,每位會員都表現得很活潑、很歡喜。同時,我相信這樣的上課方式,會讓許多人感到驚奇,並且反省以往待人處世的模式。這種面對面近乎於解剖的溝通方法,是需要勇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這也是來自於楊老師的信任。這些觀念與佛法相近,由於在不同的因緣下,由不同的人講出,會有不同的效果及新鮮感。

  楊老師平易近人的教導方式及她本身的個性,能感受到她對學員們是那麼地關心,並且是用「心」在陪著大家一步一步的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她以這種不傷害、不勉強的方式,很自然的使大家接受這樣的敏感過程。在長達八個半小時的上課時間內,每一位都能打開心扉,同時開始深入地認識自己,專家就是專家,她還掌控著大部分人的脆弱纖細的部分,使其展現,而又能自然地將它們毫無傷害的在深沉的內心世界中,轉了一圈又出來了。

  不過,自覺還是要透過自己的練習,有的人很難以這種方式,來達到自我的成長目的。有的時候,某一類的人是需要以實際的行為,來解除心結;又有些人,是要配合禪坐再加上自覺內省的方法。經過楊老師的介紹,知道有些傑出的心理學者,在他們晚年六、七十歲時,開始有了靈修的練習,配如禪坐、靜坐。事實上,他們所開創的學理,卻是他們自己走出來的心路歷程;在其空寂的生活領域中,達到佛教所說內外統一的境界。


在空寂和互動中自覺覺他


  事後,楊老師特別多留了幾天,這是為了能更深層的了解佛法,並且將她所知道的、體驗的心理學與我們分享。在幾天中,的確也奇妙的發生了一連串特殊的事情,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和我對談了佛教的因、緣、果及業力的道理,並且談到人類生存焦慮的原因,同時,彼此也分享了這種人類在自覺的過程中,與其他世間萬物的互動關係。

  在個人自覺覺他的過程中,無論是心理學家、哲學家或者是修行者,當他單獨地在心靈的道路上漫漫行走時,在他與眾生互動接觸後,以及在自己靈修的體驗中,很難以表達內心深處空寂的意境。而我認為,人就是在這種空寂和與人互動的中間生存,而走完自覺覺他之道路。

  在交談中,楊老師對意境也有所體會,並且引用一首王為的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來與我共鳴。事實上,無論是佛教徒在修心的過程中,都有相交之處。

  在現代社會裡,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世間的善法,在不同的社會中弘通佛法。我們不應該被舊的思維模式及方便所約束,應不斷使活潑的佛法,重新的適應及開展。

(果谷法師口述,姚世莊筆錄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