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03期 2006.11.10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焦點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特別報導 

(李文鈴 攝)

放輕鬆 幸福人生跟著來

原來是以前自己不懂放鬆,才會感到痛苦。 想想,人生不也如此嗎? 愈想控制任何人事物,反而愈會受到人事物所牽制, 事實上,只要放鬆、不放逸地對待任何人事物, 人生就是幸福……

從朋友口中以及閱讀《法鼓雜誌》刊載的文章,感覺參加襌七對身心有很多好處,為了親身體驗一下,於是報名九月底的初階襌七。朋友跟我分享她的經驗:「前三天會有『骨肉分離』的感覺,到後來『骨肉自然團聚』。」唉!想不到,自己不僅體驗到「骨肉分離」,還有更慘的「身心分離」。

其實第一天,自己還能勉強安坐三十分鐘,但進入第二天,妄念卻愈來愈放肆,嚴重到腿一盤上,就想放腿衝出襌堂,整炷香因此坐得煩煩躁躁,即使聽了聖嚴師父的開示以及總護法師的引導,卻一項也派不上用場。

身心如此不安定、無法自主,是從未有過的經驗。小參時,法師建議我拜佛,於是安板後,我去拜了佛。跪下時,我問自己:「到底有什麼業障?」那時自己突然潸然淚下,想到從累劫至今,無形中得罪多少人卻不自知,藉由跪在佛前的機會,真心向所有怨親債主懺悔,更發願好好精進,生生世世度眾生。

隔天第一炷香,坐得又挺又安穩,身心感到非常自在,連進襌堂禮佛三拜,都可以從動作中感到緩和、穩定,自己終於從「身心分離」的痛苦中,體驗到「身心和諧」的感覺。

原本我是個性急、說話快、受不了別人做事慢吞吞的人,連走路都不願走在別人後面,所以在禪修中,最喜歡快步經行,可以不被阻礙,要走多快就多快,因此認為只有快步經行,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禪修方式。

然而第六天快步經行後,法師要我們以最放鬆的方式自然經行。不自覺中,我慢慢走著、走著,當發現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不斷超越我,最後只剩自己一人還在走時,居然心不慌、腿不急,繼續慢慢走。

此時才發現:原來我的不安,來自自己急躁的個性,最適合我走路的方式,不是快步行進,而是慢慢地走。 聖嚴師父曾經說過:「修行就是檢查自己,愈明瞭自己,愈知道如何往前走。」幾十年來,自己一直衝衝撞撞、魯魯莽莽在走路;做事也一樣,認為這樣才有效率。直到那一刻,才找到自己走路及做事的節奏,想不到,我竟是從「走路」這樣一件平常事,照見了自己。

回家後,我用經行體驗到的「安心」和「放鬆」,再去練習打坐,發現打坐其實是件輕鬆、無負擔的事,原來是以前自己不懂放鬆,才會感到痛苦。想想,人生不也如此嗎?愈想控制任何人事物,反而愈會受到人事物所牽制。

事實上,只要放鬆而不放逸地對待任何人事物,人生就是幸福,就是安詳,就是快樂;原來,放鬆自己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而且做起來一點都不難。您是否也願意和我一樣,一起來體驗放鬆的妙用?

.................................................................................................................................................................................................................

【修行路上】

拜佛中體會禪悅

◎林永安
十幾年前,幾乎每週必到農禪寺念佛聽經,懈怠多年後,二○○三年重回共修,首度參加了「梁皇寶懺」法會。唱誦一開始,激動、慚愧、懺悔和感恩交加的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來,隨喜兩天後,便排除萬難,決定全程參與。

法會除了為生者消災、亡者超薦,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身、口、意三業清淨下,發露懺悔,當下即得利益,因此即使拜得滿身大汗、全身酸痛,內心卻是無限法喜。

去年學了「八式動禪」,今年再拜「梁皇寶懺」時,體會更深。在法師引導下,不管站立、禮拜、長跪、唱誦、走路,甚至吃飯、喝水、洗手,隨時運用「身在那裡、心在那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身心不斷地清楚放鬆,內心除了法喜,還加上了禪悅的體驗。

以拜佛來說,一開始禮拜是為了求一己之利,隨後禮拜是恭敬地感恩三寶、慚愧懺悔,最後進入調順身心的「無相」禮拜。在無所求、無所拜當中,清楚知道身體每一部位、每一瞬間的動作和感覺。單單是拜佛,便能如此攝心、輕安,令人歡喜,整個過程下來,收穫更多。

以往活動結束離開法鼓山、農禪寺後,總覺得自己像由人間淨土再掉入五濁惡世,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善念和慈悲心,老是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沒多久就消失殆盡,這次法會後卻不同了,想來是自己體會出「懺法」和「禪法」相應的緣故吧! 既然在法會中,以禪法來拜懺可以輕鬆自在,日常生活中依懺法來禪修,持戒、慚愧、懺悔、感恩、發菩提心,必定更能清淨身心。

於是,我告訴自己,具備了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就要精進修行,要將禪法落實在生活中,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並放下我執、調伏煩惱,只要身心清淨、放鬆自在,不管身在哪裡,都是人間淨土。

.................................................................................................................................................................................................................
【信心和願心】

走出困境的指南針

◎果婷
五年多前,身體不知為何逐漸走下坡,無論求助中、西醫都沒有改善,到後來不僅夜不安眠,精神也逐日耗損。蹉跎了三年,才警覺到是自己的業行之報,於是開始嘗試許多方法,包括:參加法會、護戒、共修、誦經,結果情況還是一樣。

想到聖嚴師父曾勸人持咒,於是我發願:願持滿十萬遍〈準提咒〉時,能遇到與我有大善因緣的人。隨後放下一切瑣事,每天開始精進持咒,過了三個月,也就是持滿十萬遍後的一、兩天,想起久未聯絡、一直在法鼓山上當義工的乾媽胡翡珊。

這一聯絡,沒想到遇上乾媽的朋友、從法鼓山草創初期便一路護持的居士──林顯政師兄,引領我一步步學習佛法、調整自我。

除了引導拜佛、念佛、打坐,林師兄指導我正信佛法的觀念,希望我依「一無所求、一無所得、一念不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的原則觀照自心,還要力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其行,定其心,性中常慧照」等方法。當我受到妄想困擾,林師兄毫不留情一語道破,告訴我要好好守護根門。

這期間,正好也是要完成論文的時刻。不僅乾媽和林師兄倆人照顧我,果祥法師也提供莫大幫助。記得有一天自己狀況很不好,法師鼓勵我:「無論如何要一鼓作氣,相信諸佛菩薩、相信因果、相信自己的願心。」法師的一席話,強而有力地感動我、支持我。在眾人關懷中,我逐步完成論文撰寫,順利畢業。

十萬遍的〈準提咒〉,是我生命的轉捩點;眾善緣和善知識的成就,使我深信諸佛菩薩的慈悲力,更讓我體驗到遭遇困境之時,一定要堅固自己的信心和願心,那是引領自己走出困境的指南針。

.................................................................................................................................................................................................................

【珍惜因緣】

我在法鼓山裡

◎曾慧珍
已經好幾年沒上法鼓山了,雖然如此,去年七月嚴文蘭師姊仍力邀我上山,一起參加景觀維護工作。完成兩小時的拔草任務後,資深義工帶領我們進行「成佛之道──環山之旅」,幸運的我,遇到了前導覽組組長蔡月瑛師姊,以及舊識高明媛師姊,因緣際會下加入了導覽組。

去年十月二十一日開山,年輕識淺的我不明白開山有何意義,後來才知道法鼓山的開山,表示著無數人心中的寶山,將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上被開啟,那時才知道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國外信眾要得一個明師指導修行,如此難遇,身在國內的我卻因得來輕易,忽略了要好好珍惜。

今年年初參加「禪悅境教」培訓課程,填寫報名表時,有一空欄要填皈依日期。翻出塵封已久的皈依證,我嚇了一跳,原來我早在一九九一年便皈依,到現在已十五年了。這十五年來,法鼓山上的建設一點一滴逐步完成,而我到底做了些什麼?又有什麼成長?我問自己,卻找不到答案。

從那一刻起,我打定心意,不再離開接引我入門學佛的法鼓山;不再離開讓我連打五年佛七、一路修福修慧的法鼓山;不再離開讓我受菩薩戒、學習精進的法鼓山。

以前同修、好友、姊弟妹來電時,總是會問我:「你人在哪裡?」我總是開玩笑地回答他們:「我在風裡」、「我在雲裡」、「我在您心裡」。

現在,若您再問起:「你在哪裡?」我一定會告訴您:「我在山裡!」 我在法鼓山裡,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您,現在在哪裡?

.................................................................................................................................................................................................................

【讀書會上好修行】

開啟智慧的一扇門

◎王惠姝
記得剛接觸佛法時,身心正承受一番痛苦和折磨,透過聖嚴師父著作的引導,經過將近一年的自我摸索,終於從山窮水盡中,體驗到柳暗花明的喜悅。

因為體驗到禪修的受用,所以決定參加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希望能在吸收、討論、分享佛法觀念的過程中,接引所有渴望求法的人。

看了很多師父的著作,從中體會到佛法其實很簡單,然而知道並不代表做得到。像在打坐時,明知道心不能往外跑,卻一樣不聽使喚,瞭解自己這層習氣,使我在讀書會的運作中,每當看到別人的習氣現前,便會拿來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藉此提醒自己:佛法是向內求,而非拿著尺去衡量別人。

經典有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連包容別人的心都做不到,那麼經典研究得再深、書讀得再多,又有何用?師父說過:「透過自省去修正,才能自我成長與肯定,而自信就是透過這幾個層次所建立起來的。」

因此不論在讀書會上,還是到任何地方,我時時觀照自己,提醒自己包容不同人的差異性,這樣才能自我成長和超越。

透過讀書會的討論和分享,能幫助我們開發身心的潛能和自信。如果您缺乏自信,就去參加讀書會吧!那是一扇開啟智慧的大門喔!

.................................................................................................................................................................................................................
 
放輕鬆 幸福人生跟著來

【修行路上】

【信心和願心】

【珍惜因緣】

【讀書會上好修行】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