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0期 2014.12.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300期特別報導 

▲方丈和尚(右三)、果醒法師(右二)及黃楚琪(右一)訪問哥大,致贈聖嚴師父書迹「人間淨土」,並與魯光台(左三)、于君方(左二)、楊朝華教授(左一)合影。(隨行小組 提供)

哥大聖嚴漢傳佛教講座 接力向前

楊朝華博士接任講座教授 持續提昇國際學術視野

【劉柏君/紐約報導】聖嚴教育基金會二○○七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設置「聖嚴漢傳佛教講座教授」,於該系永久保留一席漢傳佛教師資授課、指導研究生,並進行漢傳佛教學術研究。首位講座教授于君方教授於今年榮退,九月經哥大遴選,由宗教系助理教授楊朝華博士接任講座教席,接力在西方學術界扎根漢傳佛教研究。

哥大宗教學系博士畢業生向來是全美各高等學府相關系所師資來源,對佛教學術界有深遠影響。于君方教授自二○○七年擔任講座教授以來,已指導四位博士畢業生,目前還有六位博士生在學,多已進入博士論文寫作階段,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多達二、三十位,成績斐然。

接任講座教席的楊朝華,為史丹佛大學宗教學博士,研究領域為中世紀密教以及禪宗。楊朝華與法鼓山也有深厚因緣,其首次赴臺田野調查,即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獎助。

由於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十一月赴美巡迴關懷,于君方教授、楊朝華教授與宗教系研究生主任暨東亞語言文化系魯光台(Michael Como)教授,十一月二日前往東初禪寺拜會方丈和尚,說明近年來哥大推展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的成果,感恩法鼓山與聖基會對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的支持。

方丈和尚與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聖基會董事黃楚琪一行,十一月三日回訪哥大,與宗教系教授與研究生茶敘座談。魯光台教授分享,中國佛教是現在宗教系最熱門的領域,每學期選修課程的學生多達三百人,其受歡迎的程度,被形容為「精品大課」。于君方教授指出,哥大學生對包括漢傳佛教在內的東亞宗教,學習興趣持續增長,因此哥大兩年前成立「佛教與東亞宗教研究中心」(簡稱CBEAR),向哥大學生與社會人士推廣教育,增進對佛教的研究與了解,迄今已舉辦過三場國際會議。楊朝華教授則表示,接任講座教授後,將以在西方弘揚漢傳佛學為已任,以報聖嚴師父與法鼓山之恩。

方丈和尚關心研究生們在研究與修行之間的融會,鼓勵研究生到臺灣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東初禪寺及象岡道場,體驗禪修與宗教生活,並慈示提供英文版《正信的佛教》作為輔助教材,鼓勵學生多閱讀《法鼓全集》,學習聖嚴師父融合學術與生命,實踐佛法、奉獻世界的襟懷。

.............................................................................................................................................................................................

臺中法華智慧講座第四場 回收煩惱 再生智慧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右二)、作家蔣勳(左二)、企業家羅秀芬(左一)對談「回收煩惱,再生智慧」。右一為主持人葉樹姍。  (臺中分院 提供)

【陳玫娟、陳逸慧/綜合報導】「眾生煩惱很多,就像身處蓮花池,腳踩污泥,只要提供親近佛法的因緣,便可從污泥中長出蓮花,都有成佛的可能。」十一月十六日下午,第四場「法華智慧系列講座」上,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以《法華經》的由來典故打開序曲,與作家蔣勳、企業家羅秀芬對談「回收煩惱,再生智慧」,和臺中市政府集會堂滿場聽眾,一起分享由佛法提煉出的人生智慧。

從事科技業的羅秀芬,談到自己生活順遂、家庭美滿,是「很好命」的人,然而處於順境的她,卻有「萬一得不到」和「擔心失去」的煩惱。「接觸佛法之後,讓我明白今生的順遂,來自過去生累積了善業。」學佛後,她看清自己的煩惱源自於「貪」。「煩惱因業力而來,開智慧才能減煩惱。」羅秀芬明白業力相隨,人人都要對自己的念頭和行為負責,除了經常反省懺悔,生活中,她學習對家人回以微笑和讚美、透過布施幫助他人,「學佛就是修心,如今的自己才是真正好命。」

每天早晨誦持《金剛經》的蔣勳,提到「不忍」和「捨不得」是自己很大的煩惱。他曾從新聞畫面裡,看到眾人合力拉繩,仍無法救起危難的民眾,心中非常不忍。有一次讀到經文「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讓他省思看到眾生苦而起悲憫,內心實隱藏了自大,「經文提醒了我要更謙卑。」母親往生,是蔣勳最大的不捨,然而他明白再捨不得,也必然要捨得。談起自己有「捨得」和「捨不得」兩方印,每每蓋印,用的總是「捨得」。「用『捨得』,其實是『捨不得』。」因為知道自己有很多捨不得,所以更要提醒自己捨得。

「煩惱多是業力牽引所致。」惠敏法師表示,我們可以用「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四種方法,為自己消煩惱、生智慧。法師提到「如理思惟」,便是將聽到和讀到的道理消化,成為自己的思惟模式,並以蔣勳、羅秀芬欣賞美的事物時,心靈受到觸動為例,說明思惟同樣要帶動感覺,讓身心產生感動和悸動,將善持續,讓惡止斷。

.............................................................................................................................................................................................

果元法師於雲林科大 分享生活禪法與空間美學

【雲林虎尾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推展「宗教文化創意產業」計畫,十月二十五日上午,設計學院、教學卓越中心共同邀請禪堂堂主果元法師,以「生活禪法與空間美學」為題,於雲科大國際會議廳講演。

果元法師介紹聖嚴師父一手擘畫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水月道場,如何以「心靈環保」為基礎,應用佛教建築現代化、生態工法的規畫方式,實踐現代宗教建築典範。

法師並介紹「生活禪」︱︱放鬆禪、微笑禪的方法。當碰到壓力或與外界產生衝突時,可以用方法觀照內心,從身體各部位:臉部、肩膀、四肢開始放鬆,到緩慢呼吸,正在走路時,可放慢腳步,放鬆自己。法師建議與會者每日至少禪坐二十至三十分鐘,練習放鬆腦筋及身體,養成習慣以後,平常就容易用上方法。

微笑是全世界共同語言,果元法師以自己參加國際會議為例,說明逢人面帶微笑可化解許多尷尬場面,消融不同宗教民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法師指出,當人們臉上開始微笑,身體也隨之放鬆,彼此距離也拉近了。微笑也與禪修關係密切,可使禪修者更快進入安詳自在的禪修狀態,也可以把微笑當作一個方法,讓心重新回到自然狀態,就像我們常看到佛菩薩法相都是滿足與喜悅。

設計學院院長李傳房表示,自己行政與教學忙碌,每日工作長達十二小時,一定會嘗試法師教導的方法,盼能降低精神緊繃,減輕工作壓力。建築系學生葉庭宇表示,聽完演講更理解如何安排課業時間,分出「輕重緩急」,利用課餘放鬆自己,對寫論文有許多助益。黃筑靈同學說,做設計作業常遇到瓶頸,法師教的方法或許可打破障礙,值得體驗。

.............................................................................................................................................................................................

卡巴金博士訪文理學院 分享「正念減壓」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於法鼓文理學院帶領工作坊,與師生分享「正念減壓」運用於醫療的成果。(吳嘉峯 攝)

【黃佳卿/金山報導】「正念減壓」(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創辦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十一月六日下午前往法鼓山園區參訪交流,與僧團副住持果品法師、都監果光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法樂法師等師長展開禪法對談;七日上午,帶領近百名師生進行「正念減壓」工作坊課程,增益學習視野。卡巴金表示,與法師、學者深度對話,見到以佛法為學習研究主軸的學風與環境,意涵大於所有語彙。

首度到臺灣的卡巴金,二十六歲接觸佛教禪修,一九七九年在麻省大學醫學中心開辦減壓門診,成立「正念醫療中心」,透過種子師資的推動,正念課程逐漸進入醫院、學校、企業、監獄等。

「在醫院教導病患運用佛教基本的禪修方法,初衷源於介紹佛法,但我不能說是佛教滅苦的門診,只能告訴大家是減壓門診。」卡巴金向師生說明推動正念減壓的緣由,表示願把MBSR當作一個工具,提供給不同領域的眾生共享源於佛教的成果。

交流中,學生提出如何將病人浮動的情緒,引導到如禪修般較靜態的練習?如何確定完成八週正念減壓課程的學員,仍保持正念的習慣?卡巴金舉出數個教學經驗來回應。參與對談與工作坊的校友吳錫昌認為,卡巴金的來訪,鼓舞學校開啟結合禪修與心理治療、諮商、教育輔導、臨終關懷等的研究,並提供另一種實踐佛法的可能性。

.............................................................................................................................................................................................

長島大學宗教營 農禪寺體驗念佛

▲紐約長島大學學生參加農禪寺念佛共修,體驗漢傳佛教的淨土法門。(吳嘉峯 攝)

【許翠谷/北投報導】十一月二十二日晚間,聲聲佛號自農禪寺大殿傳來,尋常的「念佛共修」中,仔細一看繞念的隊伍中有十多張西方臉孔,他們是來自紐約長島大學比較宗教及文化學程的十五位師生,由系主任米契爾(Prof. Kerry Mitchell)陪同,前來法鼓山體驗漢傳佛教的寺院生活。

十一月二十一日抵達法鼓山園區,學習佛門禮儀及修行方法,二十二日轉往北投農禪寺,巡禮水月道場及開山農舍,認識法鼓山的法脈源流,並安排工作坊、念佛禪體驗,多方學習漢傳佛教的精神與內涵。

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法器練習與梵唄,尤其在農禪寺大殿,與四百多位信眾一起念佛共修,更是師生難忘的一堂課,紛紛驚歎:「共修的力量,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系主任米契爾讚歎課程活潑、解行並重,從了解念佛禪的儀軌、穿搭海青、排班念佛,特別是將禪法融入佛號的修行,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宗教體驗,「任何事物愈簡單,體會愈深、力量愈大,就像禪修一樣。」。

「新與舊,原來可以同時並存。」就讀大二的雅爾泰絲(Josmaydi Artiles)說,這兩天相繼參訪法鼓山園區和水月道場,發現法鼓山的建築前衛新穎,卻處處流露佛教傳統內涵,兼容並蓄的特質,讓人印象深刻。

「讓西方學子認識並體驗淨土法門,是法鼓山的第一次。」公關室國際組常玄法師表示,每年有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法鼓山參學,希望藉由這次的嘗試,引領年輕人將佛法帶入生活,也帶往全世界。

............................................................................................................................................................................................

下載>>法鼓雜誌第300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
 

哥大聖嚴漢傳佛教講座 接力向前

臺中法華智慧講座第四場 回收煩惱 再生智慧

果元法師於雲林科大 分享生活禪法與空間美學

卡巴金博士訪文理學院 分享「正念減壓」

長島大學宗教營 農禪寺體驗念佛

下載法鼓雜誌第300期PDF電子報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