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07期 2007.03.10 出刊
 
要聞  新春特別報導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護法關懷  建設法鼓山 


(義工團 提供)

我受菩薩戒了!

看似束縛卻是快樂的泉源

編按:有人說:戒律,可以讓生命開展出無限可能。去年底今年初,第十二屆在家菩薩戒於法鼓山上舉行,近千位菩薩發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本期來分享受戒菩薩開展生命的心得。

守戒快樂多

◎林蔚荃(行政中心專職)

在一般人心中,戒律經常代表一種強制力量,犯戒,象徵著懲罰即將到來,即使沒有,內心也是忐忑難安。這次參加菩薩戒,經由聖嚴師父開示,才知道佛教的戒律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師父告訴我們,人從無始以來內心就有許多無明煩惱,並不斷重複發生,不僅讓自己難受,言語行為上,更常因此在無形中傷害別人,導致自己更加難受。佛陀瞭解這些,所以制訂了戒律,其目的不在懲罰人,更不是用來打分數、做比較,其實戒律就是快樂的守則,只要遵守戒律,自然愈來愈快樂、愈來愈安心。

比方「十善戒」中,要我們發願從今身至佛身,不得無故殺生。想想,當一個人想殺人的時候,不論任何原因,只要「想殺人」的念頭生起,內心一定非常難過、悲憤、痛苦。如果遵守不殺人、不殺生的戒律,當發現有這個念頭,就念「阿彌陀佛」,並且不再去想,這些事情就會遠離我們,也就不會有遭受苦難和折磨機會。

再說,當一個人做了違反戒律的事,就已失去快樂的機會,如此說來,能多遵守一條戒律,就等於多了一個快樂的機會,遵守愈久,快樂愈久;守愈多,快樂就愈多……,原來戒律是佛陀用來助人脫離痛苦的守則,也是長久快樂的守則啊!

不再繳白卷

◎林永安

抱著興奮又惶恐的心情,踏上法鼓山受菩薩戒。這是十多年來一直想達成、卻不敢積極追求的願望。菩薩戒是三世諸佛的搖籃,但想到「受戒後沒自由」、「受戒犯戒,罪加一等」,便又退縮了。近年來,對佛法略有涉獵,堅定了學佛信念,經同修「你一定還想做壞事,才不敢受戒」的激將後,便下決心報名參加。

從聖嚴師父的說戒影片中,知道「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犯罪不會因為未受戒就不受報,也不會因為已受戒就罪加一等」,原先的擔心一掃而空,更能毫無罣礙,安心受戒。

戒期中,一天三百拜對我是重大考驗,在膝痛和頭痛中好不容易完成。但接下來的懺摩禮拜時,頭痛更厲害,難道是業障現前?想起往生雙親之恩,未能盡孝以報;對同修扶家之苦,未能分憂;對子女教養之責,未能盡心盡力;與親友相處,未能真誠關懷……,種種銘心之痛,不但沒讓我起退心,反而激起內心深處的至誠懺悔。

皈依以來,守著五戒,在止惡方面有一定成效,但發心不夠,在修善和利益眾生方面卻繳了白卷。菩薩戒後,不但沒有原先擔心的束縛,反而讓我打開心鎖,願以更寬廣、更慈悲的心,多行善事,和眾生結緣。

.................................................................................................................................................................................................................

【海外義診】

一份僅有的早餐

◎潘文中(法鼓山南亞醫療團團長)

那是一所孤兒院,離可倫坡有一個半小時車程,就因為收容了好些災後孤兒,法鼓山斯里蘭卡海嘯災後第一次義診的第一站,就從這兒開始了。安心服務站的常駐義工準備了一間「圖書館」,讓醫療團好好診療孩子們。

曾經去過的圖書館不少,但這個「圖書館」,不管怎麼看都沒法子想像是個「圖書館」,它就只是一間開了一扇門的房,門旁有兩扇窗,約六、七坪大的空間擺置了幾張桌子和椅子,桌椅是木板新做的,別說沒油漆,連刨光手續都省略,但這卻是整個孤兒院最新、最好的桌椅。

說院中孩子是孤兒,倒不如稱他們是一群純真活潑的「娃娃菩薩」,活蹦亂跳、吵吵鬧鬧地排著隊,等著要看病。每位娃娃菩薩身上,多多少少總有些傷口,有些傷口讓人好笑,有些傷口則讓人心酸,好笑加心酸,就這樣折騰一個晚上。

第二天在梵唱聲中醒來,梳洗後就在孤兒院所屬寺院裡隨意走走。有位娃娃菩薩迎面而來,穿著破舊的學生服,背著破舊的書包,一臉開暢的笑容,又蹦又跳迎面而來,一句「 Good morning, Doctor. 」,雙手遞上了一張沒有見過、看起來有些不新鮮的麵餅,再一句「 Thank you, Doctor. 」,便轉頭去上學了。

看著手中這張麵餅,就在剎那間,覺得它好重。想起手中這張不怎麼樣的麵餅,卻是那位娃娃菩薩僅僅所有,只因為有人幫他照護了小小傷口,他拿出自己的所有,做為最誠心的感謝。

細細嚼著那張麵餅,一口一口,慢慢嚥下了滿眶淚水。

這份早餐,每每想起,依然慚愧、依然感恩、依然哽咽……
.................................................................................................................................................................................................................

【朝山有感】

這山,這道場

◎林秀勤

約二十年前,因慕聖嚴師父之名,走訪北投農禪寺,當時心中興起一陣悲嘆!一位博學勤奮弘法的法師,竟委身於狹窄之地、簡陋之舍。

二○○六年十二月底,適逢法華鐘落成而上山參觀法鼓山道場。下車一看,不禁欣喜讚歎!就是這山,就是這道場。這山,開展和緩、蒼翠優美,它泰然於新的變易,安慈抱納道場。大自然餽贈此地一串珍珠,一道涓流不止的泉水,如同法水法音,源遠流長訴說千年佛法的清涼。

這道場清新雅秀,謙和溫順依偎山勢,不喧賓奪主。殿堂的身軀像一個紳士,沒有雄踞一方的霸氣;三門謙沖含蓄,沒有巨大高聳的牌樓,高不可攀。上山坡道和緩,反映了師父的弘法和法鼓山的成長歷程∣∣平淡不艱澀,平和不躁進,穩重又踏實。正因經過漫長時間的錘鍊,因此,景象氣度更寬廣、關懷更周全、運用更有效、功能更全面。

這道場是個智者,它知道慧命永續的關鍵,也知道佛教歷久彌新的鎖鑰;這道場更是個勇者,它勇敢變身具有現代化風格、利於濟世致用的佛教教育園區。它樂於當個教育者,它教育僧尼志業更專精,教育信眾悲願更深厚。園區課程既豐富又完整,舉凡人類社會安身立命的要素,皆是教育題材。園區誕生的過程,早已使僧俗大眾深切上了一門「環保課程」。

這山不生高遠,不至雲深不知處;這道場清爽平易,不造作、不繁複玄奧,因為它們的立足之處,就在人間。
.................................................................................................................................................................................................................

快樂學佛人系列活動

˙社子區:學佛群疑(慈弘精舍) 3 / 8 ∼ 6 / 21 (每週四)、健康飲食講座 3 / 9
(電話: 2816-9619 )

˙石牌區:戶外禪(陽明山) 3 / 11
(電話: 2821-0246 )

˙新莊泰山:朝山與出坡禪(法鼓山園區) 3 / 11
(電話: 2204-5973 、 2204-3419 )

˙板橋土城樹林:朝山與拈花惹草(法鼓山園區) 3 / 11
(電話:板橋 0928-553-845 、土城 2265-3579 、樹林 8686-6206 )

˙北投區:新春茶禪聯誼會 (雲來寺齋堂) 3 / 11
(電話: 2895-2387 、 0921-942-078 )

˙士林區:法鼓山一日遊(法鼓山園區) 3 / 17
(電話: 2874-5745 、 2832-7476 )

˙淡水區:學佛入門與禪修指引(淡水辦事處) 3 / 18
(電話: 2809-9754 、 0972-103-472 、 2622-4523 )

˙三重蘆洲:法鼓山一日遊(法鼓山園區) 3 / 25
(電話: 0912-099-476 、 2987-8173 、 0958-589-963 、 2282-8413 )

˙新莊泰山:法鼓山一日遊(法鼓山園區) 3 / 25
(電話: 2204-3419 、 0916-720-515 )

˙大安信義南港:朝山一日禪(法鼓山園區) 3 / 31
(電話: 2727-1488 、 0921-611-906 、 2738-3340 、 0928-263-911 )

˙松山區:朝山(法鼓山園區) 3 / 31
(電話: 2713-3456 )
...............................................................................................................................................................................................................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看了每期《法鼓雜誌》,各地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您一定獲得不少感動。學佛修行過程中,相信您一樣有很精采、很動人的故事。可別將您的體驗「藏」起來哦!

不管您是:

(一)上佛學課、參加活動、做義工的心得

(二)運用佛法和家人、朋友相處的經驗

(三)以佛法觀念面對人生困境的體驗

(四)閱讀一本書的收穫和啟發

快快提起您的筆,投稿「生活佛法」版,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成長。

來稿請寄:

■台北市 112 北投區公館路 186 號 5 樓 法鼓雜誌 收

■傳真:( 02 ) 2896-0731

■ E-mail : mag@ddc.com.tw 、 magddc@gmail.com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一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本刊將不另行通知)
...............................................................................................................................................................................................................
 
我受菩薩戒了!

【海外義診】

【朝山有感】

快樂學佛人系列活動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