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06期 2007.02.10 出刊
 
要聞  師父新春開示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護法關懷  教育文化  新春活動  建設法鼓山 


(李東陽 攝)

當法華鐘聲響起

遠處聽鐘聲,泛音低沈包圍,

像觀音菩薩慈悲照拂大地眾生;

近處聽鐘聲,鐘聲強烈衝撞,

又似金剛羅漢威猛直破人心塵勞……

◎王健瑞
法華鐘落成典禮前一天,我很早就到山上,準備中午的搬鼓與彩排。懷著緊張、興奮的心情,強壓著快要飛上去的腳步,走上臨時寮。以往面對壓力時,就跑去拜佛的觀音殿已經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巍峨莊嚴的鐘樓。

望著白石階梯,以及階梯盡頭的鐘樓和「大鐘」,我發呆許久。為什麼發呆?是朝聖者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得見聖地時的感動?我不知道。只知道所有感覺都不見了,空間中,似乎只有鐘樓和我……深吸一口氣,以朝聖的心情,尋級逐階走上鐘樓。繞了一圈,不確定鼓隊即將表演的位置,於是轉往大殿,看看法青們的表演舞台。

行至半途,手機響起,近乎同時,法華鐘聲也響起。沉穩敦厚的鐘聲,卻是「靜靜地」穿透空間,在山間迴盪很久、很久。想起〈叩鐘偈〉中提到「聞鐘聲,煩惱輕,願成佛,度眾生」,雖然當天是試撞,但我已無心接聽手機,反倒想打電話給所有朋友,讓他們聽聽鐘聲,感受鐘聲的溫柔震撼。

走到祈願觀音殿,聽到再次試撞,聲音一樣令人感動。想起一位師姊說,聖嚴師父為了瞭解鐘聲的迴盪狀態,曾在山上的不同角落聆聽,確定任何地方聽到的鐘聲都一樣。這使我想起「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法平等,鐘聲也平等。遠處聽鐘聲,泛音低沉包圍,像觀音菩薩慈悲照拂大地眾生;近處聽鐘聲,鐘聲強烈衝撞,又似金剛羅漢威猛直破人心塵勞。

趁著避雨,將大鼓移至鐘樓內練習之餘,我懷著無比虔敬的心,看著鐘上鐫刻的《法華經》,直接感受經典的攝心力量,以及師父仔細檢查鐘上文字的專注、認真和珍視。何其有幸,在法師撞鐘過程中,我親眼得見法師們長袖飛舞、親耳得聞鐘聲直接撞擊自己心念的法音;更何其有幸,我們鼓隊成員,得以先聆聽試撞鐘聲,得以在鐘旁擊鼓給護法龍天聽,實在有福報!

典禮圓滿隔天早晨,再度回到法華鐘樓,清除先前為了表演而貼的膠帶。大典之後,舞台尚未完全拆除,空氣中還留有昨天莊嚴和歡慶的餘味。儘管沒有紅白相間的撞鐘彩飾、沒有法師撞鐘,法華鐘依然平穩厚實掛在鐘樓裡,沒有因為大典籌辦而有多餘的形象,也沒有熱鬧過後而有失落的喟歎。

我合掌告退。那天,天氣很好,心情很好,因為,法鼓山,很好。

.................................................................................................................................................................................................................

【遇見法鼓家庭】

超過兩百次的「阿彌陀佛!」

◎杜果善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早上,到高雄紫雲寺集合,搭車北上參加法華鐘落成大典,由於另有行程,未能參加繞鐘活動,隨即趕搭國光號下山。回程車上,我看到一個有福氣的孩子、一個菩薩媽媽、一個美好的法鼓家庭。

孩子是國小二年級的小朋友,原本在車上最後一排座椅上睡著,不過孩子的媽媽讓他趴在自己身上睡,堅持將位子讓給我,於是我和這位媽媽有了簡單對話。

媽媽告訴我,這一整天,她和孩子被安排在郊外臨時大停車場擔任接引義工,「我們共同許願,今天要說兩百次的『阿彌陀佛』,希望接引到兩百部大客車」,結果母子倆接引了更多客車,說了更多的「阿彌陀佛」。

談說之間,媽媽臉上充滿了幸福,還輕聲對孩子說:「你是接待組最小的義工,帶你上山,原本希望你學會拔草就好,沒想到能成為接待組的一員……」快到台北時,她開始搓搓孩子耳朵,想慢慢叫醒孩子。熟睡中的孩子微微轉身,半醒未醒地皺著眉,左手不自覺地輕輕捶打媽媽的肩頭。

「怎麼可以打媽媽呢?」媽媽的反應,點醒熟睡的孩子。

「媽媽,對不起」,孩子向媽媽道歉。「我怕你來不及下車」,媽媽說。

「下車的時候,我會跑得比你快」,已是九分醒的孩子笑著回答。

從金山到台北路上,這對母子互動的畫面,令我感動不已。我自己有兩個孩子,年紀比那位小朋友還大。從小,我稱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壯丁」,「兒子」和「壯丁」都已到了交女朋友的年齡,只是他們都還在學業崗位上努力,還無法為社會多奉獻些什麼,不過,他們都知道「成功」的定義,不在擁有多少,而在於為社會奉獻多少;他們相信:地位高的人不等於是成功,除非能為社會建立好榜樣。

聖嚴師父說過,一個人只要能做到心安理得,便是一種成功。從這對母子身上,我知道這就是教養、就是成功,這也正是台灣社會所欠缺的,至少「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從這對母子身影上,讓人具體看見了。

.................................................................................................................................................................................................................

【朝山有感】

讓大家久等了!

◎吳鄧蘭

諸多善緣聚合下,去年底台塑大樓員工眷屬參訪團正式成行。十二月三十日,一部遊覽車,外加兩部小轎車,我們五十名成員終於踏上法鼓山這片人間淨土。

長期在法鼓山當義工的我,被公司賦予擔任申請和聯絡的窗口,同時身兼車掌義工。從公司出發不久,導覽組菩薩便來電關懷和指導;抵達後,法師的開示、接待組菩薩親切的引導,更令大家倍覺溫馨。

行程中,在車上安排大家觀賞「大哉斯鼓」DVD,幾位同事看了,內心感動不已,有人淚流滿面,有人低頭拭淚。接著參觀祈願觀音殿和開山觀音公園,大家無不虔誠默拜、繞佛。來到第三大樓,果祺法師帶領大家體驗動禪,法師簡單提供禪法在生活上的應用,大家才體會到佛法原來這麼實用。最後來到法華鐘樓,大家主動合掌持誦佛號,並繞鐘三匝,多位同事還紅著眼眶。

回程車上,大家踴躍分享,並表達自己既感動、又感恩的心情。有人詢問我認捐榮董、參加禪訓班等事宜,還有人責怪我,怎麼沒早點帶他們親近法鼓山,更有人積極提出籌辦下次參訪。

看到這些反應,我才驚覺:原來大家如此渴望親近佛法!而我自己從佛法上得到了利益,卻一直沒跟同事們分享,加上自以為佛法很難在同事間傳遞,本身又沒有積極推動的態度,種種自己設想的錯誤觀念,才會讓大家等這麼久,真令我深深感到慚愧。我願與大家互勉,一起以更主動、更積極的行動,當一名法鼓山的鼓手。

.................................................................................................................................................................................................................

【讀書會上好修行】


打開話匣子,分享講不完

◎黃果信(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
每次進行讀書會,我們都會分享一篇文章。討論前,大家輪流朗讀,先用眼睛、耳朵體會文字意涵。這時,年長的成員們便開始動手換眼鏡,「看書的那副忘記帶啦」、「我先不要唸好了」、「聽你們唸就好啦」,幾經鼓勵,老菩薩們瞇著眼、戴起眼鏡,小聲地跟著讀,有位老菩薩則鼓起勇氣,用國台語雙聲帶朗讀,遇到生字,大家便小聲陪著唸。

總覺得身邊不少人似乎不愛閱讀,為什麼?以前常聽到的理由是:從小讀怕了、畢業了、沒時間、坐不住、看電視比較省力等等。想想,自己養成閱讀習慣,是在減少看電視後。然而,近來眼睛不適,眼力和識字情形不佳,令看書成了一件痛苦且困難的事。這份「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體會,讓我瞭解:為何邀請年紀稍長的菩薩參加讀書會是不容易的,除了對識字能力的擔心,眼睛和腦力的退化更讓人卻步,難怪長輩們只好守著聲色俱全的電視。

除了老菩薩,有些成員來讀書會,則是受人情所託、陪朋友來、家人鼓勵,感覺上似乎是被動的。於是,當他們一聽到要讀書、要討論,反應常常是:「我以為是來上課,聽一聽就好了!」然而過程中,當他們不知不覺被文章、大家討論的內容觸動,便會由原先的觀望,忍不住打開話匣子,一起加入討論和分享。

每次讀書會結束,我總是滿心歡喜,感恩有這樣學習體諒和關懷的機緣。

............................................................................................................................................................................................................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看了每期《法鼓雜誌》,各地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您一定獲得不少感動。學佛修行過程中,相信您一樣有很精采、很動人的故事。可別將您的體驗「藏」起來哦!

不管您是:
( 一)上佛學課、參加活動、做義工的心得

( 二)運用佛法和家人、朋友相處的經驗

( 三)以佛法觀念面對人生困境的體驗

( 四)閱讀一本書的收穫和啟發

快快提起您的筆,投稿「生活佛法」版,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成長。

來稿請寄:

■台北市 112 北投區公館路 186 號 5 樓 法鼓雜誌 收

■傳真:( 02 ) 2896-0731

■ E-mail : 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一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本刊將不另行通知)

...............................................................................................................................................................................................................
 
當法華鐘聲響起

【遇見法鼓家庭】

【朝山有感】

【讀書會上好修行】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