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5期 2015.05.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寶雲寺大殿佛像由各界代表共同揭幔,為法鼓山中部教育中心揭開弘化新頁。揭幔代表左起:法鼓學校財團法人董事廖龍星、群園事業機構董事長呂崇民、寶雲寺籌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嘉琪、臺中市長林佳龍、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建築師陳邁、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寶雲寺建築師黃明威。 (鄧博仁 攝)

中臺灣教育中心 寶雲寺弘化展新頁

接續舉辦祈福皈依大典、梁皇寶懺法會 祈願「寶雲光明,成熟眾生」

▲三月二十八日下午的祈福皈依大典,共有一○三五人求受三皈五戒,發願成為快樂學佛人。(李東陽 攝)

▲四月四日下午,寶雲寺於臺中市政府廣場舉辦瑜伽焰口法會,將禮懺功德迴向社會世界,祈願人人心安平安。 (李東陽 攝)

【許翠谷/臺中報導】寶雲光明,成熟眾生!三月二十八日上午,法鼓山寶雲寺舉行重建啟用典禮,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僧團法師、臺中市長林佳龍、寶雲寺籌建團隊以及信眾代表,共同圓滿佛像揭幔、開光儀式。當天下午,寶雲寺隨即舉行祈福皈依大典,隔天啟建「清明報恩祈福梁皇寶懺法會」,一系列的普化教育活動,為法鼓山在中臺灣的弘化工作開展新頁。

方丈和尚致詞時,特別感謝二任市長及十方信眾的護持,並藉開光因緣,鼓勵大眾運用心靈環保的觀念與方法,從自身做起,開啟自性的慈悲光、智慧光,成為一朵朵的寶雲,積極走入人群,為社會帶來平安、快樂與幸福,這才是創辦人聖嚴師父以「寶雲」為名的期許。

「自寶如雲,上善若水。」市長林佳龍歡喜表示,寶雲寺重建啟用,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從市長辦公室望出來便可看見這座心靈地標;身處政治經濟中心,林佳龍對於「如寶雲一般自在無礙」、「無住生心」的意涵感觸特別深刻,祝福寶雲寺持續推廣佛法教育,由市中心向外擴散,成為中部地區心靈提昇的活水。

典禮過後,來自香港、新加坡、溫哥華以及全臺各地共五千位信眾,依序進入大殿禮佛,樓梯間、殿堂內外隨處可見互相祝福的身影。「師父,我們做到了!」從臺中分院到寶雲寺、從鐵皮屋到永久道場,護法信眾一棒接一棒,二十七個寒暑,有歡笑有淚水,內心的歡喜與感動,不言可喻。

二十八日下午的祈福皈依大典,方丈和尚親自為一○三五位民眾授三皈五戒,儘管烈日當空,大眾頭戴斗笠,隨監香法師引導,體驗專注、放鬆的感覺,淺嘗法味。方丈和尚勉勵眾人運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成為清淨、精進、具有慈悲、智慧的三寶弟子。

二十九日啟建的梁皇寶懺法會,是寶雲寺重建後首場大型法會,每天皆有近千位信眾參與,監院果理法師每日開示禮懺心要,鼓勵大眾將懺文內化到身心,並對三寶生堅固信心、發菩提心,從而轉化生命。四月四日圓滿日,更將瑜伽焰口法會移至臺中市政府廣場舉行,從豔陽高照到華燈初上,二千五百多位民眾齊心唱誦,莊嚴攝受的梵唄,讓不少路過的民眾駐足,經義工解說後,也隨喜入座共修。

自二○一四年八月起的法華智慧系列講座、法華禮讚感恩晚會、重建啟用典禮到圓滿梁皇寶懺法會,中部護法信眾時時處處展現和敬和合的法鼓家風,讓人感受到師父所讚歎的:「臺中的護法信眾,就像太陽一樣,將佛法的光與熱發散出去!」

(寶雲寺相關報導請見焦點報導)

.............................................................................................................................................................................................

溫哥華道場首辦佛教學術論壇

學者、聽眾熱烈交流 探討當代佛教發展契機和挑戰

▲溫哥華道場舉辦佛教學術論壇,韋聞笛教授(中)、楊石龍教授(左)與監院常悟法師(右),在綜合討論時,與聽眾交流。(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溫哥華道場於四月十二日首度舉辦佛教學術論壇,邀請韋聞笛教授(Wendi L. Adamek, Ph.D.)、楊石龍教授(Brian Nichols, Ph.D. )以及融道法師(Venerable Rongdao, Ph.D.),與一百八十五位中西方人士共同探討「當代佛教發展的契機和挑戰」,全程以英語進行,同步中文翻譯,與會聽眾坐滿大殿、齋堂與圖書館。

監院常悟法師說明論壇緣起後,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教授韋聞笛首先以「當科學遇見宗教」為題,藉由兩位西方知名學者的真心告白,一位是一度出家的佛教學人,一位是信仰天主教的社會學家,探視他們在實證科學與心靈宗教的矛盾中,面對內心的激盪和處理方式。引導聽眾思考,自己對佛法教義了解多少,是否如實面對。

第二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融道法師,透過視訊連線主講「現代漢傳佛教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法師從二十世紀初太虛大師啟迪的僧教育改革談起,說明古代叢林師徒制和現代佛學院僧眾教育的發展和轉變,並歸結任何因應時代、地域的演變,都必須不離正信的佛教,才是教育的本意。

加拿大皇家山大學(Mount Royal University)教授楊石龍發表多年來對中國僧侶寺院發展的研究成果。在政府當局的管理下和觀光、商業化的政策中,一些寺院僧侶團結起來,一步步取得自主的機會,恢復僧侶的清淨和道場的莊嚴。這些努力的實例,讓人感動又讚歎。

綜合討論中,聽眾熱烈提問:佛教的未來在哪裡?修行是否會因佛教觀光化或學術化產生偏差?如何導正?三位演講者和常悟法師一一就他們的觀點和體驗,與觀眾互動。共同思惟傳承二千多年的佛陀本懷,在現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不論在理解或實修,都應回歸佛法原味,亦即心靈環保的要旨,體現「一念清淨,一念淨土。」

演講中,學者們將學術用語轉換成大眾可以吸收了解的語法,增長聽眾的見聞和深廣度。溫哥華道場希望經由此次活動,建構漢傳佛教與西方學術界的橋樑,提昇修學品質和廣納人才。

.............................................................................................................................................................................................

臺南分院、農禪寺 千餘弟子皈依三寶

▲臺南分院於臺南二中舉辦祈福皈依大典,方丈和尚親授三皈五戒,並繞場關懷新皈依弟子。(臺南分院 提供)

【本刊訊】臺南分院、農禪寺分別於四月十九、二十五日舉行祈福皈依大典,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親授三皈五戒,兩場共有一千多位新皈依弟子,開啟修學佛法的新生命。

四月十九日,臺南分院於國立臺南二中舉行的祈福皈依大典,有三百五十位民眾皈依三寶,共有七百位親友蒞臨現場觀禮、祝福,場面隆重莊嚴。典禮於上午九時正式展開,方丈和尚首先祝福新皈依弟子「生日快樂」,並開示皈依的意義。方丈和尚鼓勵大眾,皈依三寶之後要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慈悲,運用佛法。將無明煩惱轉化為慈悲智慧,以正面解讀與逆向思考的智慧,將生活中遭遇的紛擾、挫折等負面情緒,轉化為提昇人我的正向能量。

方丈和尚表示,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目的是還願與受報,如果能心甘情願地受報還願,就能平安、快樂。今年法鼓山以「光明遠大」為年度主題,並提出「智慧轉境,自心光明,慈悲利他,希望遠大」為落實方法。方丈和尚以「信願行十力」、「正向八望」、「心平氣和八正氣」,期勉大眾把身體當成修行的道器,點亮自心光明燈,開啟清淨的佛性,當個快樂自在的學佛人;了解生命的意義在盡職負責、生活的價值在奉獻付出,隨時提起慈悲與智慧,才能少煩少惱、快樂自在。

農禪寺的祈福皈依大典,於四月二十五日下午兩點舉行,甫於當天上午圓滿的初階禪七,為祈福皈依大典帶來清淨禪意與精進修行的氛圍,監香法師鼓勵大眾,皈依以後要常回農禪寺參加佛學課程與念佛、禪坐共修,解行並進,提昇自我。

............................................................................................................................................................................................

方丈和尚臺鐵演講 轉化抱怨 提起利他願心

▲方丈和尚應邀於臺灣鐵路局演講「抱願,不抱怨」,勉勵臺鐵員工以自我期許取代抱怨,進而提起奉獻利他的心力。(吳嘉峯 攝)

【黃佳卿/臺北報導】營運已有一百二十八年歷史的臺灣鐵路管理局,為社會大眾提供便捷安全的運輸服務,當遇上民眾的抱怨與指責時,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帶動進步的助力?四月二十三日上午,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應邀前往臺鐵,以「抱願,不抱怨」為主題,為近百位臺鐵主管分享面對壓力時,如何以智慧轉境,進而提起奉獻利他的心力。

「在挫折中培養耐心,在艱苦中磨練毅力。」方丈和尚引用局長周永暉的父親給兒子的贈言,表示此與「信願行十力」相應,也肯定並感恩臺鐵多年來服務奉獻的精神,不斷以社會大眾的需求為經營考量,確是菩薩心行的展現。

談到近來數起與臺鐵相關的新聞事件,方丈和尚勉勵,當受到社會非議時,應有「聞過則喜」的氣度與胸襟,反觀自己的心念,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有則改之,無則修忍辱行,以健康的心態處理問題,以謙卑柔軟的態度溝通協調,感恩所有資源的獲得都是眾緣和合,並思考逆境所給予的啟發,成就自己修福修慧的契機,便能將承受抱怨的壓力,昇華為提起願力的動能。

演講最後,方丈和尚徐徐念出聖嚴師父於《拈花微笑》書序中的自述:「處於身心勞累而不厭煩,事雖多而心自寧,氣雖虛而不浮躁,體雖弱而不苦惱,常懷淨願而少惹私欲,成事不為己,失敗無所損。偶爾仍有煩惱習性在心中現起,幸而時以慚愧心自勵。每以聖賢的心行自期,恆以悠悠的凡夫自居。」贈予所有聽眾繼續尋思與自勉。

.............................................................................................................................................................................................

常悟法師 英屬哥大分享漢傳佛教

【溫哥華訊】繼二○一四年五月受邀參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舉辦的「佛教與當代社會關懷」論壇後,今年四月七日,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再度受邀於該校亞洲研究學系開設的「漢傳佛教」課程中,以英語為五十多位大學生演講「漢傳佛教的發展與演變」。

常悟法師首先講解漢傳禪法的源頭與中國禪宗三個發展時期,從菩提達摩西來中土至六祖惠能入滅為純禪時代。祖師不廢經典教義,也不拘泥文字經句,活潑掌握佛法精神,實踐大乘佛教濟世化眾的悲心。惠能以後至唐末的禪機時代,禪宗大放異彩,開展出五家七宗。禪師用棒喝、揮拳、腳踢,示圓相或無意味的句子,戳破行者盲點,以達見性開悟。唐末以後,念佛、禮懺、誦經得到提倡,相對偏輕坐禪,事相細節漸受重視,佛法大道、理體反被忽視,流弊叢生。到了南宋,有公案禪與默照禪的爭議,實為挽救時弊而起的禪宗復興運動。

法師並介紹禪宗的特色──頓悟法門。從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的「理」入為始,三祖僧璨的《信心銘》繼之,六祖惠能的《壇經》更是頓悟法門的寶典,其中的即心即佛、定慧不二,和對坐禪的新釋,是千古流傳的精髓。

最後,常悟法師以「一行三昧」引出禪法的殊勝,於行、住、坐、臥間,時時可修行,處處是道場,一念清淨、一念淨土,當下從煩惱出離,當下即得解脫。法師闡揚漢傳禪法特有的適應性、包容性和實用性,對西方社會大眾非常有用,鼓勵學生在學術和知識學習領域之外,參與禪修,實際體驗禪法奧妙。

.............................................................................................................................................................................................

下載>>法鼓雜誌第305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
 


中臺灣教育中心 寶雲寺弘化展新頁


溫哥華道場首辦佛教學術論壇


臺南分院、農禪寺
千餘弟子皈依三寶


方丈和尚臺鐵演講
轉化抱怨 提起利他願心


常悟法師 英屬哥大分享漢傳佛教

下載法鼓雜誌第305期PDF電子報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