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期 2006.07.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特別報導 

呼吸即是財富,活著就有希望

在自殺已成為報刊常見的報導,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面對困頓的生命,出口又在哪裡?

六月十七日法鼓山主辦的「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活路可走」座談會中,聖嚴師父、黃春明、吳念真、李明濱四位與談人,分別從自身經驗、人文關懷、專業分析等角度,和大家共同來關心自殺問題。透過本期報導,希望大家一起來重新認識生命、重建積極的生命價值。

◎張錦德

聖嚴師父:為自己、家人多想兩分鐘

「不論是在舞台上做為裝飾、觀賞用途,或在大自然裡製造氧氣,任何事物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天生價值。」坐在會場中的聖嚴師父,一開始便指著舞台上擺飾的盆栽,表示每個人都不該忽視自我存在的價值。

人的生命,不僅天生就具有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也是生命價值的一種體現。「生命的責任,不只是對自己,還包括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身處的社會,只要想到自己有這份責任,再大的困境也不會逃避。」聖嚴師父說,只要跳脫自我,反過來關懷自己周遭的家人、朋友,甚至是去為社會盡量一份力量,都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有時候,自殺只是一時衝動,聖嚴師父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先體驗一下自己的呼吸,「藉由反覆的呼吸,雖然不能馬上化解情緒上的壓迫,但能避開當下強大的情緒衝擊。」接下來,為自己、家人,甚至整個世界多想兩分鐘,就會覺得活著就有希望,悲劇也就無從產生。

在佛教觀念中,自殺是殺生的舉動,對於已經自殺的亡者,親人可以用佛法幫助亡者解脫,不過聖嚴師父認為最重要是活者的家人,「要及早離開親人自殺的陰霾,才能讓亡者心開意解。」

黃春明:大家都來當生命教育的老師

「如果不用一顆關懷的心,深入去瞭解自殺者為何活不下去的關口,那對於瀕臨自殺者的關懷,只能達到『隔靴搔癢』的功效。」一向在小說裡賦予小人物尊嚴的作家黃春明,從關懷自殺者的角度來談自殺問題。

「生命是需要去實踐,而從實踐中去學習。」黃春明進一步表示,不論是關懷想自殺的人,或是宣導生命教育,都不應該從「知識層面」著手,他以早期的農村婦女為例,窮苦就去耕作,丈夫不在,就獨自扛起家庭的責任;即使她們不曾受過教育,卻能在生活中自然地體驗、實踐「生命的價值與傳承」。

「有了反生命的環境,就會有反生命的行為。」黃春明憂心現在的社會環境,不但沒有過去對鄉土的認同,所接觸到的大眾媒體,幾乎盡是負面、扭曲的報導。「現代社會除了提供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外,還有大眾媒體教育」,黃春明認為,現在家庭組織過於簡單,父母為了工作也無法盡到教育責任,如果這時社會環境、大眾媒體再不改變,將會對下一代帶來負面影響。

「小孩子是根據大人的行為來學習。」黃春明希望:在場的每個人都能成為生命教育的老師,一起改善目前這個「反生命的環境」。
吳念真:承擔責任,就會知道生命價值

「每次想到父親、弟弟、妹妹都是自殺身亡,就覺得自己很『無能』。」曾因至親自殺而傷痛不已的導演吳念真,分享自己如何從自殺的陰霾中走出來。

身為公眾人物的吳念真,面對親人自殺,除了心中悲痛,有時還必須承擔外界的異樣眼光,「我知道自己不但不能倒下,還要成為家人悲傷的出口。」每一次在悲傷之中,吳念真都會努力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負起親人身後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了「承擔責任」。

「所謂的『生命價值』,其實是回復到最簡單的責任上,」吳念真分享自己的體會:「每個人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就應該去盡自己應盡的責任,並盡其所能的去做,這就是一種價值的存在。」因為承擔了責任,從中就會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

「不過,現在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媒體,都在教育大家做一個『偉大、成功的人』,卻沒有教人如何做一個『實在的人』。」吳念真認為,這樣虛浮的人生價值導向,很容易讓人忽視自己的立足點,不會去正視「尊重生命」的問題。

面對浮動的社會環境,吳念真建議大家用聖嚴師父的方法,先安定自己的心,才不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混亂。
李明濱:加強關懷知覺,積極聆聽對方

「自殺不是突然的行為,」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從專業角度,分析自殺的發生,從產生自殺意念、自殺計劃,到最後自殺行動,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這期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會透露出自殺意念,「如果身邊的
人能適時付出關懷,自殺絕對是可以預防的。」李明濱表示。

除了加強每個人的關懷知覺,正確認識自殺也很重要,「千萬不要將自殺者污名化」,李明濱說明,自殺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體質、憂鬱症,一般人則大多來自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如:失落、感情、財務、親友死亡等,都會導致一個人覺得無助、無望。

「這時候,最需要身旁的人付出同理心,而聆聽是重要的一環。」李明濱指出,積極聆聽可以瞭解一個人想自殺的因素,提供對方需要的幫助,從心理層面來看,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尊嚴,「積極聆聽也是關懷對方、尊重對方的一種表達。」

藉由座談的主題「呼吸」,李明濱鼓勵大家善用呼吸,「呼吸不但可以真實體驗生命的存在,透過『腹部呼吸』,還能減緩交感神經的緊張,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對於有自殺意念的人、關懷自殺的人,都是相當實用的方法。
【心靈處方籤】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 人不轉心轉

因為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承擔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庭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淡化。

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接受,就等於是處理了,既已處裡,也就不必為此擔心,應該放下它。

                                  ──摘自《心五四》聖嚴師父/著
山是不會轉的,路可繞著山轉;
此路走不通了,另外走出一條路來;
一時間以為無路可走,心念改變一下,立即海闊天空。
【解決困境的主張】

(1)面對它
   正視困境的存在,不自欺欺人,不逃避恐懼。

(2)接受它
   接受困境的事實,不怨天尤人,不心存僥倖。

(3)處理它
   用智慧處理種種事情,以慈悲對待每一個人。

(4)放下它
   盡心盡力就好,不把成敗得失,牽掛在心上。
.................................................................................................................................................................................................................

首場論壇邀請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左一)、亞洲大學副校長彭作奎共同主持,並邀請舞蹈界人士吳興國(左二)、林秀偉(右二),以及鳳甲美術館董事長邱再興(右一)等藝文人士談如何創新自我。(張菀真攝)
青年領袖論壇 台中開跑!

藝文人士勉青年以創新淬鍊生命力

【張菀真/台中報導】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台灣青年領袖促進和平論壇」系列活動,於六月二十四日在台中文英館開跑,首場論壇以「藝術與文化的創新自我」為主題,由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亞洲大學副校長彭作奎共同主持,並邀請舞蹈界人士吳興國、林秀偉,以及?甲美術館董事長邱再興,與青年朋友們分享如何在藝術與文化領域裡,以「創新」來提昇自我,淬鍊出豐沛的生命力,現場共有一七○位青年報名參與。

三位與談人在文化藝術的成就斐然,但仍尋求突破與創新。太古蹈舞團創辦人林秀偉說,加入雲門舞集十年後,思考自己應該繼續往前走,成立自己的舞團,儘管離開雲門時很不捨。

台灣電子業的前輩邱再興分享,當年一心希望讓台灣的電子業跟世界接軌,但他反省到:「物質生活是否對人真的那麼重要?」一九九○年,他結束在東歐的事業回到台灣,當時正值股票熱潮,但社會上卻有很多混淆的價值觀,精神與文化方面未能同步提昇。所以當年他便下定決心投入文化界,提攜富於創作力的青年藝術家。近年再耕耘「科技藝術」,結合科技界與青年藝術家,為目前已步入科技產業發展的台灣,豐厚其中的文化省思與氣息。

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分享參與《八月雪》演出的心路歷程。這齣雖是佛教六祖惠能的故事,但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操刀之下,追求「原創性」,也就是「不要傳統也不要現代,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他則以「自廢武功」的方式呈現創新,他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直指本心,與禪的精神相應的方式。

另外,吳興國也提到曾參與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果陀》的演出。那齣戲長達二個小時的表演,劇中的人一直在等,台下的觀眾也一直在等,甚至等到睡著。他說,等待果陀,就是等待上帝,上帝不會降臨,所以,面對自己的生命,根本不需要等,馬上去做就對了。

一系列論壇包括七月一日的台北場、七月八日台南場,邀請中英文溝通能力佳、擁有社會服務熱忱之海內外華裔青年加入論壇,屆時將遴選出二十一名男女青年代表,於十月底赴聯合國參加「聯合國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

 

呼吸即是財富,活著就有希望


青年領袖論壇 台中開跑!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