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60期 2011.08.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焦點報導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第16屆IABS大會特別報導 
   

學術與弘化 合奏新樂章

IABS第十六屆大會,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近六百位學者,加上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全體師生, 以及法鼓山僧俗四眾共同成就下,譜出令人讚歎的圓滿樂章。這次會議,主辦單位、與會學者, 有哪些深入的觀察?幕前幕後,參與的法師與義工,有哪些深刻體會?本期邀您分享與會者的熱情回響。

(邱惠敏 攝)

◎釋惠敏(第十六屆IABS總召集人、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本屆IABS在法鼓山舉辦,有兩個重要意義:一個是在地交流,讓世界各國的佛教學者看見臺灣的佛教研究現況,彼此交流,而且交流的地點不只在會場內,大會舉辦的地點──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結合了學術研究與道場修行,這對與會學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我們常認為道場是修行、弘化的場域,校園純粹是學術研究,不一定有弘化功能或者和信眾接觸的機會,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剛好兼具這兩種特質,既有研究單位所需要的各種軟硬體設備,又能與佛教道場結合,資源的整合對佛學研究、佛學推廣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以往其他大學舉辦國際佛學大會時,所動用的人力資源,基本上只靠老師、同學,還有少數職員的參與,這是一種運作模式;但加入佛教團體的義工組織,展現出來的又是另一個向度,更有效率、更有組織,而且讓信眾、法師有機會和佛學研究者交流,這是法鼓山舉辦佛學大會的特色。

▲全球三十多個國家、近六百位學者來到法鼓山, 參與本屆IABS大會,不僅熱烈交流佛學研究成果,並感受結合學術研究與道場修行的特色。 (許朝益 攝)

其實,學術和弘化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這次學者們也體會到這種交融互用,也許會成為未來舉辦學術大會的一種模式。佛教學院雖然是一個大學機構,但在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架構下,除了大學院,還有大普化、大關懷,讓學者們看到學術與弘化結合的完整性,展現出來的佛學研究是深刻而生活化的,這也是聖嚴師父當初提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三大教育」的理想。

這次國際佛學學術大會,工作人員全山總動員,校職員生二百多人參與,法鼓山體系投入四、五百位義工和專職,幕前、幕後,包括故宮、朱銘美術館、野柳地質公園的免費服務,茶禪與中國音樂、繪畫等各位老師無私奉獻,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免費提供「廣藝廳」的表演場地與電腦抽獎、汪其楣教授和「拈花微笑聾劇團」的演出、工筆佛畫家林季鋒老師策畫的佛畫展與現場示範……,還有許多我們可能不知道的善緣,彼此同心協力,呈現自己的專業特色,就像交響樂般和諧地演奏出來,讓彼此都能享受這次IABS精彩的生命樂章。

................................................................................................................................................................................................................

▲與會學者向主辦單位表示,義工們的友善關懷及助人精神,是讓這次大會特出於先前IABS會議的地方。(許朝益 攝)

▲與會的外國學者不僅帶來最新的佛學研究成果,也激發學生「國際化」的動力。(李東陽 攝)

【感恩.回顧】

法鼓山義工 讓IABS更成功

◎馬紀(第十六屆IABS策畫人,法鼓佛教學院助理教授)

會議成功與否,主辦單位中每位成員都很重要,我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但我要感謝校長惠敏法師與副校長杜正民,他們自始至終穩健與智慧的領導。IABS會議由衷地感謝法鼓山僧團,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不可能把會議辦得如此成功。

絕大部分的感謝,要獻給數百位義工幾週來無私的付出,讓學者訪客們在各方面都感到圓滿順利。從會議一開始,我所收到的感謝函,幾乎封封都是在讚賞這些義工們歡喜助人的精神和愉悅的態度。

有時我被問到:這次會議在寺院舉行,是否因此與他屆會議有非常大的不同?然而,這絕非IABS第十六屆大會之所以特出的原因。其實一九八○年,IABS第二屆大會即在印度比哈省的那瓦那爛陀寺舉行,其他屆也曾在鄰近宗教機構的處所舉辦過。寺院對佛教學者來說,是相當熟悉的環境。

因此,我並不認為法鼓山的環境和佛教背景,是讓與會者感到特別的原因。倒是法鼓山的義工們,著實造就了大大的不同。許多學者向我表示,義工們的友善關懷及助人精神,是讓這次大會特出於先前所有IABS會議的地方。

鑑於IABS會議的規模與複雜性,我們很慶幸能有這樣一個由各方人力資源所凝聚而成的團隊。這次會議讓許多人獲益,法鼓山也將因第十六屆大會的圓滿順利,而讓眾人長久懷念。

資訊做幫手 會議進行更流暢

◎洪振洲(第十六屆IABS副策畫人,法鼓佛教學院助理教授)

這次會議的成功,資訊系統的協助功不可沒。本屆是IABS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完整的會議註冊系統。無論是發表論文的學者,還是僅來參加的學者,都要先到這個系統中開立帳號,之後利用這個帳號,進行稿件上傳、註冊、線上刷卡付費等流程。當然過程中還是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有學者在論文摘要快截稿時才通知我們,他處在一個沒有電器用品的山上修行,詢問論文是否可以不用電子檔繳交,而改用手寫稿,我們當然也欣然接受。

在各地待命的義工與工作人員,是成就這次會議最大的功臣。我常聽到學者對於義工服務的讚歎,但也因為服務太好了,學者都不想去看牆上貼的東西,只想找人問。學者問得太多,讓我們覺得是牆上指標與訊息不夠,於是繼續貼指標,所以會議前兩天,我們一直在貼指標的工作中度過。

籌備會議過程雖然辛苦,但收穫也是滿滿。與會的外國學者不僅帶給我們最新的佛學研究成果,也激發學生「國際化」的動力。在辦公室中,剛解除任務的同學總是聚在一起聊著看到哪些學者,他們的研究如何如何,有時也會聽到他們與這些學者交流,知道外國佛學教育的現況。不僅如此,很多重量級學者都表示要回去建議學校,與佛教學院洽談交換學生事宜。這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最實質的肯定!

................................................................................................................................................................................................................

【與會者回響】

▲每個研討場次中,與會者相互激盪,讓人感受到佛學研究者的熱情。(許朝益 攝)

▲許多場次的主題引起與會眾人興趣,不僅會場中擠滿了人,許多人還坐在教室外聆聽。(許翠谷 攝)

▲不少與會者相當欣賞僧團法師發表的論文,對法鼓山僧團的教育也留下深刻印象。(許朝益 攝)

可做未來IABS典範

◎霍特(John Clifford Holt,美國包登學院教授)

參與過很多次IABS會議,此次是我參加過最有組織、最有系統的一次。很感謝大會工作人員的協助,我們被照顧得很好,還有義工樂意協助的態度,這種服務品質是美國沒有的。由衷希望法鼓佛教學院再舉辦一次IABS!

非常敬佩籌備小組的用心,花那麼多時間、仔細規畫如何幫助大家在法鼓山這座「迷宮」中找到方向。我們可以看見到處都是指標,到處都有人服務,而且食物很好、分量也很適當。每間教室都有人隨時提供技術性的服務,這可做為其他學校未來承辦IABS的一個典範。

相互激盪佛學研究熱情

◎傍思(Stefan Baums,美國柏克萊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這是很棒的會議,與會者相互激盪,讓人感受到佛學研究者的熱情。就我所知,這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IABS會議,討論的議題相當廣泛,尤其每個小組裡又展現不同的面向。我的專長是「犍陀羅佛教寫本」,我們有一整天的小組研討,涵蓋這個領域各種語言寫本的探討,有人帶入藝術史的觀點,有人用影片來呈現,非常多元。

大會規畫得很完善、非常國際化,很流暢,讓人印象深刻。我喜歡這裡的素食,每次都不一樣,每天兩餐都有不一樣的口味和食材。

學者也是傳播佛教種子

◎瓦瑪(Prashant Varma,印度欽哲基金會祕書)

這次五、六百位學者群聚,發表這麼多專業、精彩的研究,真是一個歷史性的會議!我的工作是管理佛教組織,所以較感興趣的主題是有關入世佛教的部分,包括如何透過藝術、文化、媒體、社會運動等,讓佛教與社會大眾產生連結。

幾天觀察下來,IABS不只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而且論文質量也讓人看見IABS回應當前社會、為佛學研究帶來的改革。此外,在法鼓山舉辦IABS很特別,九成與會者是學者,他們不只是學者,也是能把佛教帶入未來的人。學者們來此感受聖嚴法師的願景,相信將埋下傳播佛教的種子。

體驗到多元的漢傳禪法

◎徐靄可(Eckhard Stroefer,德國化學工程師)

我喜歡這個會議,它讓我認識了漢傳禪法。之前在歐洲學禪修,受日本禪影響很深,在這裡我接觸了禪的源頭。我很欣賞法鼓山僧團所發表的論文,僧團的教育很好,讓人印象深刻。

我還參加禪堂體驗禪修的活動,真的很特別。在歐洲學的日本禪,多半是參公案,但這裡很多元,有默照、經行、動禪等,讓人不只從學術觀點來討論佛學,同時也有實修的部分,也許未來的會議應朝這個方向來努力,傳統學術研究一向是在象牙塔裡,應該讓學術和修行結合。

................................................................................................................................................................................................................

【學習.奉獻】

難能可貴的交流

◎釋常藻(法鼓山僧大學僧)

「這幾天,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哈佛大學!」聽著學弟興奮地分享,內心也充滿了歡喜,感覺到聖嚴師父的理念──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就在眼前實現了。

記得聆聽「現代漢傳佛教的正信、正統與邊界」場次時,有兩位年輕的西方學者,談起漢傳佛教與近代中國佛教的狀況,如數家珍。而且兩位學者的中文非常流利,最後問答時段,都用中文來進行。可以感覺到他們對中文、漢傳佛教下的工夫,並有所體驗,提出不少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

身為漢傳佛教的出家眾,我們要更加油!不僅要對自己的傳承更了解,更要與國際間各宗派學者交流切磋,進一步將漢傳佛教發揚光大。

哪裡需要就幫忙

▲法鼓山義工們發揮萬行菩薩精神,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幫忙,讓全球與會學者讚歎不已。(許朝益 攝)

◎莫靄瑜(澳洲,接待義工)

事先只知道要負責接待、協助翻譯,抵達會場後,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幫上忙,所以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哪裡幫忙,大部分是翻譯的工作,例如標語、茶禪表演、方丈和尚致詞等翻譯。

因為我也住在飯店,也協助照應一些突發狀況,所以從與會者身上聽到不少正面的回應。有人讚歎法鼓山的義工是成就本次大會的支柱,身為義工的我覺得很驕傲。這是我第三次在國際會議上擔任義工,這次規模最大,動員的義工也比以往多,有學者曾問我究竟有多少義工參與?我想大概有四百多位吧,而且大家都是不分你我,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事情做好。我以身為法鼓山義工為榮!

更多第十六屆IABS大會內容,請見《人生》雜誌三三六期。

................................................................................................................................................................................................................

學術與弘化 合奏新樂章

法鼓山義工 讓IABS更成功

資訊做幫手 會議進行更流暢

可做未來IABS典範

相互激盪佛學研究熱情

學者也是傳播佛教種子

體驗到多元的漢傳禪法

難能可貴的交流

哪裡需要就幫忙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