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24期 2008.08.10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人生300期

從東初老人到聖嚴師父 永續不斷的悲願與使命

東初老人創辦的第一本台灣本土佛教刊物《人生》雜誌,
至今年8月出刊滿300期了!
從300期回溯創刊的歷史,《人生》有兩個源頭,
有兩個「一」,如果沒有東初老人創刊的第一個「一」,
就不會有聖嚴師父復刊的第二個「一」,更不會有現在300的延續。

◎文/邱惠敏•圖/李東陽

一九四九年東初老人創辦《人生》;一九六○年聖嚴師父接任主編,一九六一年師父南下閉關,後由聖諦法師接任主編,勉強發行了幾期,於一九六二年停刊;一九八二年聖嚴師父復刊,最初由方甯書教授擔任主編。「《人生》是在我手上停刊的,我有責任復刊!」今日發行了三○○期的《人生》,就是從一九八二年復刊後算起。

創刊近一甲子的《人生》,在聖嚴師父珍藏保存下,一套早期發行的《人生》流傳至今,二○○七年十二月,法鼓文化透過現代照相科技,出版了復刻版,保留當時雜誌原貌。這套《人生》復刻版,蒐集了從一九四九年創刊到一九六二年停刊的十四卷雜誌,裝訂成十二本精裝本,師父說:「《人生》復刻版的意義除了是保存文物外,最重要的是保存了東初老人的智慧與心血。」

《人生》這批五、六十年前的史料,也是佛教界珍貴的文化財,由於當時文物保存的觀念尚未建立,所以早期《人生》的文史資料蒐集與保存,成了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這也是聖嚴師父要法鼓文化出版《人生》復刻版的目的之一。

 

大師悲願所成 佛教人才園地

從復刻版中可回味許多當代法師大德們在《人生》的作品,為大師的悲願作歷史見證,除了東初老人外,有慈航法師、南亭法師、樂觀法師、白聖法師、摩迦法師與星雲法師等人的文章都完整保留在《人生》裡。

《人生》也替佛教界挖掘人才,讓有理想、文采的僧俗四眾有發表的園地,師父曾以醒世將軍、張採薇為筆名發表文章。《人生》的作者從早期的法師,到後來愈來愈多的青年居士投稿,《人生》無形中發揮了為佛教培養人才的功能。

《人生》三○○期的承先啟後

由東初老人創刊的《人生》雜誌,是當時台灣第一本本土佛教刊物,而《人生》出刊後,也帶動了教界辦雜誌弘法的風氣,包括一九四九年七月創刊的《覺生》、一九五二年的《菩提樹》與一九六二年的《獅子吼》等佛教雜誌,都追隨《人生》腳步,相繼出刊。

時至今日,有些雜誌已因故停刊,但《人生》則屹立了三○○期!未來的路還很長,尤其明年,將是《人生》創刊滿六十週年,對《人生》、法鼓山、華人佛教界意義非凡。

誠如師父對《人生》的勉勵:「今天的《人生》應時時以早期的《人生》為鏡,就佛教義理、佛教根本精神的掌握,與之請益,切合人們的生活,延續前人努力,記住復刊的不易。」

為了慶祝這一特別的時刻,本期《人生》特別企畫「人生三○○ 復刻.傳承」專題,內容有聖嚴師父看《人生》、內容篇、悲願篇,還有中華佛研所榮譽所長李志夫、學者楊惠南及曾任主編的辜琮瑜暢談《人生》的意義。更多精彩的內容,千萬不要錯過《人生》三○○期。

《人生》封面 歷史的容顏

近60年的創刊歷史,《人生》封面設計的演變,也反映了時代的容顏。1949?1962年期間,《人生》的裝幀設計,在經費拮据、人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十六開大小的刊物,僅有封面、封底會因應設計,出現部分彩色印刷,內容則一律採單色印刷。這也說明了,不僅現代刊物才注重封面設計,當年負責編務的諸位法師、居士,對於封面設計早已十分重視,而多變化的《人生》封面,也呈現本土佛教刊物獨特的韻味。

▲ 這個階段的雜誌封面,由中國近代書法家于右任親自為刊名題字。 ▲ 第五卷第四期的佛誕紀念特刊號封面,可以看出當時部分彩色印刷的特色。 ▲ 第九卷第五期至第十二期,封面由書法家宗孝忱題刊名,十分具有紀念價值。 ▲ 從第八卷開始,封面選用著名佛像、優美佛教勝地作設計,並採用佛圖作襯底。
.................................................................................................................................................................................................................
▲法鼓大學第三場「公益論壇」,由劉安之教授(左一)、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陳金貴教授(左二)、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官有垣教授(中)、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劉維弘(右一),以及香港社區共享基金會主任伍甄鳳毛(右二)與談,探討「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台中分院 提供)

法鼓大學舉辦第三場「公益論壇」

結合公益、創新與企業 開展社會關懷多元角度

【紀品羽/台中報導】繼三月與五月,法鼓大學籌備處舉辦第一、二場「公益論壇」廣受好評後,七月十七日,第三場論壇──「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於台中分院寶雲別苑舉行。座談會由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陳金貴擔任主持人,主講人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官有垣,與談來賓包括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劉維弘、香港社區共享基金會主任伍甄鳳毛,以及法鼓大學籌備處教授劉安之。現場嘉賓包括許多非營利組織團隊與教育界、學術界、政商界人士等近六十人與會,顯示公益議題廣受社會各界的重視。

長期關注公益議題與社會企業研究的官有垣教授表示,社會企業各有不同的組織、需求與經營理念,但符合社

會需求才是企業立足的基礎。營利固然重要,但如何將企業利益與社會公益結合,在營收成長之餘仍不悖離對社會的責任,是對企業經營者的一大考驗,其中的過程必須不斷創新、適應與學習。

官教授精闢的講說內容,引發與會人士熱烈提問,包括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如何開發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合作的方式、法鼓大學公益學院未來的著力點等問題,透過與談來賓與聽眾的互動討論,讓座談會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

劉安之教授則表示,透過與會者的創意激盪,激發出法鼓大學的前膽視野,未來法鼓大學的教學內容,將會力求貼近社會需求,朝為大眾謀幸福的目標前進。

.................................................................................................................................................................................................................

為法鼓佛教學院取得IABS主辦權喝采

◎惠敏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IABS會議約每三年,輪流在世界各地大學舉辦,我個人在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時,曾參加了由東京大學主辦的IABS研討會議。參與此研討會對佛學研究者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除可以聽到最新的研究發表外,亦可與國際學者交流。

大約兩年前,聖嚴師父曾經召集國內學者共同討論如何促進漢傳佛教的發展。當時政治大學林鎮國教授建言:希望法鼓佛教學院能主動爭取IABS研討會主辦權,以促進國際學界與漢傳佛教界交流。此提議獲得師父及與會學者認可後,本校即開始籌備前進亞特蘭大,以爭取下屆的主辦權。

法鼓佛教學院已取得下屆(二○一一年,第十六屆)會議的主辦權,此一機緣,不管對學院或台灣佛教界來說,深具意義。一方面,可吸引國際學者前來瞭解台灣佛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台灣佛教界有機會與世界佛學研究者切磋交流。

此次,之所以能順利取得主辦權,應得力於多年來,法鼓山所舉辦各類國際佛學會議在國際上受到好評,這除了法鼓山具有適合舉辦國際會議的場所設施與有經驗的教職員之外,還有強大的義工群作後盾,讓會議進行順利與周到。在此,我應向法鼓山優秀的發心義工致上誠心的謝意。

二○○七年底,IABS的祕書長,也是瑞士洛桑(Lausanne)大學湯姆•提勒曼(Tom Tillemans)教授在林鎮國教授陪同下參觀了法鼓佛教學院,以及多年來許多國際佛教學者(大多是IABS委員會成員或會員)訪問交流法鼓山,看到我們各種軟硬體設施與運作後,逐漸形成法鼓佛教學院可以主辦IABS研討會的信心與共識,這是法鼓山與世界佛學界長期廣結善緣的成果。(徐慧娟/採訪整理)

.................................................................................................................................................................................................................

中華佛學研究所校友會 展望成立30年

深耕漢傳佛教研究 拓展學術新視野

【張錦德/北投報導】明年將產生最後一屆畢業生,正式轉型為佛教學術研究單位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七月十二日,於北投蓮花素食餐廳舉辦夏季校友會,共二十二位傑出校友參加。所長果鏡法師針對目前佛研所的營運狀況、未來方針進行報告,並宣布明年佛研所成立屆三十週年,將舉辦一系列成果紀念展,回顧佛研所圓滿推廣教育的階段性任務,並展望未來轉型學術研究的新視野,歡迎校友返校共襄盛舉,一起見證佛研所的成長。

果鏡法師表示,自二○○七年四月法鼓佛教學院成立後,佛研所已停止招生,轉型為學術研究單位,朝推廣漢傳佛教研究的目標前進,目前佛研所的研究方向鎖定在宋至明末的佛教研究,因為此時期的研究質量目前在教界研究中相對匱乏,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國際佛學當今趨勢。

佛研所成立以來,共招生二十五屆,有兩百多位全修生及三百多位選修生就讀,在培育、提昇佛教人才的貢獻上成果輝煌。果鏡法師也鼓勵校友們持續努力,繼續在漢傳佛教研究的領域中深耕成長。

.................................................................................................................................................................................................................

僧伽大學佛學系 發表畢業製作論文

【徐慧娟/北投報導】僧伽大學佛學系第四屆畢業製作論文發表會,六月十四、十五日於法鼓山園區階梯教室舉行,十二位畢業學僧分別發表精心研究的論文,展現豐富的研究成果,這顯示僧大實用而多元的現代僧伽教育目標,已培育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時代佛教棟梁。

這次成果展的主題包羅萬象,令人耳目一新;以法鼓山的觀音造像作為研究主題的常化法師,發表〈法鼓山的瓔珞||法像莊嚴與觀音道場的共鳴〉,針對法鼓山三尊觀音的歷史淵源及觀音菩薩對法鼓山的意義,作了清楚的說明。在戒律學方面,常琨與常用法師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針對「比丘尼戒」的精神做出深入的探討,完成〈法鼓山僧團比丘尼現況之探討〉;常灌法師透過文獻分析法發表〈聖嚴法師「菩薩戒」思想之研究〉。

另外,與弘化有關的論文,有常慶法師所發表〈法鼓山默照禪教學的觀念與方法之研究〉及常甯法師的〈心靈環保對幼童教育初探〉等。在實用教學方面,常潤法師以師父所授《華嚴經.淨行品》為底本而設計的〈數位學習課程||以淨行品為內容〉及常妙法師與常佑法師共同完成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中心思想Power Cam呈現〉,結合佛法與科技,提供佛法教學實用的教材。常恩法師所發表的〈大悲心水陸法會壇場空間設計〉之研究,則主張僧眾應參與法會的空間設計,並且認為壇場設計應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

在兼顧傳統佛學與現代社會需求的多元學習下,學僧們在佛教藝術、佛門行儀、弘法與修行、及社會關懷等層面,皆有優良成果。

.................................................................................................................................................................................................................

【教育資訊看板】

「漢傳佛學論叢」徵稿啟事

中華佛學研究所「漢傳佛學論叢」開始徵稿囉!研究範疇為「宋代至明末」與佛教相關之各個層面,研究素材不限於佛教典籍,釋、儒、道皆可為研究切入點,亦可與社會、文化面相關議題結合闡述。歡迎學者惠稿。

■徵稿時間: 即日起至2011年12月底
■徵稿對象:
 
1. 曾任或現任國內外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以上之學者。
 2. 相關研究機構助理研究員以上之研究人員。
 3.
已獲博士學位,其論文尚未出版,且研究主題與本執行專案契合者。
■詳情請洽:
 電話:(02)2498-7171轉2363、2472
 傳真:(02)2498-1176
 或上中華佛研所網站http://www.chibs.edu.tw

「第19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9月登場!

■活動時間: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活動地點:法鼓山園區第三行政大樓階梯教室
■洽詢電話:(02)2498-0707轉2372
■報名請至法鼓佛教學院網站:http://www.ddbc.edu.tw/conferences/jacbs2008/

.................................................................................................................................................................................................................
 
人生300期

《人生》封面 歷史的容顏

法鼓大學舉辦第三場「公益論壇」

為法鼓佛教學院取得IABS主辦權喝采

中華佛學研究所校友會 展望成立30年

僧伽大學佛學系 發表畢業製作論文

【教育資訊看板】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