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期 2005.05.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麻花生活禪

學長拿了一個紙袋給我,唉呀呀!裡面居然是我愛吃的麻花,
我到處尋問同學,怪哉!居然找不到人願意分享這些麻花,
這下子我心中可起了煩惱了:
究竟要如何處理這個「最愛」,同時又是「燙手山芋」的麻花……


◎黃德郁(中華佛研所研究生)
清晨一早正準備動手寫報告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來敲門。內心納悶:「是誰一大早就來串門子呢?」開了門,原來是所上的一位學長,手中還捧著一個紙袋對我說:「這是果徹法師請大家吃的餅干。」學長把紙袋拿給我。
伸手拿了一塊一看,唉呀呀!居然是我愛吃的麻花,內心頓時起了「趕快把它獨吞」的貪念。待學長離開,正準備開口大大享用時,隨即念頭一轉:「不行,這樣子實在太貪吃了!」接著又想到最近體重持續上升,於是升起將「心愛的麻花」與他人分享的念頭。
於是我到處尋問同學,怪哉!居然找不到人願意分享這些麻花。這下子我心中可起了煩惱了:究竟要如何處理這個「最愛」,同時又是「燙手山芋」的麻花?
「你就乾脆自己把它吃了吧!」一位同學建議。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愁眉苦臉帶著「心愛的麻花」回到房間。
這時想起之前參加的禪七,學到用餐時也可以用禪的方法:體驗咀嚼食物的感覺,品嚐食物本身的滋味而不起分別、貪取心。想想:不如利用手中的麻花來「鍊心」,順便「複習」一下之前學的方法。
將麻花拿近嘴邊,還沒張口咬,便感覺身體六根因面對喜愛食物的刺激,而產生了本能反應。首先是眼根見到了麻花外貌,而取著那「可意相」;鼻根因嗅到了食物香味,而執取那「可意」的嗅覺;接著意根開始起心動念,回憶麻花的色香味及口感,同時對以往「可意」的印象生起強烈染著。由於意根的作用,我的嘴巴開始分泌大量的唾液,舌根也開始「期盼」嘗到食物的味覺,這時手已經迫不及待將麻花送入口中。
唉!我這樣品味麻花,那稱得上在用方法?根本就只是在「專注」滿足自己對麻花的欲望和衝動嘛!由於欲求得到滿足,漸漸對麻花產生「麻木」感,這時另一個惡習性開始「抬頭」,那就是「散心」。由於沒有專心在方法上,想到手邊還有一些事,就開始動手去做,完全忘記自己正在吃麻花,應將心放在吃的動作上。
一直到麻花快吃完時,才猛然想起自己「一心二用」,已離開了方法。這時才重新將注意力回到吃麻花上面,不再用分別心對麻花的味道起貪取,只是單純地體會其滋味,並專注身體的感覺。
經過這回體會,讓我瞭解到:原來自己平常吃東西那麼不用心!這次的體會也讓我練習到,如何在面對「誘惑力強」的食物時,耐下心來「細嚼慢嚥」,而不是一味地「狼吞虎嚥」。
感恩法師,讓我上了一堂「麻花生活禪」,這真是寶貴的一課!

(林振瑋 攝)

.................................................................................................................................................................................................................
【歡喜做義工】

每一刻都是修行體驗

◎許淑珍
今年寒假的「全國教師心靈環保禪修進階體驗營」,我擔任負責行政工作的義工。這次總護法師允許外護義工在工作之餘,可以進禪堂用功。活動第四天,行政工作暫告一個段落,我走向禪堂,但又想起法師說過:「護七也是打七,是動禪的體驗。」於是決定還是全心擔任外護,旋即走往大寮,到香積組幫忙。
拿起小板凳坐在洗菜盆前,想著:體驗「洗菜」的動禪,該用聖嚴師父教的哪個法門呢?體驗呼吸,好像不太適合;話頭,還沒學過;默照,似乎有點難……想起師父說過:「遇到困難,要念『觀世音菩薩』。」那就用「觀音法門」了。
觀音法門的第一步: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鍋、碗、盤、瓢、淘米、切菜、水聲、人聲,聲聲齊來。不久,耳邊傳來一位義工講了個很有趣的故事,引起我們哄堂大笑,笑過後,發現自己被洗菜濺起的水珠噴了滿臉,終於知道「觀音法門」的初步,我做得並不好。
一會兒菜洗好了,我又去水果洗切處幫忙。師父說每一炷香都是新的開始,「那麼從現在起,好好去體驗擦拭橘子的感受吧!」我告訴自己。
手放鬆、身體放鬆、全身放鬆……轉眼間,二箱橘子已擦拭完畢。接著還有二大箱葡萄,要用剪刀一顆顆剪下,並仔細去數剪了幾顆,這下用「數息」就對了。一、二、三、四、五、六……葡萄剪完了,感覺身心舒暢,沒有妄念。
要過堂了,我把籃子收好,並往偏遠處堆放,這時有位義工菩薩走過來,將籃子移往架子上堆疊好。雖然自己放的地方很偏遠,但可能還是會有人走過,我卻忽略了這些,那位義工卻能懷著感恩心,時時為人著想。
猛然間我發現:義工的每一刻都是修行;有情無情的眾生,都是在說法。
.................................................................................................................................................................................................................
【智慧小部典】
接受爸爸真正的樣子

◎聖嚴師父
我有一個信徒,擁有國內外兩個碩士學位,但他的父親連高中都沒有畢業,因此,從小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就是個粗人。每次他父親要和他說話時,還沒開口,他就覺得爸爸又要講粗話了,於是就迴避,不願意聽下去。但是這樣做,他心裡也很難過、很愧疚。
我告訴他:「第一,他是你的爸爸;第二,他的年紀比你大幾十歲;第三,他沒有受過你所受的教育。這些事實你一定要承認,你不能要求他和你的水準一樣。他會這樣講話是正常的,既然是正常的,為什麼不能接受呢?」
我又說:「這樣想很簡單,但還是要慢慢的練習,不要要求爸爸如你的期望,知道有這樣的爸爸就好了。」對自己的親人,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要把他客觀化,才能真正的接納他。
(摘自「智慧掌中書」系列《新世紀的孝順之道》,法鼓文化出版

(繪圖/劉建志)

.................................................................................................................................................................................................................
【如是我思】

從苦夢中醒來

◎魏果純
從小到大烙印在內心深處的記憶,我都覺得很苦:小學三年級母親過世,童年失怙的日子,是苦;青少年時期,面臨升學壓力喘不過氣,是苦;成年以後,發現天真的夢想抵不過現實生活的殘酷,是苦;後來為了找尋生存下去的動力,力排艱難,隻身到了舉目無親的國度留學,更苦……一路走來,總覺得人生好像是一場醒不過來的苦夢,直到遇見了佛法,才漸漸體會:原來那是因為自己對「苦」有顛倒的認知。
一般人對身心的狀況,往往無法清楚掌控,不清楚自己的「苦」究竟是什麼?是「身苦」,還是「心苦」?其實苦樂的差別,主要還是來自心裡的感受。聖嚴師父在《快樂自己決定》一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折翼的黑天鵝,雖然無法展翅在天空飛翔,卻能夠在池塘裡游來游去、自得其樂。另一個是兩個人同樣都是在擦窗,快樂的擦,工作成了享受;痛苦的擦,工作變成了受罪。
從師父講的兩則故事,可以明白:即使身處相同的環境,一旦認知不同,對苦的感受就會有所不同,事物本身並沒有苦樂之別,心念才是決定苦樂的關鍵。
面對苦境,人通常都會放不下、丟不開,因為不清楚「苦」是來自心念的分別、取捨,因此被自心的妄想困縛住了,無法出離。學佛後的我,瞭解離苦之道唯有先認知「境非真有、夢也是幻」,「無取無捨、不忮不求」,才能從苦境中脫離,體驗真正的快樂。
.................................................................................................................................................................................................................

【一本書的因緣】

學習勇敢面對的十七歲

◎陳蓉臻
曾經,想輕生的念頭在腦海中盤旋,像魔咒般揮之不去,又不敢告訴身旁的家人、朋友,怕他們擔心,只能將心中的煩惱和憂鬱,悶在心裡獨自承受。
十七歲,是大多數人口中所謂「美麗的年紀」,但大部分時候,我過得並不快樂,常常覺得徬徨無助,心靈很空虛。不知道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每天只能面對課業的壓力、同儕之間的競爭。當父母師長的期望遠遠超過自己本身的能力時,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自己「麻痺」。
直到有一天,學姊送我一本智慧隨身書《生命的價值》,上面有多位名人談論關於「生命的價值」的主題,裡面還有一位我很欣賞的歌星,真是酷斃了!看著、看著,我似乎有點懂了,原來生命的價值取決於自己的態度,而且不快樂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萬一碰到了,不應該是去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對,這樣才會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雖然現在我還在努力中,但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度過這段時期,像毛毛蟲蛻變成美麗蝴蝶,迎向陽光燦爛的一天。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邀請您來助印】
邀您一起將聖嚴師父的人生智慧和所有人分享。
每本工本費五元,如果您捐贈1000元,就等於和200個人結下善緣。
小小一本書,能傳遞您無限祝福!
•募款助印:請至法鼓山各分院、辦事處,指明「助印智慧隨身書」項目繳款
•郵撥助印:戶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劃撥帳號:19078983(請註明「助印智慧隨身書」)
•信用卡助印:請洽(02)2827-6060分機623捐款組

【長期徵文】
●徵文──您曾在閱讀智慧隨身書時,深受啟發嗎?或在推廣隨身書的過程中,和許多人歡喜結緣?「一本書的因緣」歡迎大家來稿,分享您看隨身書、結善因緣的故事!
 
麻花生活禪

每一刻都是修行體驗

接受爸爸真正的樣子

從苦夢中醒來

學習勇敢面對的十七歲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20